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2020-12-12 玄坤文史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叛亂,胤禵被康熙皇帝封為大將軍王,按照天子親徵的規格出兵討伐策妄阿拉布坦,也因此在朝中有不少人在覺得康熙皇帝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但是在康熙皇帝駕崩後,接班人選擇的卻是四阿哥胤禛,此時胤禵手握重兵,康熙皇帝就不擔心胤禵造反嗎?

我們回看歷史,明朝時期,建文帝登基後,強力進行削藩,最後導致朱棣起兵叛亂,朱棣最終推翻了建文帝,這是親王,藩王起兵造反成功的最佳範例,胤禵所擁有的條件和朱棣對比,差距是非常懸殊的。

朱棣

打仗不是手握重兵就足夠的,還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就比如需要一塊根據地,這個有什麼用呢?在發動兵變的時候,有「進可攻,退可守」的作用,朱棣起兵於北京城,這就是朱棣最好的根據地,可以以北京城為據點,往周邊地區進行進攻,即便是打輸了也可以撤回北京城防禦。

打仗必須要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糧草,糧食必須要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前線,這才能支撐士兵們作戰,如果突然斷糧了,補給不足,軍隊是很容易發生譁變的,這對造反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得不償失了,我們看朱棣起兵,他有北京作為根據地,可以給前線的部隊提供糧草。

胤禵作為大將軍王在前線徵討叛軍,他不可能把青海作為根據地,並且這附近環境惡劣,也無法給大軍提供充足的糧草,所以胤禵指揮的十多萬大軍,糧草都要往川陝運進青海,而川陝總督正是胤禛的心腹年羹堯,如果胤禛真要造反,只要斷糧一個月,年羹堯做好防備工作,兵不血刃胤禵就要失敗。

另外在雍正皇帝才登基時,在西北大軍中立刻讓愛新覺羅·延信接管了軍權,延信在康熙皇帝執政期間就負責管理西藏的一切軍務,在軍隊中的威信也遠超胤禵,所以胤禵在雍正登基之初,幾乎毫無抵抗就被架空了軍權。

