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2020-12-12 騰訊網

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徵蒙古,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朱棣病重。朱棣病重期間,隨駕親徵的內閣大臣楊榮金幼孜代行軍令,明朝大軍按部就班地回京。七月十八日,兩位內閣大臣突然聯合下令:所有將士必須把隨身攜帶的一種金屬上繳,這種金屬就是「錫」。內閣大臣公然搜繳金屬 「錫」,有何目的?讓人費解。但軍令如山,將士們也不敢反抗,所有的錫壺、錫罐、錫杯等帶錫的物件,都被搜繳到楊榮和金幼孜的大帳中。33天後,人們才知道,兩位大臣收繳「錫」的舉動,避免了天下大亂。

這件事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按《明史》的說法,朱棣是馬皇后親生,是朱元璋嫡子,但目前仍存在爭議。朱元璋稱帝後,效仿古制,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各地為藩王,朱棣被封為燕王,屏藩北平。朱棣在北平期間,一直謹小慎微,徐達北伐時,朱棣跟隨徐達出塞,立下不少戰功。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曾打算以「燕王英武似朕」為由,立朱棣為太子。但最後因大臣們反對,而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六年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朱允炆隨即開始削藩,連續削掉五位藩王,朱棣預料到噩運早晚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在姚廣孝等人的支持下,開始密謀造反。翌年,靖難之役爆發,歷經三年之餘,朱棣成功佔領南京,登基稱帝,史稱明太宗(或明成祖)。

朱棣一生好武,為了讓蒙古人永遠不敢南下牧馬,朱棣曾先後五次御駕親徵,橫掃漠北。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朱棣在他64歲那年,第五次北伐蒙古,卻再也沒有活著回來。

公元1424年春,朱棣開啟了第五次北伐的徵途,此時的朱棣,已經64歲,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臨行前,他令太子朱高熾監國。朱棣在草原上行軍五個月,只打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沒有發現蒙古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的蹤跡,無奈班師回朝。在大軍行至榆木川的時候,朱棣病重,隨後駕崩。然而,朱棣駕崩的消息,在當時,只有三個人知道,分別是宦官馬雲,以及內閣大臣楊榮、金幼孜。

楊榮和金幼孜都是朱棣的重臣,從朱棣登基開始,這二人就是內閣成員,這二人不僅勤勉,而且足智多謀,為明朝做出過重要貢獻。在朱棣剛駕崩時,楊榮、金幼孜二人密謀了一件大事:隱瞞朱棣的死訊。

楊榮、金幼孜都是老臣,他們為何要隱瞞皇帝的死訊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當時大軍遠在關外,若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會導致軍心大亂。朱棣麾下的諸多蒙古士兵可能會趁機反叛。更為甚者,若蒙古三大部落聽聞朱棣駕崩,必會全力追擊,到時候明軍將面臨巨大損失。

第二,朱棣雖然已經欽定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這些年來,朱高煦(朱棣次子)仗著靖難之役時立下大功,屢次挑戰太子權威,甚至拉幫結派,試圖扳倒太子。若朱棣駕崩的消息傳到關內,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肯定會起兵鋌而走險,到時候就難免天下大亂。

所以,基於以上兩種原因,楊榮、金幼孜二人打算隱瞞朱棣駕崩的消息。但當時正值七月中旬,天氣炎熱,從榆木川到京師至少需要12天的時間,朱棣的屍體一旦腐爛,消息肯定會洩漏出去。最後,楊榮和金幼孜想了一個辦法,收繳全軍將士們所攜帶的金屬「錫」。《明史》云:「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楊榮二人要錫,是為了製造容器,而盛放朱棣的屍體。

古代沒有特別好的密封材料,錫器自明朝以來,發展迅速,有許多錫器做成的茶葉罐(下圖),能夠使茶葉和空氣完全隔絕,從而避免使茶葉的口味變質。楊榮和金幼孜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收繳將士們的錫器。

據《智囊全集》記載:

榆木川之變,楊榮、金幼孜入御幄密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乃秘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召匠人銷制為椑,斂而錮之,殺匠以滅口。

也就是說,楊榮和金幼孜二人收繳將士們的錫器後,讓工匠將錫器熔化,製成一個器皿,然後將朱棣的屍體裝進器皿中,進行密封。事後,再將工匠殺掉,這件事就沒其他人知道了。不僅如此,楊榮還讓人每天三餐給朱棣送飯,因此,三軍將士都不知道朱棣已經駕崩。

