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2021-01-20 鴻涵先生

「小皇帝擒鰲拜」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八年(己酉年)陰曆五月,在《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五月乙未,以黃機為吏部尚書,郝惟訥為戶部尚書,龔鼎孳為禮部尚書,起王弘祚為兵部尚書。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ju一聲,審問的意思)。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zhi二聲,用馬繩捆的意思)之。」

這件事在正史之中記錄的非常簡單,並沒有小說演義中那般精彩,更沒有什麼魏東亭(二月河《康熙王朝》中虛構人物)、韋小寶(金庸《鹿鼎記》中虛構人物)等人的任何筆墨,哪怕些許相似之處都沒有留下一點點痕跡。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年八月的的記載中窺探出一二端倪,《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八月甲申,以索額圖為大學士,明珠為左都御史。」

很明顯,五月份剛剛擒獲鰲拜,六七月份的時候為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等人平反(《清史稿》中有詳細記載,就不再列舉),而八月份就封了索額圖為大學士,同時明珠為左都御史,這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將索額圖、明珠二人大加封官,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康熙在擒鰲拜之前也沒有任何建樹,為什麼鰲拜一拿下就馬上封了這二人呢?很簡單啊,這是康熙在論功行賞啊,一定是索額圖和明珠在康熙親政擒鰲拜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啊。

而跟隨康熙抓住鰲拜的那些少年都有什麼下場?當然是升官加爵了,但是那些侍衛和庫布不可能各個都能做到股肱之臣的位置,任何時候縱然是集體的功勞也要分大小,所以說,我們先要確定「康熙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而如何確定?個人認為以康熙進行封賞的最大者為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定然在內。

既然我們已經鎖定了「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就可以回答問題了,他們後來都什麼下場呢?

在剷除鰲拜的時候,索額圖任康熙的御前一等侍衛,事後連跳幾級直接成了大學士,在後面他還做過議政大臣、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並且在正黃旗內擔任佐領等職務,而其兄弟都世襲爵位,其兄為一等公赫舍裡·噶布喇,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弟心裕襲一等伯、任領侍衛內大臣;而另一弟法保也襲一等公、任內大臣。

這索家簡直是滿門公侯了,而索額圖的職務也已經是大臣中的頂級了,可是這樣一位權臣卻在康熙四十二年被賜死宗人府,其家人也備受牽連,而且康熙還將索額圖說成了「本朝第一罪人」。

而明珠的下場就比索額圖好多了,明珠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時候被御史郭琇彈劾結黨營私,貪汙舞弊打擊異己,康熙在那時就已經把明珠罷黜,但是沒有治罪,保留了他內大臣一職,但是再也沒有重用過,而明珠也沒有在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經商上面,而在索額圖死後五年明珠年老病故,得了善終。

都說「伴君如伴虎」,索額圖和明珠的下場為何截然不同?

有人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然這是很多從龍者的下場,我們往往都會為這些人嘆息江郎才盡後被主子拋棄的悲慘命運,但是我們光看到「伴君如伴虎」的悲慘了,而並沒有探尋事情其中的本質。

索額圖的祖父是滿洲的「巴克什」,這個稱謂是對立於「巴圖魯」的,「巴克什」的意思是博學之士,他的父親索尼更是四朝元老,他們家族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就率先歸順,並且在入關之前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智囊團,索尼更是兩次輔助幼主,先是順治繼而康熙,而索額圖的親侄女又是康熙的孝誠仁皇后(胤礽的生母),其本人更是在康熙擒拿鰲拜加強皇權鬥爭中立下了頭功,所以康熙對其是百般信任。

明珠就不同了,明珠全名為納蘭明珠,是葉赫那拉家族首領的直系後裔,他們家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也是姻親,但是這情況又非常特殊,當年努爾哈赤從李成梁部脫離來到了葉赫部,葉赫的首領貝勒揚佳努將看上了努爾哈赤,便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了他,而後生有一子便是清太宗皇太極,揚佳努死後葉赫部由其子布祿和其侄布齋擔任首領,在努爾哈赤和葉赫的戰鬥中,布齋戰死,布祿想要回兄弟的屍首,去換回來的是一半的屍體,從此兩個部落結下大仇,沒過多久,布祿因傷心過度也離世了,後來布祿的兒子金臺什繼位葉赫貝勒又被建州女真殺死,葉赫部全部淪陷,金臺什的兒子尼雅哈率部投降成為了八旗的佐領,而尼雅哈的兒子就是明珠。

