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陳枰談《有你才幸福》:行走在生活與創作之間

2020-12-24 中國文明網

 

  看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後,會覺得編劇陳枰是位熱血的「鐵娘子」,而《青衣》的播出,又把她內心細膩柔情的一面展現了出來。近期,陳枰又帶來了她的新作品《有你才幸福》,進而轉戰到家庭生活領域。和之前的創作不同,陳枰在這部戲中為觀眾展現了更加生活化的一面,劇中的「老北京」祺瑞年也正是當今很多老人的真實寫照。

  《有你才幸福》是一部有關老年人在社會變遷中出現生活情感危機的家庭倫理劇,涉及現在社會上老房拆遷、子女啃老、老年黃昏戀等熱點問題,陳枰把自己對現實生活中老年人生活境遇的思索融入其中,「現在社會上家庭倫理戲很多,但是大多數劇中的老人都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我希望塑造出能發揮自己主動性的老人形象。所以我更願意把這部戲稱為『老年成長戲』,創作完之後我也更能理解自己82歲的母親追求自己生活的做法。」陳枰說。

  很多劇作家在創作的時候總會遇到靈感枯竭的瓶頸期,而陳枰在創作《有你才幸福》的時候思路卻一直很流暢。「可能是因為這部戲太貼近生活了。」陳枰坦言,「每個人都有父母和家庭,人的情感又是相通的,雖然我並沒有體驗過老年人的生活,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希望觀眾能夠看著看著就忘了自己是在看戲,這也是對這部劇的最大肯定。」

  如果把《激情燃燒的歲月》稱為「男人劇」、把《青衣》稱為「女人劇」的話,那麼《有你才幸福》則可以算得上是「老人劇」了。陳枰總是喜歡嘗試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創作,而每一次新鮮的創作都能帶給觀眾不小的驚喜。「我覺得給自己造成困難是一種快樂,我喜歡面對不同風格劇情的挑戰,如果每次的創作都面對同一種風格,為什麼還要繼續寫下去呢?」陳枰說。

  陳枰出生在美麗的大草原,這也鑄就了她豪放大氣又不失細膩的個性。在她的劇作中,很難看見傳統女性作家的感性,反而多了份男人的大氣。有人評價說,陳枰的創作不偏不倚,而且對每個人物的刻畫都細緻到位,仿佛自己親身經歷過一般。對於角色的把握,陳枰笑言之,自己不可能事事經歷,但作為作家,留心生活是她創作真實感強的重要原因。曾經在創作《民工》的時候,家裡正好要裝修,陳枰就留意家中裝修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並把這些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刻畫出了生動的人物形象。

  陳枰不僅僅是一位編劇,也是一位母親,一位女兒。和陳枰聊天,有時會被她的妙語連珠所吸引,有時又會為她的笑聲所感染。談到創作和生活的關係,陳枰說:「生活遠比創作要複雜得多,很多事情可能無法體現在劇本創作中,但生活會帶給我們很多的驚訝。」

  《有你才幸福》上映之後,陳枰另一部編劇作品《推拿》也即將呈現給觀眾,她說,下一部片子也是和家庭生活有關。對於陳枰來說,她正行走在生活與創作之間,漸行漸遠,去觸及自己人生的新輝煌。(李辛未)

