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在第五次親徵蒙古期間,在榆木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朱棣駕崩以後,朱瞻基為了謀得皇位,在楊士奇和于謙、樊忠的幫助下,選擇了秘不發喪,隨著時間流逝,朱棣死的時候又正直盛夏,屍體很快就腐爛發臭,為了掩蓋朱棣死去的真相,楊士奇和于謙等人在朱棣的大帳外掛滿了鹹魚,用鹹魚的臭味去掩飾朱棣屍體腐爛的臭味,上演了一出瞞天過海的好戲。儘管這個情節十分精彩,但是卻並非史實,因為這樣的做法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明朝。
掛鹹魚的做法愚不可及
為什麼說掛鹹魚掩蓋屍臭,以此來達成秘不發喪的目的是愚不可及呢?因為利用鹹魚掩蓋帝王駕崩的事件在歷史上確有發生過。
公元210年,秦始皇在人生的最後一次出巡的路上,到了沙丘平臺時,病重難以返京,他自己也自知時日無多,於是留下了遺照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他希望自己死後,自己的大兒子公子扶蘇能夠回京料理自己的後事。這封極為重要的遺詔,秦始皇留給了他最寵信的太監趙高。不過趙高不是什麼忠臣, 他和扶蘇有過節,一旦扶蘇返京登基,準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於是趙高和李斯一商量,咱們就來個篡改詔書,秘不發喪,最終立胡亥為帝,以此保全他們二人的權利和地位。
秘不發喪的時候,秦始皇的屍體腐爛發臭,李斯就命人從皇宮裡運來了大量的鹹魚,假託秦始皇想吃鹹魚,在皇帝的車架四周布滿了鹹魚,用來掩蓋秦始皇屍體的臭味。
顯然,這一歷史事件被《大明風華》的編劇移花接木過來,用在朱棣的身上,但是編劇此舉並不高明,因為這樣的做法發生在朱棣身上,簡直就是愚不可及。
大家都知道,楊士奇和于謙之所以秘不發喪是為了保太子順利登基,防止漢王朱高煦趁機奪權。如果他們選擇《大明風華》中掛鹹魚的方式來掩蓋朱棣已死的真相,他們的做法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畢竟趙高和李斯利用鹹魚掩蓋秦始皇死去真相的事情不是什麼秘密,而是明確記載在史書中的內容,作為漢王的朱高煦雖然勇武少謀,但是不至於連如此廣為傳播的歷史事件都不知道,退一萬步講,即便朱高煦本人真不知情,他手下也不可能無一人看破玄機。
在《大明風華》,楊士奇和于謙採用掛鹹魚的方式掩蓋朱棣之死,當朱高煦知道後,他的反映居然是認為朱棣近來喜歡吃鹹魚,這樣的反應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畢竟朱高煦只是不聰明,不是智商有問題。
真實的秘不發喪事件很聰明
儘管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秘不發喪的事件並不真實,但是在歷史上,朱棣死後,秘不發喪這些事情都真實存在。
朱棣第五次徵伐蒙古,在榆木川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儘管曾經確實有意讓更像自己的朱高煦繼承皇位,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朱瞻基的原因,讓正統的太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但是,朱高煦有謀逆之心,在當時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這一點從朱高煦在朱棣生前都不肯老老實實就藩就可以看出來,如今朱棣去世,這個消息如果被朱高煦第一時間知曉,他難免會前來奪權,到時候的局勢就無法控制了,如果想要讓朱高熾穩穩的繼承大寶,最好的選擇就是秘不發喪,為朱高熾登基爭取足夠的時間,一旦朱高熾登基,朱高煦再奪權,那就是造反,很難成功了。
朱棣死的時候,他身邊的宦官馬雲、內閣首輔楊榮、還有內閣大臣金幼孜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堅決執行秘不發喪,每天皇帝的飲食都正常送,不露出半點異常。同時,他們又命人在軍中搜集錫器,把搜集來的錫器進行秘密熔煉,最終打造成一隻棺樽,類似於筒狀,將朱棣的身體置於其中,最後利用熔錫的方式將其完全封閉,使屍體腐爛的氣味無法外放,以此辦法進行掩飾朱棣已死的真相。
正是依靠馬雲、楊榮、金幼孜三人秘不發喪,朱高熾才能毫無波瀾的順利登基,使朱高煦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沒能掀起半點的風浪。
「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轝,所至朝夕上饍如常儀。」
所以,朱棣真正的秘不發喪,並非是採取了掛鹹魚的方式,而是採取了「鎔錫為椑以斂」的方式,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朱高熾的高明之處,太子黨幾乎遍布了皇帝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