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太離譜

2020-12-12 野史日記

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在第五次親徵蒙古期間,在榆木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朱棣駕崩以後,朱瞻基為了謀得皇位,在楊士奇和于謙、樊忠的幫助下,選擇了秘不發喪,隨著時間流逝,朱棣死的時候又正直盛夏,屍體很快就腐爛發臭,為了掩蓋朱棣死去的真相,楊士奇和于謙等人在朱棣的大帳外掛滿了鹹魚,用鹹魚的臭味去掩飾朱棣屍體腐爛的臭味,上演了一出瞞天過海的好戲。儘管這個情節十分精彩,但是卻並非史實,因為這樣的做法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明朝。

掛鹹魚的做法愚不可及

為什麼說掛鹹魚掩蓋屍臭,以此來達成秘不發喪的目的是愚不可及呢?因為利用鹹魚掩蓋帝王駕崩的事件在歷史上確有發生過。

公元210年,秦始皇在人生的最後一次出巡的路上,到了沙丘平臺時,病重難以返京,他自己也自知時日無多,於是留下了遺照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他希望自己死後,自己的大兒子公子扶蘇能夠回京料理自己的後事。這封極為重要的遺詔,秦始皇留給了他最寵信的太監趙高。不過趙高不是什麼忠臣, 他和扶蘇有過節,一旦扶蘇返京登基,準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於是趙高和李斯一商量,咱們就來個篡改詔書,秘不發喪,最終立胡亥為帝,以此保全他們二人的權利和地位。

秘不發喪的時候,秦始皇的屍體腐爛發臭,李斯就命人從皇宮裡運來了大量的鹹魚,假託秦始皇想吃鹹魚,在皇帝的車架四周布滿了鹹魚,用來掩蓋秦始皇屍體的臭味。

顯然,這一歷史事件被《大明風華》的編劇移花接木過來,用在朱棣的身上,但是編劇此舉並不高明,因為這樣的做法發生在朱棣身上,簡直就是愚不可及。

大家都知道,楊士奇和于謙之所以秘不發喪是為了保太子順利登基,防止漢王朱高煦趁機奪權。如果他們選擇《大明風華》中掛鹹魚的方式來掩蓋朱棣已死的真相,他們的做法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畢竟趙高和李斯利用鹹魚掩蓋秦始皇死去真相的事情不是什麼秘密,而是明確記載在史書中的內容,作為漢王的朱高煦雖然勇武少謀,但是不至於連如此廣為傳播的歷史事件都不知道,退一萬步講,即便朱高煦本人真不知情,他手下也不可能無一人看破玄機。

在《大明風華》,楊士奇和于謙採用掛鹹魚的方式掩蓋朱棣之死,當朱高煦知道後,他的反映居然是認為朱棣近來喜歡吃鹹魚,這樣的反應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畢竟朱高煦只是不聰明,不是智商有問題。

真實的秘不發喪事件很聰明

儘管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秘不發喪的事件並不真實,但是在歷史上,朱棣死後,秘不發喪這些事情都真實存在。

朱棣第五次徵伐蒙古,在榆木川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儘管曾經確實有意讓更像自己的朱高煦繼承皇位,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朱瞻基的原因,讓正統的太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但是,朱高煦有謀逆之心,在當時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這一點從朱高煦在朱棣生前都不肯老老實實就藩就可以看出來,如今朱棣去世,這個消息如果被朱高煦第一時間知曉,他難免會前來奪權,到時候的局勢就無法控制了,如果想要讓朱高熾穩穩的繼承大寶,最好的選擇就是秘不發喪,為朱高熾登基爭取足夠的時間,一旦朱高熾登基,朱高煦再奪權,那就是造反,很難成功了。

朱棣死的時候,他身邊的宦官馬雲、內閣首輔楊榮、還有內閣大臣金幼孜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堅決執行秘不發喪,每天皇帝的飲食都正常送,不露出半點異常。同時,他們又命人在軍中搜集錫器,把搜集來的錫器進行秘密熔煉,最終打造成一隻棺樽,類似於筒狀,將朱棣的身體置於其中,最後利用熔錫的方式將其完全封閉,使屍體腐爛的氣味無法外放,以此辦法進行掩飾朱棣已死的真相。

正是依靠馬雲、楊榮、金幼孜三人秘不發喪,朱高熾才能毫無波瀾的順利登基,使朱高煦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沒能掀起半點的風浪。