在這期間,由金幼孜帶領大軍繼續返京,而楊榮則先行一步,快馬加鞭到達京城,把朱棣已經去世的秘密告訴太子朱高熾,33天後,朱高熾得以順利即位,避免了天下大亂。

楊榮、金幼孜身為朝廷重臣,為了隱瞞朱棣死訊,想到用錫來密封朱棣屍體,從而成功隱瞞朱棣的死訊,直接促成了明朝皇位的順利交接。這種做法,雖然詭詐,但對於明朝歷史來說,意義重大,否則,繼承朱棣皇位之人是不是明仁宗,也未可知。

本文參考:張廷玉《明史》;馮夢龍《智囊全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老臣想盡辦法搜尋一重金屬,挽救了明朝
    其實在軍隊裡,金屬錫非常常見,很多士兵喝水、吃飯用的水杯、水壺,都是用金屬錫做成的。得到軍令後,軍隊裡的所有士兵便把自己的錫壺、錫罐等,所有含金屬錫的物品全部送到了朱棣的帳裡。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朱棣病重,生命垂危。兩位大臣為何費盡心思收集金屬錫,他們倆有什麼目的呢?
  • 朱棣突然駕崩:這位大臣對外封鎖消息,為何太子繼位後馬上封賞他
    大家都知道朱棣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是不合法的,所以朱棣在歷史上一直都受到別人的非議。雖然朱棣為此也做了一些掩飾真相的事,但是一直都未能改變別人對朱棣的看法。朱棣為了大明王朝的安穩確實是做出了不少貢獻的,有一件事值得探討,為什麼在朱棣駕崩的時候沒有人及時對外公布,而是要封鎖消息呢?
  • 燕王朱棣生活在北京,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利大於弊!
    公元650年,農民出生的朱元璋成功取下天下,把南京定為首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駕崩後,將皇位傳給了他最喜愛的孫子朱允炆。然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朱允炆而憤憤不滿,一直計劃著取而代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起兵造反。
  • 朱棣死時,為何秘不發喪?當時封鎖消息,到底怕什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大帝朱棣在北徵班師的路上,走到榆木川時,病死在軍營中,朱棣死時,六十五歲,不算長壽,也不算短命。然而,皇帝駕崩,並沒有立即發喪,而是選擇封鎖消息,秘不發喪,甚至每日繼續正常給死去的朱棣上膳食,那麼,當時封鎖朱棣病死的消息,到底害怕什麼呢?
  • 《大明風華》中,朱棣駕崩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太離譜
    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在第五次親徵蒙古期間,在榆木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朱棣駕崩以後,朱瞻基為了謀得皇位,在楊士奇和于謙、樊忠的幫助下,選擇了秘不發喪,隨著時間流逝,朱棣死的時候又正直盛夏,屍體很快就腐爛發臭,為了掩蓋朱棣死去的真相,楊士奇和于謙等人在朱棣的大帳外掛滿了鹹魚,用鹹魚的臭味去掩飾朱棣屍體腐爛的臭味
  •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文/格瓦拉同志明成祖朱棣的帝位是從侄兒朱允炆手中搶過來了,屬於典型的來路不正,但朱棣又不想背負「篡位者」的罵名,所以無論即位前還是即位後,都拼命地為自己粉飾,對外宣稱自己才是太祖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然而朱棣雖然這樣講,但在進入國都後卻差點露餡,自己把自己否定,幸虧某位大臣及時提醒,才避免了一場無法彌補的失誤。這件事,還要從朱棣進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說起。
  • 《大明風華》混亂的時間:于謙早產和朱棣要駕崩?
    在21集,朱棣和漢王吵架中,朱棣說太子監國二十年,這朱棣是要升天領盒飯了吧?這皇太孫都還沒冊立朱棣都快駕崩了,這太子監國二十年是認真的嗎?在22集中,萬萬沒想到啊,于謙於大爺就這麼登場了,對,在永樂十年于謙於大爺就中了進士,永樂十年于謙才14歲啊,一個未行冠禮便高中進士的天才少年,導演何不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大明風華》: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真是這樣嗎
    但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一直對太子位或者說皇帝位置是虎視眈眈,做夢都想當皇上。這一點,所有的人幾乎都知道,人盡皆知。朱棣也做了防範,強制朱高煦去樂安就藩,甚至在朱高燧等人作亂時,還想囚禁了他們,結果是朱高熾求情,而放過了他們。朱棣比誰都清楚,自己活著,這兩個兒子尚且如此,如果死呢?朱棣很頭疼。歷史總是充滿了變數,關鍵是朱棣因為第五次北伐而班師回朝的途中去世了。
  • 朱元璋給大臣們炫耀新皇宮,少年朱棣一句話,嚇得他想立刻遷都
    朱元璋給大臣們炫耀新皇宮,少年朱棣一句話,嚇得他想立刻遷都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的時候把國都定在了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朱元璋一生的功績毋庸置疑,北伐、西徵打的蒙古退出中原,也恢復了漢族往日的榮光。而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並攻略天下就是以應天府為中心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從大局面上看,應天府究竟能不能負起作為國度的責任?這個問題朱元璋本來沒有考慮過,最後卻因為四兒子燕王朱棣的一句話,他才恍然醒悟。朱棣也是一個馬上猛將,戰略大家。在剛開始定都應天府後,朱元璋就下令修建皇宮,皇宮建好之後,朱元璋就帶著大臣們登上紫金山,鳥瞰繁華的都城、輝煌的皇宮。
