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出身瓜爾佳氏,被滿人讚譽為滿洲第一巴圖魯(勇士)。順治帝臨終之際更是將鰲拜列為了託孤四臣之一。但是在康熙登基時,鰲拜並未真心輔政而是日益專權,終於變成了康熙日夜想要除掉的人。康熙尚且年幼,其心思鰲拜必然知曉,那為何鰲拜明知康熙要對付他,握有四十萬重兵的他,卻不敢先行除掉康熙呢?
在皇太極執政時期,鰲拜就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了三等男爵,並賜其巴圖魯的稱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此時雙方背後站著的便是八旗軍。當時多爾袞的實力明顯是要強於豪格的,豪格和多爾袞一旦有一方不滿意,滿清內部就會兵戎相見。在此危難之際,是索尼和鰲拜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為新的汗王,這才讓順治順利繼位,滿清度過了一場危機。可以說一開始的鰲拜是忠於皇太極、順治父子的。正是因為順治帝深知鰲拜的忠心,才會在臨終之際選鰲拜為託孤之臣。
康熙被立為新君後,鰲拜卻逐漸仗著軍功開始攬權。等到蘇克薩哈被鰲拜逼死後,鰲拜的威勢更是一時無兩,就連第一輔臣索尼都要對他退避三舍。隨後孝莊點撥康熙立索尼的孫女為後,康熙得索家之助才有了抗衡鰲拜的資本。鰲拜明知道康熙成年掌權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為何他不選擇先發制人呢?
索尼是因為孫女被立為皇后,才肯為康熙出力。這就說明即使是託孤之臣也要為自己家族的利益考慮。鰲拜需要維護的個人利益又是什麼呢?鰲拜已經是大清權勢最顯赫之人,他為何要做出改變呢?鰲拜一旦做出改變,不就改變了忠於皇太極、順治父子的立場了嗎?對於鰲拜的個人利益而言,最有利的局面就是繼續攬權而不篡位。
蘇克薩哈之死,已經表明滿清上下是默許鰲拜攬權的。當時三藩未除,大清統治中原還不穩定,鰲拜即使想更進一步,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吳三桂反清時,也是打著南明小皇帝的旗號,這多少讓他得到了一部分漢人的支持。但鰲拜不同,他本就是滿族皇室的奴才,他能打著誰的旗號篡位呢?一旦鰲拜興兵篡位,漢人不會支持他,因為鰲拜此舉便是公開反叛主子,他會被漢人視為謀逆之臣。滿人也不會支持他,因為他起兵謀反,很可能會讓大清陷入動蕩之中。甚至有可能因為鰲拜的興兵篡位,會讓滿人被漢人趕出中原。所以鰲拜一旦謀反,就會被滿人視為千古罪人。
可以說託孤之臣鰲拜,是漸漸有了以權謀私的心,他開始結交黨羽,瞧不起年幼的康熙。即使如此他也是忠於皇太極一脈的,因為當年多鐸、多爾袞曾數次迫害打壓鰲拜,當時正是順治帝救下了鰲拜,並讓他成為了自己兒子的託孤重臣。經過皇太極、順治兩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八旗旗主必然也是忠於愛新覺羅家族的。而清朝軍隊中的士兵又都是出身八旗。明面上看鰲拜正在獨攬大權,手握重兵,但這都是清朝上下默許的結果。一旦鰲拜謀反,他將很難保證八旗子弟會忠於自己。
上有輔佐三代君王的孝莊,下有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康熙,中間有支持愛新覺羅家族的八旗旗主、鐵帽子王,鰲拜起兵謀反只有一個必然結果,那便是失敗。康熙聯姻索尼,其實只是一個風向標。索尼身為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布朝堂。立索尼孫女為後,朝堂上便會出現一個統一的聲音:請康熙親政。鰲拜的黨羽,都是因為他許以重利,才會擁護他的。當朝堂上出現請康熙親政的聲音時,鰲拜重利的黨羽們,必然會轉投康熙帝的懷抱。滿清上下可以允許鰲拜在小圈子內張狂,但絕不允許他出圈。清朝所有人給鰲拜畫下的圈子,就是不可染指帝位。鰲拜對皇太極一脈雖然忠心,但擋不住他資格老,獨攬大權。最終康熙將鰲拜召進宮中,利用殿內布置的多名壯士生擒鰲拜。
康熙在列出鰲拜三十大罪狀中,並沒有謀反這一條。被生擒時的鰲拜,更是顯得有些猝不及防。這些都說明鰲拜確實犯下了攬權、結交黨羽、以下犯上的罪行,但他根本就沒有過起兵謀反的念頭。親政後的康熙更是念在鰲拜屢立戰功,又是託孤之臣的份上,對他網開一面,將鰲拜終身幽禁。當時的大勢只是有利於鰲拜攬權,但不利於他興兵篡位。要知道愛新覺羅家族,幾代人都與八大家族聯姻,更何況康熙的母族還有好幾位蒙古王爺,鰲拜存有後顧之憂。
參考資料:《大清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