相關焦點

  • 《有你才幸福》零差評:故事來自身邊那些事兒
    「接地氣」、「哭慘了」……提起電視劇《有你才幸福》,觀眾一片唏噓。這部劇圍繞57歲主人公祺瑞年的經歷展開。螢屏之中,「老北京」祺瑞年遭遇了老房拆遷、老伴去世、與子女同住、子女財產分割等一系列親情和生活危機;由此涉及的螢屏之外諸多老年人民生敏感問題,諸如空巢現象、黃昏戀、房產爭奪、拆遷補償、啃老現象……觸動許多觀眾的心弦。一些中老年人慨嘆,「劇中的人物好像就活在自己身邊。」
  • 編劇蘭曉龍攜新作歸來談創作:用最笨的辦法塑造人物
    談劇本創作  「用最笨的辦法塑造人物,他就在你心裡活下來了」  在編劇界,蘭曉龍三個字算得上金字招牌。他總是能用自己筆下的人物,引導讀者去映照自我,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四部作品裡的諸多人物似自然界的葉子——你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許三多、史今、伍六一、袁朗、盧焱……真實、有血、有肉是觀眾的普遍觀感。  編劇史航評價:「有的編劇是自己不相信,讓別人相信。有些編劇是自己相信,但是沒法讓別人相信。而蘭曉龍是自己相信,很多人又通過他相信一些東西。」
  • 編劇王歡、翁海鑫暢談創作初衷:藝術源於生活,選擇兒科跟生活真實...
    談創作初衷:選擇兒科醫生題材和真實經歷有關 常說,藝術源於生活。王歡和翁海鑫這對「夫妻檔」編劇,之所以選擇創作這部講述兒科醫生的醫療劇,跟生活真實經歷有關。 新劇觀察:據了解,你們選擇創作這部講述兒科醫生的醫療劇,跟兩位老師的真實經歷有關? 王歡:是的。
  • 對談《澳門人家》總編劇梁振華:創作不應永遠停留在「舒適區」
    對談嘉賓:梁振華(編劇)對談記者:邱偉這就是一個梁記餅店做杏仁餅的故事,杏仁代表心,杏仁也是有信、有心的寓意。記者:作為編劇,你在《澳門人家》中用了什麼樣的創作技法?梁振華:《澳門人家》裡出現了一些非常有象徵性的元素,比方我去澳門採訪的時候,看到很多舊式的大宅子,當地人叫「大屋」,後來我們就圍繞著「大屋」來進行創作。
  • 《有你才幸福》央視首播 李雪健陶慧敏演繹"黃昏戀"
    《有你才幸福》央視首播 李雪健陶慧敏演繹"黃昏戀"     集結了李雪健、劉佩琦、陶慧敏等實力派演員的《有你才幸福》將於11日登錄央視一套黃金檔。
  • 幸福還會來敲門孩子梗惹爭議編劇很無奈 背運連連的黃自立啥時翻身
    從編劇的角度來講,《幸福還會來敲門》的編劇,重在「人言可畏」這個層面上的創作,這樣的劇情,也是向觀眾展示輿論的錯誤效力。編劇技巧上來講,如何能讓孩子一生下來就被全院發現,這個孩子不是黃自立的呢?這是一個創作上的技術性問題,編劇其實藏著自己的無奈、執著和最終一定量的妥協。首先,只有孩子被見到外貌就能產生不是黃自立孩子的判定,後續的「人言可畏」的劇情設計才能成立。
  • 名家談寫作|鬱達夫: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編者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文/鬱達夫一個人活在世上,生了兩隻腳,天天不知不覺地走來走去,走的路真不知有多少。各人的前面,仍舊是有路的,羅馬決不是人生行路的止境。所以我們在不知不覺的中間,一步一步在走的路,你若把它接合起來,連成了一條直線來回頭一看,實在是可以使人驚駭的一件事情。路是如此,我們的心境行動,也是如此,你若把過去的一切,平鋪起來,回頭一看,自家也要駭一跳。因為自家以為這樣平庸的一個過去,回顧起來,也有那麼些個曲折,那麼些個長度。
  • 《電影編劇創作指南》教你看懂現在好萊塢電影究竟是怎麼創作的
    如果每部電影都是一樣的創作編劇,那還需要學什麼編劇專業呢?看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叫坐的電影原來還真的是有套路的,不過即使知道是這樣,我還是會忍不住去電影院看最新上映的電影。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幕式電影創作法,三幕的意思就是電影一般分為三段,每一段都有特定的作用。
  • 《大江大河》編劇袁克平:創作時幾度痛哭流涕
    有好幾次,說著說著就痛哭流涕,說不下去了,負責記錄的編劇助理就默默等著。「你要吃透你的人物,你要和他們一起生活。」播出前,媒體都擔心這不是一個年輕人感興趣的題材,導演孔笙和製片人侯鴻亮對市場預估也略為保守,孔笙說我們先吸引自己這一代人,侯鴻亮說95後的兒子曾問他拍這樣的劇有人看嗎。
  • 李少紅、李霄峰、全勇先等談類型電影創作
