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叛亂,胤禵被康熙皇帝封為大將軍王,按照天子親徵的規格出兵討伐策妄阿拉布坦,也因此在朝中有不少人在覺得康熙皇帝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但是在康熙皇帝駕崩後,接班人選擇的卻是四阿哥胤禛,此時胤禵手握重兵,康熙皇帝就不擔心胤禵造反嗎?
我們回看歷史,明朝時期,建文帝登基後,強力進行削藩,最後導致朱棣起兵叛亂,朱棣最終推翻了建文帝,這是親王,藩王起兵造反成功的最佳範例,胤禵所擁有的條件和朱棣對比,差距是非常懸殊的。
打仗不是手握重兵就足夠的,還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就比如需要一塊根據地,這個有什麼用呢?在發動兵變的時候,有「進可攻,退可守」的作用,朱棣起兵於北京城,這就是朱棣最好的根據地,可以以北京城為據點,往周邊地區進行進攻,即便是打輸了也可以撤回北京城防禦。
打仗必須要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糧草,糧食必須要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前線,這才能支撐士兵們作戰,如果突然斷糧了,補給不足,軍隊是很容易發生譁變的,這對造反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得不償失了,我們看朱棣起兵,他有北京作為根據地,可以給前線的部隊提供糧草。
胤禵作為大將軍王在前線徵討叛軍,他不可能把青海作為根據地,並且這附近環境惡劣,也無法給大軍提供充足的糧草,所以胤禵指揮的十多萬大軍,糧草都要往川陝運進青海,而川陝總督正是胤禛的心腹年羹堯,如果胤禛真要造反,只要斷糧一個月,年羹堯做好防備工作,兵不血刃胤禵就要失敗。
另外在雍正皇帝才登基時,在西北大軍中立刻讓愛新覺羅·延信接管了軍權,延信在康熙皇帝執政期間就負責管理西藏的一切軍務,在軍隊中的威信也遠超胤禵,所以胤禵在雍正登基之初,幾乎毫無抵抗就被架空了軍權。
如果胤禵要起兵,事實上支持他的人也不多,在康熙皇帝駕崩幾天後,傳位詔書就昭告天下了,這個時候胤禵要起兵,以什麼理由來起兵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要篡奪皇位,能支持他的人還能有多少?西北大軍中,不少將士的家人可都在後方,追隨胤禵造反這可是誅九族的罪,他們也肯定會掂量下的,所以胤禵完全就不具備起兵造反的條件,更不要說造反成功的概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