如果胤禵要起兵,事實上支持他的人也不多,在康熙皇帝駕崩幾天後,傳位詔書就昭告天下了,這個時候胤禵要起兵,以什麼理由來起兵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要篡奪皇位,能支持他的人還能有多少?西北大軍中,不少將士的家人可都在後方,追隨胤禵造反這可是誅九族的罪,他們也肯定會掂量下的,所以胤禵完全就不具備起兵造反的條件,更不要說造反成功的概率了。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十四阿哥胤禵著迷皇帝位置,與八爺黨忽悠有關嗎?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康熙皇帝的駕崩及皇四阿哥胤禛的繼位,讓遠在大西北統領二十幾萬大軍的「大將軍王胤禵」坐臥不安,因為在康熙五十七年發生了羅卜藏丹曾叛亂的時候,是老皇帝康熙親自送這位大將軍王胤禵到德勝門外並親自授予天子劍。
  • 清朝歷史上九龍奪嫡的時期,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何胤禵按兵不動?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死後,得聖祖廟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諡號,通稱「聖祖仁皇帝」,葬於景陵。但為什麼手握重兵的胤禵在雍正登基後為何不反 ,而是「心甘情願」的交出兵權?
  • 雍正王朝:叫板康熙還能監管兵部,胤禵的「話裡話」,你聽懂了嗎
    可沒等皇八子胤禩發作,「八爺黨」成員,最起碼錶面上堅定支持皇八子胤禩爭奪皇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就在乾清門外發作了。先是和皇十三子胤祥廝打,然後和康熙皇帝正面對決。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胤禵當面頂撞康熙皇帝以後,竟然被委以重任,成為監管兵部的實權派皇子。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還是那句話,太子胤礽的復立是康熙皇帝「力排眾議」的結果,已經讓很多朝臣生出了不滿情緒;如果再無故廢黜太子,康熙皇帝豈不成了言而無信、朝令夕改的昏君了嗎!所以,他必須擁有一個廢黜太子胤礽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還必須能讓天下臣民都心服口服!
  • 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4:孝恭仁皇后
    康熙二十七年,在烏雅氏28歲的時候,生了皇十四子胤禵(又名胤禎),此時她已經是妃位,而孝懿仁皇后的身體不好(第二年七月就去世了),不能撫養胤禵,但是德妃又不能撫養自己的兒子,此時四妃之中可以撫養胤禵的就是惠妃和宜妃,史料沒有明確記載胤禵是由她們中的誰來撫養,但是胤禩有明確記錄是惠妃撫養的,按照地位邏輯推斷,有可能胤禵也是由惠妃撫養。
  • 我說是康熙皇帝,你信嗎?
    導讀:被任命為大將軍王的皇十四子胤禵在平定了西北叛亂以後,「九王奪嫡」的形勢似乎已經明朗,這場歷經數十年的奪嫡之爭也似乎走向了終點,胤禵這位在當時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似乎就等著康熙皇帝臨終的那道傳位詔書了!
  • 九子奪嫡這場康熙年間的大戲,到乾隆皇帝時期才落下 帷幕
    一、康熙抑制開國諸王后裔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等漢族異姓王起兵造反。康熙帝令多位宗室為大將軍,率軍平亂,康熙帝對參戰的王公做出了以懲罰為主的評價。康熙出徵時,太子臨時監國,「各部院奏章,聽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太子。」皇長子胤禔曾作為副帥討伐噶爾丹,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出徵西北,胤祐、胤俄(礻字旁)、胤祹分管旗務,胤禩、胤祹曾署內務府總管事。
  • 鰲拜手握40萬重兵,明知康熙對其不利,為何不先發制人
    但是在康熙登基時,鰲拜並未真心輔政而是日益專權,終於變成了康熙日夜想要除掉的人。康熙尚且年幼,其心思鰲拜必然知曉,那為何鰲拜明知康熙要對付他,握有四十萬重兵的他,卻不敢先行除掉康熙呢?在皇太極執政時期,鰲拜就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了三等男爵,並賜其巴圖魯的稱號。
  • 十四阿哥胤禵嫡福晉,生育二子,一人被乾隆封為貝勒!
    導讀:大家都知道,九子奪嫡是康熙朝中晚期的主旋律,曾經的皇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一度呈現捨我其誰態勢的八阿哥胤禩也在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之後徹底無緣於皇儲之位。十四阿哥胤禵是康熙晚年最看重的一位皇子,曾被封為「大將軍王」率兵平定青海叛亂,然而,皇四子胤禛的繼位令眾人大跌眼鏡。
  • 康熙把兵權都給了福全,康熙就不怕他造反嗎?康熙為何會這樣做