    7月29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邀請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導演李少紅,導演、編劇、作家李霄峰,編劇、作家全勇先,科幻作家陳楸帆,參與論壇「類型實踐與作者表達——類型電影創作談
  • 編劇梁振華講述現實題材創作要義
    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副主任、教授,青春你好傳媒創始人,著名編劇、製片人梁振華也受邀參加了電視劇分論壇,梁振華圍繞「相知無遠近,萬裡猶比鄰——電視劇國際傳播之本」發表了主題演講,也在其後的沙龍研討中圍繞「『內容為王
  • 向前一步是幸福展開「愛情百科全書」 叩問什麼才是幸福
    由90後導演天毅執導,劉紅焰、丁亮程編劇,傅程鵬、劉曉潔、楊雪、徐洪浩等領銜主演的都市愛情輕喜劇《向前一步是幸福》正在安徽衛視熱播,該劇透過相親節目中不同嘉賓的多色情感觀作引線,聚焦了當代男女的情感現狀,更觸及了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內心焦慮——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的深層話題。展開「愛情百科全書」 叩問:什麼才是幸福?
  • 「二水編劇創作套表」拆開韓國政史謎團《南山的部長們》創作脈絡
    「二水編劇創作套表」再次將《南山的部長們》影片全部拆開。以圖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向廣大的編劇新人們展示影片所深藏的創作技巧以及創作脈絡。首先。先用「二水編劇創作套表」中的「故事生成表」進行故事創意構思還原。
  • 《白屋之戀》編劇黃志翔做客搜狐暢談影視創作
    後來有一段時間是完全脫離文化這個領域的,到了臺灣的南部去從事所謂的社會運動,跟文化領域完全無關。在那個領域也還是跟文字有關,因為我做的通常是宣傳工作,天天坐在電腦前面,針對我們的議題做一些跟宣傳相關的工作。  志翔說:應該是93年才回到臺北。
  • 金句王坂元裕二,中國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編劇
    然而,同樣是女生追逐男生,都愛得奮不顧身,和《一吻定情》,也就是翻拍的《惡作劇之吻》原作快樂幸福的結局不一樣,男主角完治最終並沒有選擇全心愛著他的莉香,而是和曾在兩個男人之間猶豫的裡美在一起。豆瓣9.1高分的《四重奏》,講述的四個四流樂器演奏家的故事,他們雖然懷揣著對音樂的夢想,卻人生不得志,生活處處刁難,每個人都有難言的秘密。然而,在他們組建了一個四重奏樂隊之後,音樂還有夥伴,治癒了每個人獨自的傷痛。
  • 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在京舉辦:希望做編劇的永遠不要當門客
    《白夜追兇》劇照有什麼樣的土壤,才有什麼樣的類型對談現場,宋方金談到,過去國產電影只有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區別,最近幾年隨著電影市場做大,尤其是在2003年電影行業產業化之後,很多電影類型開始湧現或者有待開發,關於類型電影的定義
  • 周大新談小說創作:寫小說,要關注人性和生活
    ,談文學,講創作,分享文學閱讀和寫作的收穫與樂趣。周大新在講座中談自己的創作,談自己對小說的理解,通透入心,獨具見地。我們在現場聆聽,記錄了他的一些觀點。   作家的寫作資源在哪裡  創作離不開生活,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但作家的寫作資源在哪裡?周大新說,每次寫完一部作品,他有很多感想。他想:我該寫什麼呢?生活非常廣闊,世界那麼複雜,可寫的東西實在太多,想寫的東西也很多。
  • 編劇六六:夫妻之間像玩兩個人三隻腳遊戲
    中新網北京5月23日電(上官雲) 近日,著名作家、編劇六六的隨筆集《半句實話》上市。由於有「話題女王」之稱,六六動態受到各方關注。23日,記者通過出版方得到其對相關問題的答覆。六六表示,自己將報考心理學博士學位,同時還會創作一些作品,「我寫戲不會脫離社會生活。至於電影,也曾對張藝謀的戲很久不抱希望,但看完《歸來》後,我覺得老謀子還是老謀子,推薦去看。」
  • 編劇與小說家王宛平、丁丁的母女二重奏
    近年來,創作方向為電視劇劇本寫作,其作品有《曼谷雨季》、《天在上》、《我的淚珠兒》、《幸福像花兒一樣》、《新上海灘》、《金婚》、《甜蜜蜜》等。  自我評價:寫比說強很多,最佩服能說會道者,自認當教師是選錯職業,從不認為教會過學生什麼。最初想寫小說當作家,考入中戲又想做舞臺劇編劇,而以結果論能力,似乎更適合電視劇編劇。  丁丁,1985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