明珠的祖父金臺什就是葉赫的末代王爺,而傳說中詛咒愛新覺羅家族的那位就是他,相傳他在戰死前曾發下毒誓:「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當然這都是演義了,不足為信。

簡單地將索額圖和明珠的身世介紹一下,大家就明白了,雖然索家和納蘭家都與愛新覺羅家族有姻親關係,但是索家是純粹的,而納蘭家還夾雜著世仇在裡面,而明珠的老婆是英王阿濟格的女兒,而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母兄長,都是後期被打擊的一派,所以說明珠和索額圖二人,康熙更信任索額圖而不是明珠。

而康熙將權力更多地給了索額圖而不是明珠,但是其實明珠的才能要遠勝索額圖,所以出於權力的制衡,康熙是兩邊都打著同時兩邊都捧著,但是索額圖陷入了太子案,太子胤礽企圖篡權,兩次被廢,而康熙認為太子之所以變壞全都是受了索額圖的影響,兒子捨不得殺,那就殺索額圖吧。

明珠雖然有錯,但是和索額圖相比要差很多,他只是謀取私利,而並未觸及皇權,同時,由於葉赫家族的世仇,康熙也不可能給予他太多的權力,即便給他也是百般掣肘,而當他被彈劾的時候,康熙愛惜其才,將他罷黜,實則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而明珠也是個聰明人,知道在繼續下去就該犯大錯了,所以就急流勇退了。

為什麼清史中對康熙捉鰲拜的細節沒有大書特書,甚至連個侍衛名字都沒留下?

寫到這裡了,索額圖肯定是參加了康熙擒鰲拜的具體過程,而明珠也必然涉及此事,個人認為之所以沒有對擒鰲拜的細節大書特書,是因為擒鰲拜實為權力之爭,做法未免有失體面,皇帝是九五之尊,擒鰲拜的過程肯定同街頭混混打架一般,如果寫出來,這不是給皇帝丟人嗎,而且主要參與者索額圖後來獲罪賜死,沒有得到善終,皇家不想給他太多的筆墨,甚至康熙自己也說,索額圖除了在和沙俄談判有功之外,之前所做全都是罪過。

尾語:

康熙除鰲拜就是為了加強皇權,如果鰲拜真的犯下逆天大罪,別說康熙不幹,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王爺們也要辦了他,只是鰲拜沒有犯下非殺不可得罪過,但是康熙要親政就必須要掌握權力,而康熙當時執政的最大阻力就是鰲拜,鰲拜是代表著八旗舊勢力,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客觀發展的規律,而康熙要改革就必須剷除他。

