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手握40萬重兵,明知康熙對其不利,為何不先發制人

2020-12-19 平楠說史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被滿人讚譽為滿洲第一巴圖魯(勇士)。順治帝臨終之際更是將鰲拜列為了託孤四臣之一。但是在康熙登基時,鰲拜並未真心輔政而是日益專權,終於變成了康熙日夜想要除掉的人。康熙尚且年幼,其心思鰲拜必然知曉,那為何鰲拜明知康熙要對付他,握有四十萬重兵的他,卻不敢先行除掉康熙呢?

在皇太極執政時期,鰲拜就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了三等男爵,並賜其巴圖魯的稱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此時雙方背後站著的便是八旗軍。當時多爾袞的實力明顯是要強於豪格的,豪格和多爾袞一旦有一方不滿意,滿清內部就會兵戎相見。在此危難之際,是索尼和鰲拜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為新的汗王,這才讓順治順利繼位,滿清度過了一場危機。可以說一開始的鰲拜是忠於皇太極、順治父子的。正是因為順治帝深知鰲拜的忠心,才會在臨終之際選鰲拜為託孤之臣。

康熙被立為新君後,鰲拜卻逐漸仗著軍功開始攬權。等到蘇克薩哈被鰲拜逼死後,鰲拜的威勢更是一時無兩,就連第一輔臣索尼都要對他退避三舍。隨後孝莊點撥康熙立索尼的孫女為後,康熙得索家之助才有了抗衡鰲拜的資本。鰲拜明知道康熙成年掌權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為何他不選擇先發制人呢?

索尼是因為孫女被立為皇后,才肯為康熙出力。這就說明即使是託孤之臣也要為自己家族的利益考慮。鰲拜需要維護的個人利益又是什麼呢?鰲拜已經是大清權勢最顯赫之人,他為何要做出改變呢?鰲拜一旦做出改變,不就改變了忠於皇太極、順治父子的立場了嗎?對於鰲拜的個人利益而言,最有利的局面就是繼續攬權而不篡位。

蘇克薩哈之死,已經表明滿清上下是默許鰲拜攬權的。當時三藩未除,大清統治中原還不穩定,鰲拜即使想更進一步,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吳三桂反清時,也是打著南明小皇帝的旗號,這多少讓他得到了一部分漢人的支持。但鰲拜不同,他本就是滿族皇室的奴才,他能打著誰的旗號篡位呢?一旦鰲拜興兵篡位,漢人不會支持他,因為鰲拜此舉便是公開反叛主子,他會被漢人視為謀逆之臣。滿人也不會支持他,因為他起兵謀反,很可能會讓大清陷入動蕩之中。甚至有可能因為鰲拜的興兵篡位,會讓滿人被漢人趕出中原。所以鰲拜一旦謀反,就會被滿人視為千古罪人。

可以說託孤之臣鰲拜,是漸漸有了以權謀私的心,他開始結交黨羽,瞧不起年幼的康熙。即使如此他也是忠於皇太極一脈的,因為當年多鐸、多爾袞曾數次迫害打壓鰲拜,當時正是順治帝救下了鰲拜,並讓他成為了自己兒子的託孤重臣。經過皇太極、順治兩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八旗旗主必然也是忠於愛新覺羅家族的。而清朝軍隊中的士兵又都是出身八旗。明面上看鰲拜正在獨攬大權,手握重兵,但這都是清朝上下默許的結果。一旦鰲拜謀反,他將很難保證八旗子弟會忠於自己。

上有輔佐三代君王的孝莊,下有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康熙,中間有支持愛新覺羅家族的八旗旗主、鐵帽子王,鰲拜起兵謀反只有一個必然結果,那便是失敗。康熙聯姻索尼,其實只是一個風向標。索尼身為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布朝堂。立索尼孫女為後,朝堂上便會出現一個統一的聲音:請康熙親政。鰲拜的黨羽,都是因為他許以重利,才會擁護他的。當朝堂上出現請康熙親政的聲音時,鰲拜重利的黨羽們,必然會轉投康熙帝的懷抱。滿清上下可以允許鰲拜在小圈子內張狂,但絕不允許他出圈。清朝所有人給鰲拜畫下的圈子,就是不可染指帝位。鰲拜對皇太極一脈雖然忠心,但擋不住他資格老,獨攬大權。最終康熙將鰲拜召進宮中,利用殿內布置的多名壯士生擒鰲拜。

康熙在列出鰲拜三十大罪狀中,並沒有謀反這一條。被生擒時的鰲拜,更是顯得有些猝不及防。這些都說明鰲拜確實犯下了攬權、結交黨羽、以下犯上的罪行,但他根本就沒有過起兵謀反的念頭。親政後的康熙更是念在鰲拜屢立戰功,又是託孤之臣的份上,對他網開一面,將鰲拜終身幽禁。當時的大勢只是有利於鰲拜攬權,但不利於他興兵篡位。要知道愛新覺羅家族,幾代人都與八大家族聯姻,更何況康熙的母族還有好幾位蒙古王爺,鰲拜存有後顧之憂。