    太子之位,其實就是代表著下一個皇帝,所以皇帝的兒子們都對這個位置非常的眼紅。很多時候,兄弟互相殘殺,就是為了這個位置,因為真的非常吸引人,也正是因為這個位置的吸引。不僅僅是在兄弟之間,就連父子之間都是戰火連綿,一旦一個新的皇帝上位,就會非常忌憚身邊那些手握重兵的人,特別是那些有力量造反的人,因為對自己能夠造成一個非常巨大的威脅。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藍玉不死,朱棣不反」是後世流傳甚廣的一句話,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先給出觀點,就算藍玉當時還活著,朱棣還是會造反,不過造反的結果很可能會改寫,朱棣大概率會命喪疆場,以失敗告終。朱棣為何要造反——不造反不死也廢,造反還有一線生機公元1398年,大明締造者朱元璋駕崩,21歲的朱允炆即皇帝位,成為明朝第二任皇帝。然而此時的朱允炆心情並不美麗,因為他那幾個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都很不安分。
  • 康熙朝九子奪嫡中,四阿哥當上皇帝,那其他人的結局呢?
    所謂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 康熙到底是不是雍正害死的,清史原來比明史更不可信
    康熙的第四個兒子雍正即位後,民間就一直有人說看康熙不是壽終正寢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這樣的嗎?從康熙晚年言行來看,他的建嗣計劃中培養的對象是胤禵而不是雍正。隨著病情加重,於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去對於康熙皇帝的駕崩,在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倒不是因為人們感懷康熙的恩威,而是因為雍正的突然即位,再加上皇十四子胤禵在政治舞臺上的興衰與年、隆之獄的歷史現象,人們才對康熙的死因提出了疑問,而且,至今,人們也一直在猜測。
  • 古代將軍大都手握重兵,又遠離皇宮,為何很少有將軍選擇造反?
    天下戰亂,諸侯紛爭的事在歷史上不足為奇,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原本處在地方上的諸侯在自身實力得到擴展以後便不再甘心臣服於君王,都想成為皇帝,坐擁無上權力和大好河山,因此起兵謀反。但是縱觀歷史,雖然將軍手握兵馬大權,但是真正由他們起兵謀反的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 康熙隨口一句感慨,意外讓十阿哥躲過一劫
    原本胤礽是"子憑母貴",如果能夠表現得乖順討巧,一定會順利繼承大統的,可胤礽卻偏偏因為經常忍不住與父皇康熙頂嘴而令康熙心生不滿。與此同時,二阿哥胤礽也仍希望能夠再次恢復太子的身份。 此後的4年時間裡,康熙帝的大皇子胤褆、二皇子胤礽、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誐、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禵共9人參加了皇位繼承人之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宮"九子奪嫡"事件。
  • 康熙皇帝第九子胤禟不僅是八爺黨,還十分富有
    愛新覺羅·胤禟是康熙皇帝的第九子,我們都知道胤禟和胤禩、胤禵是死黨,經常為他們兩個花錢,結交兩個兄弟。比如十四阿哥胤禵西徵期間,胤禟分批送了幾萬兩銀子給胤禵。胤禟在康熙皇帝病逝後,與自己的死黨兄弟通信,互通有無,結黨營私。雍正皇帝坐穩位置後對不支持自己登基的兄弟們開始打壓,胤禟首當其衝。
  • 雍正王朝: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當晚,雍正帝繼位的危機在哪裡?
    看來雍正帝這個皇位的合法性遭到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問題就出在康熙帝駕崩前出現了皇位的爭奪戰,所以;無論哪一位皇子登基做皇帝都會遭到質疑。既然有爭奪,就會有爭奪的激烈場面,有危機,雍正帝繼位登基的危機在哪裡呢?以下是歷史記載:從康熙四十七年冬天開始,他就已經疾病纏身,衰老體弱,頭暈,腿腫,右手失靈,面部發白。
  • 康熙到底傳位給了誰?如今傳位詔書出現,終於真相大白了!
    康熙帝時期,因為他對立儲的態度不明確,還曾兩廢太子,一直遲遲不能確定皇位繼承人,導致九子奪嫡,大臣互相站隊,其中尤以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為首,各自為政。康熙帝平日裡喜歡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原本要在胤禵和胤禛兩人之間選擇一個繼承人,但是最後駕崩前,最終選擇了四阿哥胤禛。胤禛繼位後,是為雍正帝。
  • 宮牆裡的人處處心機,四阿哥是怎麼成功登基繼位的?
    宮牆裡的人處處心機,四阿哥是怎麼成功登基繼位的?就在那時,十四阿哥胤已經兩歲,看到母親那麼的寵愛自己的弟弟,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兒,打那以後他就對自己母親還有小自己十歲的弟弟很是冷淡。多年來,康熙的兒子們都為了爭奪太子的位子爆發了「九子奪滴」的爭亂。胤選擇站在胤的一邊,並為他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