  • 這位大明皇帝的作為不輸朱元璋和朱棣,卻很少被提及
    在眾多明朝皇帝裡,要說功勞最大的,相信大部分人會把目光聚焦到明前期的兩位帝王,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從貧苦農民發家,最終當上皇帝,他趕走殘暴昏庸的元朝統治者,建立了一個更加注重民生的新王朝,史稱"洪武之治",他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二、恭親王的心思1861年8月24日,肅順等人面見兩宮太后,提出:「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欽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也就是說,兩位太后無權改諭旨、無權看奏摺,必要的時候直接蓋章就行了。按照清朝後宮不得幹政的祖制,肅順的主張合情合理。
  • 朱棣一開始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嘉靖要把朱棣改為明成祖呢?
    也就是說,按照規矩的話,朱棣作為明朝第二位皇帝(他不承認朱允炆為皇帝),在死後自然也被稱為明太宗。至少在此後一百多年裡,都是以明太宗來作為朱棣的廟號,只不過讓朱棣沒有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後,他的子孫嘉靖皇帝竟然將他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也算是歷史上的獨一份了。
  • 朱棣死後樸妃、安貴妃去哪兒了?朱棣棺槨旁的幾個小盒,慘絕人寰
    大型歷史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終於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得天下,成為九五之尊。朱棣是一代雄主,熱衷於徵戰沙場,多次深入漠北,發誓要消滅。第五次徵討漠北,朱棣不幸病逝,他寵愛的樸妃、安貴妃命運如何?她們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
  • 明仁宗朱高熾之死,僅做了九個月皇帝,正值壯年為何突然駕崩?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徵回師的途中病逝。同年的九月七日,朱高熾聽從朱棣的傳位遺詔登基為帝,改年號為洪熙。然而僅僅登基十個月後,朱高熾便病逝於紫禁城,享年四十八歲。
  • 大臣上朝時突然內急,該怎麼辦?
    人有三急,在一些情況下突然有內急,急需要上廁所是正常現象。相信有不少小夥伴在上課時有想上廁所衝動,那麼這時候老師必然會讓你去廁所。但是古代社會沒有現在這樣包容,如果古代大臣在上朝的時候突然鬧肚子會怎麼樣呢?
  • 大明風華太子爺朱棣下線是第幾集 太子爺朱棣是哪一集死的
    大明風華太子爺下線是第幾集  《大明風華》自開播就一直備受關注,在最新的劇情中,朱棣下線了,這也讓網友大呼捨不得,朱亞文告別朱棣。  這部劇高明就高明在,之前雖然鋪墊了很多朱棣英雄遲暮的劇情,但是真的到朱棣駕崩,劇裡卻沒有正面表現出一個老人的臨終。悲傷的落幕,被替換成了浪漫、奇幻又壯美的一個夢。
  • 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 朱棣駕崩前,有沒有留下遺言?對太子選擇有沒有爭議?
    在朱棣死前,他為避免皇子自相殘殺而考慮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計劃把皇位傳給漢王朱高煦。 但最終,楊榮決定將皇位傳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要求楊榮以楊士奇和楊溥為副王儲輔佐朱高熾,登基保護明朝。最後由楊榮負責統籌。 朱瞻基偷偷潛入京城報信。 朱高熾的江山不被朱瞻基佔領。
  • 朱棣為什麼憑藉區區燕地可以打下全國,其實全都託朱元璋的福
    幹完這些事情後,朱元璋認為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可這時劉伯溫卻說了一句:「只恐燕子飛來。」朱元璋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我們明白,劉伯溫指的就是「燕王朱棣起兵」一事。原本,朱棣認為天下百姓都擁護朝廷,自己當一輩子燕王也不錯,可偏偏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道衍和尚。
  • 她是明朝最傳奇皇后,朱棣曾斷言大明必定靠其操持,結果真是如此
    然而朱高熾身上卻絲毫沒有帝王氣度,日後即使當上皇帝,估計也算不上一位合格的國君,所以明成祖朱棣慢慢地對這位儲君不滿起來。與此同時,頗有才華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正對太子之位躍躍欲試,比太子看起來都更具成為皇帝的潛力,兩相對比下更讓朱棣感到生氣,為此他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批評太子。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所以經常一邊勸著朱棣,一邊忙著打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