「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轝,所至朝夕上饍如常儀。」

所以,朱棣真正的秘不發喪,並非是採取了掛鹹魚的方式,而是採取了「鎔錫為椑以斂」的方式,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朱高熾的高明之處,太子黨幾乎遍布了皇帝身邊。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真的如此嗎?
    第五次北伐之時,朱棣打到了答蘭納木兒河,追擊阿魯臺部追了三百裡,蹤跡全無,朱棣這才下令退兵,班師回朝。 然而,到了《大明風華》裡面,全部變了樣,朱棣打了個大敗仗,60萬大軍被困茫茫草原,最後好不容易衝破了重圍,返回北京途中,朱棣暴斃。
  •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真是這樣嗎
    《大明風華》,一部以朱瞻基為主角的影視劇。說是歷史劇吧,可以,因為裡面確有朱瞻基、孫若微、朱棣等真實的歷史人物。說不是歷史劇吧,也可以,因為裡面的劇情與歷史是嚴重不符。比如,真實的歷史是朱瞻基雖然跟著爺爺朱棣北伐,但是從來沒有遇險。但是《大明風華》卻展示了朱瞻基遇險後,被一心報仇的「靖難遺孤」聶興所救。
  • 朱棣死後秘不發喪,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棣第五次遠徵蒙古後病逝在榆木川,而太子朱高熾為了順利取得皇位,與楊士奇、于謙等人採取了秘不發喪的決策。當時正值8月,屍體加速腐爛,營帳內的臭味會使人生疑,於是楊士奇命人找來鹹魚掩蓋屍體的臭味,雖然楊士奇的做法成功穩固了政治局勢,但在明朝來講,這種事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 《大明風華》混亂的時間:于謙早產和朱棣要駕崩?
    《大明風華》朱家父子歡樂多,朱元璋回眸一笑嚇死鬼,老大扣老二逗,還有老三最陰險,看著這幾個大男人的逗比戲,比女主湯唯的好玩多了。《大明風華》號稱歷史正劇,可這時間線來回穿越也太不謹慎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按照《大明風華》的時間,這時候劇中的時間是1412年也就是永樂十年,這時朱瞻基15歲,胡善祥14歲,就按電視劇人物關係,若微至少也得15歲,今年朱亞文35歲,湯唯40歲,鄧家佳36歲,這又是一大把年紀演繹豆蔻年華的早戀,好在沒穿校服也就沒人關注了。
  • 大明風華太子爺朱棣下線是第幾集 太子爺朱棣是哪一集死的
    《大明風華》是由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吳越、梁冠華領銜主演的古裝劇,現在終於等到裡面的太子爺朱高熾下線了,那麼大明風華朱棣哪一集下線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大明風華太子爺下線是第幾集  《大明風華》自開播就一直備受關注,在最新的劇情中,朱棣下線了,這也讓網友大呼捨不得,朱亞文告別朱棣。  這部劇高明就高明在,之前雖然鋪墊了很多朱棣英雄遲暮的劇情,但是真的到朱棣駕崩,劇裡卻沒有正面表現出一個老人的臨終。悲傷的落幕,被替換成了浪漫、奇幻又壯美的一個夢。
  • 朱棣死時,為何秘不發喪?當時封鎖消息,到底怕什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大帝朱棣在北徵班師的路上,走到榆木川時,病死在軍營中,朱棣死時,六十五歲,不算長壽,也不算短命。然而,皇帝駕崩,並沒有立即發喪,而是選擇封鎖消息,秘不發喪,甚至每日繼續正常給死去的朱棣上膳食,那麼,當時封鎖朱棣病死的消息,到底害怕什麼呢?
  • 《大明風華》朱棣朝鮮樸貴妃的下場是怎樣的,電視劇已經給出答案
    《大明風華》中,樸妃和安貴妃由當紅流量小花孫驍驍、趙韓櫻子出演,但是會發現朱棣死後,她倆基本就消失了。雖然這兩位妃子的出現時間比較短,但是演技卻一點不差,至少比女主孫皇后出彩,兩位女演員即演出了樸妃的純真善良,又演出了安貴妃的深宮無助感。
  • 為什麼說《大明風華》是歷史劇做的一個實驗?
    距離結局還有十集,帶著近一個月爭議的湯唯,終於在《大明風華》北京保衛戰的戲份中,贏了一回。 浪漫的背後,張挺對這一鏡頭的處理其實想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朱棣最後的身份就是一個老兵,用這樣極致化的表達,就是想說明他從現實走入歷史了,到這個時候,歷史上朱棣的生命才真正開始,不管後世如何評判,大明的版圖就烙印著朱棣的痕跡。」
  • 大明風華:朱高熾用死化解了朱瞻基的戾氣與怨憤,胡善祥藏男人?
    《大明風華》低開高走,口碑兩極化 《大明風華》自播出以來,先是在服道化方面遭到歷史愛好者的批評與貶低,不僅女主孫若微的造型單一難堪,而且劇中明朝官員的服飾與歷史並不相符
  • 歷史劇《大明風華》,再現了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