參考資料:《大清十二帝》

相關焦點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康熙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在位61年,一生經歷很多,尤其在他執政前期,也是忍辱負重,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他沒有實權,受制於人,但是康熙性格剛烈,於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想除掉威脅到他皇位的人鰲拜。但是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 手握40萬大軍的鰲拜,為何不康熙取而代之?皇太極多年前的小動作
    對於鰲拜此人,在《鹿鼎記》中有著重的介紹,鰲拜是正統的反派分子,是觀眾眼中最為真實的反派。是滿清王朝清朝初期的權臣,他的存在是後期滿清的一大威脅,而鰲拜以至於來的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曾在清朝歷經三代之久,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此人野心太大,卻也為何沒有走上君王之路取代康熙呢?
  • 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很簡單啊,這是康熙在論功行賞啊,一定是索額圖和明珠在康熙親政擒鰲拜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啊。而跟隨康熙抓住鰲拜的那些少年都有什麼下場?當然是升官加爵了,但是那些侍衛和庫布不可能各個都能做到股肱之臣的位置,任何時候縱然是集體的功勞也要分大小,所以說,我們先要確定「康熙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而如何確定?個人認為以康熙進行封賞的最大者為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定然在內。
  • 康熙為何只用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未驚動大內高手?鰲拜:不講武德
    新版《鹿鼎記》雖然網上評分很低,但是一點都不妨礙這部電視劇成為熱播劇。其實鰲拜作為歷史人物,他的熱度應該遠不如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李定國這些明末清初的著名歷史人物。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鰲拜是否真如同《鹿鼎記》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兇神惡煞、殺人如麻?權勢滔天、位極人臣的他為何竟會敗在年紀輕輕的小皇帝和一群摔跤少年手下?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和小皇帝康熙。
  • 鰲拜是清朝三朝元老,擁兵40萬,為何寧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權臣,手握40萬大軍,卻最終被少年康熙給扳倒,為何寧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他的權力之路。鰲拜出身將門,從小精通騎射,最初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先後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正是因為這樣,皇太極給了他一項殊榮:「滿洲第一勇士」。
  • 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 康熙對班布爾善的忌憚更甚,鰲拜可以囚禁,班布爾善卻不能留
    鰲拜和班布爾善的身份有所不同,鰲拜是外臣,而班布爾善卻是皇族。外臣鰲拜最多飛揚跋扈的弄權,而皇族班布爾善卻可以從內部分裂皇室,威脅到康熙的皇位。別看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巴圖魯,但在多爾袞、多鐸、豪格打天下的時候鰲拜空有滿洲勇士的名號,他最多只能算多爾袞、豪格等人的小跟班。
  • 鰲拜的家該不該叫鰲府?真實的鰲拜究竟什麼樣?
    康熙帝深感鰲拜「欺朕專權,肆意妄為」,但他也知道,明降諭旨只會打草驚蛇,甚至多生事端,於是準備欲擒故縱。康熙六年,先是命鰲拜二等功外加賜一等功,第二年又加太師。一日,鰲拜佯裝生病,要康熙帝看望,皇帝到了他的榻前,御前侍衛見鰲拜臉色有變,急忙掀開床鋪,發現一把利刃,康熙帝則神色不變笑著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隨後立即回宮,準備捉拿鰲拜。
  • 鰲拜執掌四十萬雄師,面對康熙的誅殺咋不發難?專家:看他效忠誰
    ▲鰲拜畫像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同樣扮演著一個反派的角色,其權勢甚至已經蓋過了年輕的康熙一頭。可是有一幕情節令人費解,那就是康熙經過數年的隱忍謀劃後,竟然只是由一群毛頭小子就拿下,並擊殺了戰場上英勇無敵的鰲拜。 要知道鰲拜可不是尸位素餐之輩,他是真正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刀光劍影的沙場、千軍萬馬的大場面都經歷過來了,康熙的這點把戲在他面前只是小孩子過家家。很多人把鰲拜比作曹操、司馬懿,他就是這個時代的梟雄,他手中的權柄足以架空皇帝。