鰲拜是輔政大臣,又是戰功赫赫的「滿洲第一巴圖魯」,想絆倒他也不是那麼簡單,絕對不是幾個小侍衛就能解決的,所以康熙就只能從自己人中選擇,於是便有了索額圖和明珠的出現,因為這二人不光是有能力,主要是其背後代表著滿洲的不同的勢力,康熙拉強人入夥才能擺平鰲拜,同時也更有利於自己日後的統治。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亙古不變的廟堂規律,當康熙掌握了絕對權力後,如果明珠和索額圖能夠繼續當良臣,那麼永葆富貴就不是問題,但是要有了異心,就算立過天大的功,和皇權相比,也都是毛毛雨,所以索額圖必須死,而明珠提前離場其實是自己救了自己,否則如果他也陷身奪儲之事,估計要比索額圖更慘。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只用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未驚動大內高手?鰲拜:不講武德
    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鰲拜是否真如同《鹿鼎記》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兇神惡煞、殺人如麻?權勢滔天、位極人臣的他為何竟會敗在年紀輕輕的小皇帝和一群摔跤少年手下?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和小皇帝康熙。
  • 《鹿鼎記》影視劇中的鰲拜大多武功高強,書中設定卻是另一回事
    實際上,鰲拜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在書中出場的意義,就是為了成就被小寶所擒,鑑於這一點,他的武功設定也不可能會太過高。徐錦江版鰲拜一、多版影視劇對鰲拜這個角色的戲份及武功實力,都進行了重新的改編和刻畫,將他設定為第一檔高手。
  • 影視劇中的鰲拜大多武功高強,《鹿鼎記》書中的設定卻是另一回事
    但在被十二名太監纏住之後,小寶兩次擊他要害,康熙更是在背後插了他一匕首,他發現原來康熙是想要他的命,於是馬上摔開那些小太監,隨著頃刻間就殺了其中的八個。這些小太監雖然平時練習摔跤,但基本上並沒有多強實力,一般的高手要殺他們也是易如反掌。緊接著鰲拜想直接殺了康熙,但小寶及時用香灰撒他雙眼,又投擲匕首刺中了他的左臂,之後就被小寶拿起一個三十多斤重的青銅香爐給砸中頭頂,暈了過去被縛了。
  • 張一山版《鹿鼎記》翻車,你看到康熙的特別之處了嗎?
    在我們眼裡,康熙是偉大的帝王,輝煌了一生,可在金庸筆下,清朝的皇帝們一般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鹿鼎記》裡的康熙還算好的了。在小說了,康熙給人的感覺是挺無情的,他雖然喜歡小桂子,卻總是讓小桂子幫他去辦各種事,各種利用他,在他心裡家國天下才是第一位的,這也確實是一位帝王該有的雄心。
  • 鰲拜執掌四十萬雄師,面對康熙的誅殺咋不發難?專家:看他效忠誰
    為君王分憂最後功成身退大概是古今人臣最高的理想。然而歷史上很多君王卻是可共謀天下,不可共享天下的主,權勢過大的下屬大多都是遭遇了鳥盡弓藏的命運,實在令人惋惜。 01 在金庸老先生所著的小說《鹿鼎記》中,鰲拜早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人物,覆滅了莊家,專門與正義對著幹,讓人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他。
  • 康熙王朝:鰲拜被擒,康熙卻拿有功之臣開刀,連心腹都嚇傻了!
    《康熙王朝》有一段情節,讓人看了後背嗖嗖直冒涼氣。康熙剿滅鰲拜和班布爾善叛亂後,回到大殿論功行賞。鰲拜大喊:「康熙,你快點殺了我,老夫寧死也不受辱。」沒想到,康熙不殺他!一說原因,眾人魂差點嚇飛。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康熙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在位61年,一生經歷很多,尤其在他執政前期,也是忍辱負重,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他沒有實權,受制於人,但是康熙性格剛烈,於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想除掉威脅到他皇位的人鰲拜。但是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 康熙大帝:滅鰲拜,平三藩,被西方學者稱為「空前偉大的君主」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將康熙大帝譽為「卓越的軍事家」「精細的管理者」及「淵博的學者」。法國通才學者萊布尼茨則將康熙大帝稱作「空前偉大的君主」。康熙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便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他後來回憶讀「四書」時,「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敢自欺」。讀《尚書》時,「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
  • 鰲拜是清朝三朝元老,擁兵40萬,為何寧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權臣,手握40萬大軍,卻最終被少年康熙給扳倒,為何寧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他的權力之路。鰲拜出身將門,從小精通騎射,最初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先後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正是因為這樣,皇太極給了他一項殊榮:「滿洲第一勇士」。