    文︱雲少侃娛樂明成祖朱棣率領精銳的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等50萬大軍親徵韃靼阿魯臺部,斡難河畔大兵壓境。情景再現韃靼部自知大禍臨頭,大汗脫脫不花只能屈尊覲見朱棣,行單膝跪拜禮,希望能罷兵言和。朱棣假裝不識:下跪者何人吶?脫脫不花環顧四周:我是脫脫不花大汗,我後面是我的兄弟和我的大將們。
  • 讓「歷史」照進現實|專訪《大明風華》製片人姚昱竹
    正是因為《大明風華》這種類型的劇集稀缺,突破了行業題材同質化的困境,打破了觀眾對歷史劇的刻板印象,所以讓觀眾產生了在類型上的新鮮感,也讓《大明風華》在一眾劇集中極具辨識度。在姚昱竹看來,「我覺得用怎樣標籤化的稱謂論定它不重要,故事精彩讓觀眾喜歡、愛看、共情了才最重要。」
  •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網友淚奔!千古一帝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大明風華》從「靖難之役」開始,到過半有餘,朱棣無疑是前半部當之無愧的主角。雖然這位千古一帝常常以布衣示人、鮮有皇袍出鏡,但是帝王之威卻絲毫不減。一旦生氣起來,就連鐵憨憨的二兒子也得低頭。
  • 《大明風華》:這裡藏著人性中最真實的感情與罪惡
    人心是肉長的,可是人心究竟可以產生多大的影響,這是需要我們在《大明風華》中自己去體會的。 一、兩封家書 在剛剛播過的劇情裡,朱祁鈺的一封家書在彈幕中引得很多觀眾淚目。在那個生死未卜的環境中,自己儘管做了皇帝,但說不定哪一天腦袋就掛在了瓦剌人的旗杆之上。
  •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最近上映了多部明代歷史劇,其中《大明風華》、《錦衣之下》更是刷爆了朋友圈。明朝從來都是一個充滿話題的時代,有太多充滿傳奇色彩的事件和人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說到大明,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朱棣,他的一生波瀾壯闊,編撰《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等等都是他的歷史功績。
  • 《大明風華》:胡善祥助朱高煦謀反,被廢後?電視劇不能當正史
    朱棣登基稱帝以後,對建文朝的官員進行大清洗,御史景清也難逃此劫,他被滿門抄斬。景清在危難之際,將女兒若微和蔓茵託付給故交孫愚,姐妹倆在忙亂之中走散,蔓茵被朱棣的皇長孫朱瞻基所救,後交由胡尚儀撫養,改名胡善祥,而若微跟孫愚四處逃難。——《大明風華》 正史上確實有景清這號人物,但是他並不是胡善祥的父親,而且也沒有劇中死的那樣痛快。
  • 毀掉《大明風華》的不是朱亞文湯唯,而是死於編劇之手,你想說點啥
    《大明風華》這部劇的不是演員,罪魁禍首正是編劇,信嗎?當初在看《大明風華》這部劇第一集的時候,聽到湯唯一開口工部的摺子幾個字開始,我就把它當喜劇看了,但是後來當喜劇都看不下去了,劇裡朱亞文的朱瞻基就是個窩囊廢,權謀手段不如她爺爺,治國安邦不如他爹,領兵打仗不如他二叔三叔,讓人當猴耍。
  • 大明風華:戰爭戲為劇情埋伏筆,瞻基私會若微,夫妻同心羨煞旁人
    《大明風華》講述的是湯唯飾演的孫若微經過明朝六帝五朝,見證了大明的興衰榮辱的故事,劇中除了主演孫若微 其實在歷史上,孫皇后對大明朝確實是有貢獻的,一個是北京保衛戰中,力排眾議將北京作為大明的國都,延續了朱棣
  •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但軍令如山,將士們也不敢反抗,所有的錫壺、錫罐、錫杯等帶錫的物件,都被搜繳到楊榮和金幼孜的大帳中。33天後,人們才知道,兩位大臣收繳「錫」的舉動,避免了天下大亂。這件事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按《明史》的說法,朱棣是馬皇后親生,是朱元璋嫡子,但目前仍存在爭議。朱元璋稱帝後,效仿古制,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各地為藩王,朱棣被封為燕王,屏藩北平。
  • 《大明風華》朱棣去世,于謙被提拔,又讓大明江山多活200餘年
    最近的新劇《大明風華》,大家都看了嗎?作為現在最火的熱播劇之一,大明風華的不少角色都讓人喜歡,例如城府頗深的漢王,還是廠裡廠氣的朱瞻基,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在劇中的朱瞻基雖然大婚,但他馬上就要和朱棣幾人一起去瓦刺打仗,而在這場戰役中朱棣也會在途中去世,朱高熾也即將繼位,雖然朱棣下線,不過一個千古名臣即將上線,那就是于謙,也是他讓大明江山多活了200多年。
  • 《大明風華》朱高熾又慫又笨,歷史真相如何?
    我們如果看《大明風華》會發現朱棣的兒子、太子爺朱高熾全程又慫又笨。 當然,《大明風華》是個文藝作品,朱高熾作為全場搞笑擔噹噹然要刻畫的鮮明一些。 那歷史上的朱高熾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