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疫情仍在持續,讓生活柔軟一些,讓歲月靜好一些,即日起,大河報文化周刊《河之洲》聯手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為河南全省的醫務工作者及在醫療一線工作的人士,為抗疫奔走加班的鄭州全市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第一時間將疫情消息傳遞給公眾的媒體人,送上一份大禮——免費古琴培訓,為期半年的系統課程,學成後可達初級演奏水平。
古有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在這個特殊的節點,希望這份特別的禮物能夠傳遞一份暖意和濃濃的謝意,也希望為了怡情奔波忙碌的你,在時間寬鬆以後,用這份謝意來緩解壓力,舒緩心情。我們要尋覓的「知音」,就是你。
天地之音中國古琴
在當下流行音樂時代,說到中國古琴,許多人已經相當陌生。而在它三千年的歷史中,古琴是伴隨文人士大夫精神成長與休憩的書房必須裝備,所謂「左琴右書」,須臾不可離,說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載體也不為過。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或許很多人甚至沒有聽過現場古琴演奏,但古琴的諸多典故卻是中國人耳熟能詳。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覓知音,魏晉名士嵇康刑前一曲慷慨悲歌,「《廣陵散》於今絕矣!」《陽關三疊》《梅花三弄》《漁舟唱晚》《漁樵問答》《關山月》《鳳求凰》……單看這一首首意象浪漫、古意盎然的古琴曲名,便足以生發無數唯美的想像。更不要說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淵藪《詩經》當中,關於古琴的記錄俯拾皆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清和淡遠,讓人起遠古之思,生出塵之意。在浮華塵世,喧囂日常,於靜室聆琴音,實在是精神享受,有療愈之效。
課程老師王棟先生在彈奏古琴
媒體攜手琴人,開啟首期公益課程
大河報文化周刊《河之洲》創設於2016年,立足本土面向全國,每周六深度打撈解析熱點文化事件、文化現象、文化人物、文化內涵,力圖為讀者奉獻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河之洲》尤其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一篇篇有態度、有溫度的文章,讓高端、抽象的文化變得立體直觀,生動鮮活,在大河報讀者當中擁有廣泛的擁躉。
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髤漆技藝傳承人王棟創辦,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單位,有豐富的古琴教學經驗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在鄭州多所院校長期開設古琴製作與演奏課程。
王棟師從名家,自1998年專業從事古琴和漆藝製作至今20餘年,努力發掘、整理恢復中州派傳統古琴製作技藝,於2010年出版《斫桐集——古琴製作與修復》一書,首次公開古琴製作秘密。他的制琴技藝曾被法國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拍攝並送展坎城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紀錄片展演;2019年元月主持承擔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培訓項目。而疫情以來,王棟先生也很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感謝為疫情奔走忙碌、付出巨大心力的人們。
完整課程,面向抗疫人員全部免費義務授課
這是一套完整的系統課程,48個課時,每周末上課,一次兩個課時共一個半小時,遇長假可酌情集中上課,整個周期需三個月至半年,課程結束達到初級演奏水平。這套課程正常學費1萬元,全部免費義務授課,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
特別提示:考慮到目前集中授課受限,待疫情一結束,跟著學校開學的節奏,市內大中小學校一開學就開始授課。工作室提供免費教學用琴,平時可隨時去工作室練琴。
課程對象:全省醫務人員包括醫院的工作人員,鄭州全市政府工作人員,全市媒體工作者可報名(報名者須持工作證,並提供一張在疫情一線工作的現場照片,符合條件者來者不拒)
報名電話:18903810533 王老師
時間:即日起接受報名。
教學地點:文德路鼎盛街商都雙創基地內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