  • 問吧精選丨張一馳:鰲拜的傳奇人生
    《鹿鼎記》中的康熙宮廷是否符合史實?康熙帝與鰲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年幼繼位,四位輔政大臣掌握實權,鰲拜是其中最有名、權力最大的一位。這一久經戰場的滿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個年頭。直到少年皇帝設計擒鰲拜、讓其革職下獄,才結束了輔政大臣執政的局面。鰲拜何以從權勢滔天到鋃鐺入獄?
  • 康熙二哥福全在戰場上縱敵逃跑,原來他有個讓人感動的理由
    後來他果然忠於康熙,成為康熙的得力幹將。可是,他對康熙忠心耿耿,康熙卻還是將其削爵。而面對削爵,福全一點兒也不為自己辯解,只說了一句:「我復何言。」這是怎麼回事呢?雖然親政,但輔臣把控朝廷,康熙勢單力孤。為了擴充自己勢力,康熙將比自己大一歲的福全封為和碩裕親王,參與議政,同時入封鑲白旗。而福全對康熙也非常忠心,做事極為賣力。康熙八年,朝政大權還在實力派鰲拜手中。為了奪回皇權,福全幫康熙找來好些武藝高強的少年侍衛,順利地拿下了鰲拜。
  • 論鰲拜——給皇帝練級的權臣
    提起鰲拜,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鰲拜權傾朝野,少年康熙智擒鰲拜這件歷史事件,對少年康熙勇武的讚賞,對鰲拜「奪權」的失敗感覺理所當然,大快人心等等。就好比,勇者歷經萬險,終於打敗大魔王一樣。
  • 康熙下棋輸給侍衛,10天後看到侍衛屍體,康熙說出8字成千古名言
    1661年,康熙在太和殿登基,順治帝臨終前,為他留下了四大顧命大臣,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中鰲拜資質最淺,但因其驍勇善戰,多次立下戰功而受到順治帝的賞識,所以這才臨終託孤,將他也算了進去,但沒想到的是,當康熙帝上位後,鰲拜的野心也暴露了出來,他利用自己的手段,將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拉倒自己的陣營,然後開始霸權。
  • 【歷史人物】:「滿洲第一勇士」鰲拜
    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值得我們記住的名字,或忠、或奸、或善、或惡,一個個流傳千古或遺臭萬年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思,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 康熙王朝8:康熙大婚,索中堂助康熙提前親政,不久後不幸病逝
    朝廷上,在索尼的振臂一呼之下,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在勸皇上親政,而鰲拜顯然不願意放權,然而此刻的皇上已經不是之前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了,他卻當朝示弱,仍讓輔政大臣主持朝政,他要等到鰲拜親自上書勸誡親政之時再答應眾人的要求,於是在索尼和索額圖的運籌帷幄之下,鰲拜一黨終於向皇權屈服,親自叩請皇上親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索尼看出了班布爾善的險惡用心,這個人和鰲拜不一樣,雖然他處處示弱
  • 康熙對班布爾善的忌憚更甚,鰲拜可以囚禁,班布爾善卻不能留
    鰲拜和班布爾善的身份有所不同,鰲拜是外臣,而班布爾善卻是皇族。外臣鰲拜最多飛揚跋扈的弄權,而皇族班布爾善卻可以從內部分裂皇室,威脅到康熙的皇位。別看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巴圖魯,但在多爾袞、多鐸、豪格打天下的時候鰲拜空有滿洲勇士的名號,他最多只能算多爾袞、豪格等人的小跟班。
  • 鰲拜手握40萬重兵,明知康熙對其不利,為何不先發制人
    當時多爾袞的實力明顯是要強於豪格的,豪格和多爾袞一旦有一方不滿意,滿清內部就會兵戎相見。在此危難之際,是索尼和鰲拜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為新的汗王,這才讓順治順利繼位,滿清度過了一場危機。可以說一開始的鰲拜是忠於皇太極、順治父子的。正是因為順治帝深知鰲拜的忠心,才會在臨終之際選鰲拜為託孤之臣。
  • 手握40萬大軍的鰲拜,為何不康熙取而代之?皇太極多年前的小動作
    對於鰲拜此人,在《鹿鼎記》中有著重的介紹,鰲拜是正統的反派分子,是觀眾眼中最為真實的反派。是滿清王朝清朝初期的權臣,他的存在是後期滿清的一大威脅,而鰲拜以至於來的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曾在清朝歷經三代之久,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此人野心太大,卻也為何沒有走上君王之路取代康熙呢?
  • 康熙布庫擒鰲拜,其實,這壓根就是孝莊導演的一場戲
    布庫少年有些懵,就扒掉了他的上衣。他嫌不夠,又喊:「手勿停,再去!」手不能停,布庫少年又扒掉了他的褲子。鰲少保袒露出三十多處傷疤的身體,乞求獲得康熙的寬宥。當我看到這裡,不由得為這條滿洲漢子側目淚流。想當初,後金軍屢攻不下皮島,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 康熙出巡時,一婦人下跪準備行禮,康熙立馬攙扶不敢怠慢!
    不對都不對,怎麼能把咱清朝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忘記了呢。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2年,真可謂少年天子英勇無雙。他在位期間,擒鰲拜、削三藩、統一臺灣、驅逐沙俄、西徵漠北……講清朝推到了空前的盛世,對待這位天子,小鵬真的是滿心的敬佩啊!前面花費了那麼多篇幅,自然而然的,本文的主角就是咱們的康熙大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