  • 康熙布庫擒鰲拜,其實,這壓根就是孝莊導演的一場戲
    鰲拜被處理以後,清廷政權實現了順利的過渡。如果鰲拜真的「權傾朝野、手握四十萬重兵」,其善後不會那麼平靜,平靜得連片水花都沒有泛起。第三,「智擒」的真相「智擒「的版本很多,有說鰲拜和眾布庫大戰三百回合的,也有說他遭偷襲後被砸暈就範的。
  • 論鰲拜——給皇帝練級的權臣
    康熙召集四輔臣,鰲拜等三人堅持要求處死朱昌祚等反對易地之人,獨蘇克薩哈不說話。康熙不準所奏,鰲拜便矯旨將朱昌祚等人絞死。 這是鰲拜首次嘗到權力的滋味。但鰲拜不願意交出手中大權,直接誣陷其「怨望」「有異志」等二十四條罪,應該凌遲處死,誅族,康熙不同意。但這事竟然讓鰲拜「辦」成了,歷史記載:鰲拜與康熙攘臂強爭累日(相當於恐嚇要挾了),強行殺了蘇克薩哈,誅其族。 如果說第一次有索尼的支持,鰲拜強行通過,算是多爾袞事件的延續,康熙還可以容忍。
  • 康熙王朝:鰲拜被擒,康熙卻拿有功之臣開刀,連心腹都嚇傻了!
    《康熙王朝》有一段情節,讓人看了後背嗖嗖直冒涼氣。康熙剿滅鰲拜和班布爾善叛亂後,回到大殿論功行賞。鰲拜大喊:「康熙,你快點殺了我,老夫寧死也不受辱。」沒想到,康熙不殺他!一說原因,眾人魂差點嚇飛。
  • 康熙大帝:滅鰲拜,平三藩,被西方學者稱為「空前偉大的君主」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將康熙大帝譽為「卓越的軍事家」「精細的管理者」及「淵博的學者」。法國通才學者萊布尼茨則將康熙大帝稱作「空前偉大的君主」。康熙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便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他後來回憶讀「四書」時,「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敢自欺」。讀《尚書》時,「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
  • 雍正王朝:魏東亭寧願選擇自殺,也不去找康熙求情,為何?
    魏東亭是從小就跟著康熙一起讀書練武長大的,誅鰲拜也是立下卓越功勳。但是,當自己找遍了所有人都不能還上國庫借款的時候,魏東亭寧願選擇自殺,也不去找康熙求情,為什麼?01 國庫虧空巨大在康熙眼裡,自己即位四十六年來,誅鰲拜,平三藩,擊沙俄,徵葛爾丹。整治河務漕運,讓大清子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一輩子辛辛苦苦,也該享享清福了。所以就準備讓兒子們接手,把國事開始交給太子跟重阿哥協同辦理。
  • 鰲拜的前生今世,你所知道的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其中,在電視劇裡有一個鏡頭裡就是鰲拜的府邸,導演又或者是編劇把鰲拜的府邸寫做了鰲府。有些眼尖的觀眾表示,鰲拜的真實姓氏是瓜爾佳氏,並且指出清朝的府邸是不會出現掛牌匾的現象的。也許這個小小的瑕疵只是電視劇裡的一個小小的失誤,我們不足掛齒,那麼,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鰲拜在被關押之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康熙秘史》分集梗概(13-18集)
    第十三集  康熙得知曹寅並沒有將納蘭送交宗人府,怒氣衝衝,正巧青格兒進宮求康熙饒過納蘭,康熙正在氣頭上,不肯見她,青格兒跪在甬路上不起。康熙在朝會上由著性子和鰲拜對著吵起來,鰲拜堅持不退步,搞得群臣都下不來臺。  太皇太后對青格兒的舉動不悅,命端敏勸勸。
  • 鰲拜被囚禁的時間並不長,為何會離世?家族受清算的程度嚴重麼?
    姥姥不親舅舅不愛,遠的不提,就以阿濟格和多鐸為例,入關後基本上是跟在漢將後面拾便宜柴禾,那軍功多得不要不要的,反觀鰲拜,甘當突擊小能手還得靠求,用命擔保才有機會。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回報,得知皮島落袋的皇太極欣喜異常,鰲拜的戰果無異於拔出了心口的一根刺,總有朋友說皮島不重要,毛文龍不重要,怎麼會呢,雖不致命,但討厭至極,皇太極無法做到遼東全境每一寸土地都無差駐軍,鎮江大捷佟養真不就死了麼,那是康熙帝的太姥爺。
  • 康熙的哥哥福全,為何能受到康熙的重視
    古時候的親王和皇帝之間的關係都很微妙,雖然親王大多數都是皇帝的兄弟,但是他們之間似乎不存在親情,甚至還經常出現骨肉相殘,皇帝殺親王,親王造反的事情層出不窮。凡是都有例外,清朝就很少出現親王造反,這和清朝的制度有關係,但是清朝歷史上也有掌握兵權的親王,福全就是其中之一。
  • 問吧精選丨張一馳:鰲拜的傳奇人生
    《鹿鼎記》中的康熙宮廷是否符合史實?康熙帝與鰲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年幼繼位,四位輔政大臣掌握實權,鰲拜是其中最有名、權力最大的一位。這一久經戰場的滿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個年頭。直到少年皇帝設計擒鰲拜、讓其革職下獄,才結束了輔政大臣執政的局面。鰲拜何以從權勢滔天到鋃鐺入獄?
  • 作為秦國的長公子扶蘇,手握重兵30萬,為何一見聖旨就自盡而死?
    對於秦國長公子扶蘇手握重兵卻甘願自盡而死一事還得從扶蘇和他的父親秦始皇的關係上說起。有人說他們不就是父子關係嗎?是的,扶蘇的確是秦始皇的長子,但此處說的是扶蘇作為長公子是否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未來繼承人選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