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千古一帝朱棣戎馬一生,在北徵之路上終於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縱看朱棣的一生,五徵漠北、遙建紫禁、墨寫大典,輝煌的功績無愧於「永樂大帝」的威名。
《大明風華》從「靖難之役」開始,到過半有餘,朱棣無疑是前半部當之無愧的主角。雖然這位千古一帝常常以布衣示人、鮮有皇袍出鏡,但是帝王之威卻絲毫不減。一旦生氣起來,就連鐵憨憨的二兒子也得低頭。
朱棣的一生更多時候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從五徵漠北、收復南安(越南古稱)、在東北設立地方軍政機構奴兒幹都司、西至新疆設立哈密衛拱衛新疆門戶,也難怪被後人稱作「馬背上的帝王」。
對於國土邊疆的領土意識,朱棣明顯比其他帝王要重視得多。他在劇中多次向子孫闡明,自己出兵北上、打敗北方部族,就是為了讓多年以來困擾國家遭受侵襲的問題一勞永逸,給子孫們百年的安定。
要知道,最後一次御駕親徵韃靼的時候,他已經64歲高齡。而他深知自己疾病纏身、時日無多,仍舊選擇御駕親徵,在環境寒冷的漠北一呆就是一年,甚至為了子孫後代的安定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朱棣作為一個父親、祖父,乃至先祖,絕對是偉大的。
可朱棣很清楚,攘外容易,安內卻很難。自己的二兒子一直覬覦皇位,聯合三兒子對大兒子的打壓是家常便飯。
但他自己也很明白,自己的皇位是發動政變,篡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得來的。篡位之後,朱棣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是難以心安的。不僅時常夢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一刀砍了自己,也擔心建文帝捲土重來。因此他花費了許多力氣,冒著風險、瞞著兒子,讓孫子朱瞻基安排了與建文帝的會面。
作為父親,必定給常年跟在身邊打仗的二兒子三兒子一個「不好」的示範。所以朱棣甚至把三個兒子和最疼愛的皇太孫朱瞻基叫來當面一起發誓,日後自家人絕對不可自相殘殺。
即便四個子孫被他感動得痛哭流涕、允諾下來,朱棣也仍舊無法安心。這個無法心安的緣由終於在他彌留之際揭開了謎底。
原來是被後人譽為「黑袍宰相」的國師老和尚姚廣孝留下的信,信中預言了朱家的三次內鬥。
第一個是「飛龍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於陛下。」也就是促使朱棣對侄子朱允炆發動政變的決心。
第二個是「龍戰於野,血色玄黃,主兄弟爭於室,濺血禁中。」這個預言的是朱棣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之間奪嫡的鬥爭。
這個預言對於朱棣來說是最放心不下的,因為他不想看到自己努力了一輩子仍舊無法避免兒子們的相互內鬥、自相殘殺。
第三個就厲害了,「白龍魚服九年,亢龍有悔,墮於地,又濺血禁中,仇殺無盡無期。」這個其實直接預言了「土木堡之變」和「英宗復闢」兩個事件。這兩個事件的主角正是朱棣的重孫、朱瞻基兩個兒子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爭奪皇位、自相殘殺的歷史事件。
朱棣恐怕要是地下有知,恨不得立刻上來給這兩個不肖子孫一頓毒打。
縱觀明朝後來的歷史,兄弟叔侄為了皇位而內鬥、自相殘殺的案例並不少見,甚至隱隱有一種家族傳統的感覺。
但這種家族傳統似乎又容易理解、有跡可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就是出身一個草根得不能再草根的小人物。草根逆襲的故事固然傳奇,但是對於權力的渴望已經遠遠大過於倫理道德。
不過也容易理解,那時的朱元璋已經父母兄弟皆因戰亂餓死,自己為了活下去什麼都可以幹。當生死來臨的時候,誰都不會在乎什麼倫理道德。
到了朱棣也是一樣,一方面是受父親朱元璋的薰陶,追求更大的權力。一方面是被自己侄子建文帝已經逼迫到生死邊緣,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朱棣的篡位既有不服的因素,也有對於權力的欲望。
但話又說回來,從歷史往回看,如果不是朱棣稱帝,那麼明朝可能無法存在兩百多之久,也無法出現鄭和下西洋、修著《永樂大典》這樣的宏圖偉績。
《大明風華》在塑造「朱棣」這樣的千古一帝,其實只是側重他的尚武好鬥的一面。王學圻老師飾演的"朱棣",也給人一種要麼隱而不發,要麼雷霆萬鈞的感覺。
但也有可愛的一面,比如要第五次北徵的時候,大兒子前來勸諫,不肯放棄的他可憐巴巴地跟大兒子朱高熾討價還價,像極了一個愛玩的老頭子。不過脾氣撅起來也是三個兒子聯手都拉不回的。
雖然《大明風華》對於「朱棣」在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修著《永樂大典》等輝煌政績上一筆帶過,但是仍舊無法磨滅觀眾對他的喜愛和崇敬。
觀眾們給「朱棣」取了一個親切的英文名:Judy ,又在他逝世的那一刻齊刷刷地刷屏:恭送永樂大帝。足以可見,大家對於朱棣的喜愛。
王學圻老師飾演的「朱棣」在《大明風華》裡奉獻了34集的精彩表演,實在太令人捨不得了。
在《大明風華》最新的39集裡,孫子朱瞻基登基後,面對二叔的起兵不但沒有選擇殺戮,而是大打親情牌,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當他高舉軍旗,在軍隊之中高喊口號之時,皇帝之仁慈與威武並存,彈幕之中甚至有網友說看到這一幕又想起了朱棣爺爺。朱棣要是看見自己最愛的皇太孫有這模樣,想必也甚是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