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蘭溪從城市到鄉村、從社會到家庭、從物質到精神,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今天起,蘭溪發布推出《蘭江春潮湧 改革再出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欄,集中展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蘭溪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程中的歷史印記,和大家一起回顧40年蘭溪蓽露藍蔞、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中洲背」上的蘭城休閒史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神州大地。次年春天,蘭溪,這個浙江中西部的小縣城,開始在母親河蘭江的江心洲上建起亭閣、雕像、假山、魚池和曲橋。洲上樟、柏、柳等樹木林立,清麗的景致初顯。這是蘭溪人俗稱的「中洲背」剛成為公園時的模樣。
對於家住老城的王仲瑤來說,中洲公園承載著他小半輩子的回憶。「年輕時,去中洲公園是件奢侈的事,雖離家僅幾百米,但和愛人去公園散步還得買門票。」王仲瑤依稀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洲公園門票需幾毛錢,對月薪僅百餘元的夫妻倆來說,逛趟公園不容易。到了90年代中期,蘭江上建起浮橋,市民通過浮橋就能進入公園。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公園門票也漲價了,入一次園要2元錢,一年到頭,夫妻倆偶爾會帶孩子去一趟。2004年,中洲公園對市民免費開放,一時間,公園內門庭若市。此後,這裡便成了市民休閒娛樂的「後花園」。
「捕魚換酒笑呀呀,入市無魚酒不賒。明日江頭期一醉,先同老婦卜燈花。」40年來,這處古蘭溪八景之一的「中洲背」,實現了美麗嬗變。經逐年改造建設,這裡成為了集休閒、文化、健身、遊覽、科普和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城市公園。
最初,公園內建有亭、閣、魚池、曲橋、長廊等公共便民設施,建設了圖書閱覽室、溜冰場和兒童遊樂場等休閒娛樂場所。2008年起,蘭谿市委、市政府對公園實施整體改造,著重強化文化建設與園林布局的融合。
如今,在公園主入口的兩側,能看到八根花崗巖石柱,上邊鐫刻著明代詩人唐龍的「蘭溪八景」詩,其中「中洲漁火」正是八景之一。而蘭花女廣場青石地面上,則嵌有唐代詩人戴叔倫的《蘭溪棹歌》。這些極具蘭溪文化元素的地面浮雕石刻群,賦予了中洲公園濃厚的文化氣息,成為公園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濱水廣場,花崗石雕刻的蘭溪老縣城歷史圖案作為背景牆,再搭配散段錯位式的「江上盟商」和「中洲餘輝」銅雕藝術組合,形成了中洲漁火景觀體。
2014年,中洲公園在南部保留原生態地貌及原生植物的基礎上,實施了大、中環路遊步道改造建設。櫻花、碧桃、桂花等觀賞性較高的植物樹種,極大地改善了公園生態環境,滿足市民遊憩、健身的需要。這裡還連續七年舉辦花燈會,吸引了不少蘭溪及周邊遊客前來觀燈。今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間,客流量達10萬餘人次。
這兩年,在蘭谿市區及周邊,胡大山溼地公園、揚子江溼地公園、南門溼地公園等一批民生休閒項目相繼建成,中洲公園卻仍是蘭溪人心中的「寵兒」,承載著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近年來,蘭溪以「品質活力幸福城」建設為抓手,堅持規劃建綠、改造添綠、點上插綠、線上延綠、面上鋪綠,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建溼地公園的同時,又建成了一大批社區小遊園,目前已形成「公園看生態、堤上看景觀、水上看發展」的三江六岸新風貌。截至2017年底,蘭溪建成區綠地面積約1325.21公頃,其中公園綠地285.23公頃,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38.83公頃,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休閒生活的更高嚮往。
通訊員 徐楨瑾 馮亦柔
編輯何麗萍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