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為君王分憂最後功成身退大概是古今人臣最高的理想。然而歷史上很多君王卻是可共謀天下,不可共享天下的主,權勢過大的下屬大多都是遭遇了鳥盡弓藏的命運,實在令人惋惜。
01
在金庸老先生所著的小說《鹿鼎記》中,鰲拜早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人物,覆滅了莊家,專門與正義對著幹,讓人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他。然而「邪終究不能勝正」,在小說裡,鰲拜最後的結局是被康熙和韋小寶共謀拿下,最終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了代價。正是因為《鹿鼎記》的原因,鰲拜這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鰲拜畫像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同樣扮演著一個反派的角色,其權勢甚至已經蓋過了年輕的康熙一頭。可是有一幕情節令人費解,那就是康熙經過數年的隱忍謀劃後,竟然只是由一群毛頭小子就拿下,並擊殺了戰場上英勇無敵的鰲拜。
要知道鰲拜可不是尸位素餐之輩,他是真正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刀光劍影的沙場、千軍萬馬的大場面都經歷過來了,康熙的這點把戲在他面前只是小孩子過家家。很多人把鰲拜比作曹操、司馬懿,他就是這個時代的梟雄,他手中的權柄足以架空皇帝。
▲康熙青年劇
令人不解的是,鰲拜掌握且坐擁四十萬雄師,但在面對康熙的誅殺時,竟然不選擇發難,而是引頸就戮。要知道,憑他當時的實力,要是一狠心一跺腳剛剛建立的清王朝覆滅就在眨眼之間。那麼,選項一是任人宰割,選項二是放手一搏,而且這時候成功的可能性還很大,尤其是此時百姓本來就沒有歸附滿清,鰲拜如果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絕對能得到很多支持,一旦成功就是九五之尊,為什麼鰲拜就這麼放棄了呢?對此專家則表示,你看他效忠誰。
02
我們不妨從頭理一理鰲拜的經歷,從中就能找出端倪。鰲拜出生於將門世家,跟隨著努爾哈赤一同戎馬一生的人物,而且到了康熙時期其資歷已經是四朝元老。鰲拜對滿清竊取江山立下過赫赫戰功。如果說明朝有孫承宗那滿清永遠沒有取得天下的機會,那麼滿清如果失去鰲拜同樣會失去這個機會。
▲努爾哈赤劇照
當時滿清趁著明朝國內連年災害頻發,起義不斷而分身乏術時開始扣關,和李自成「裡應外合」迅速打得明朝支離破碎,而且士氣正盛的清軍,面對已經快發不起軍餉的明軍自然所向披靡,但這時候清軍也並不舒服,因為後方一座懸於海上的小島——皮島上一直有一支明軍在駐紮著,如毒蛇一般不知何時就會咬上一口,而這支軍隊的統帥正是赫赫有名的毛文龍。
▲清軍劇照
明軍的水師可不是清軍能比的,滿清的騎兵總不能在船上跑馬作戰,所以這座小島讓清軍如鯁在喉卻無可奈何。後來雖然毛文龍被崇禎處死,但皇太極糾結兵力幾次試圖強攻依然無果。這時候鰲拜挺身而出,並以人頭擔保攻下皮島。
▲皮島風景近照
不知道鰲拜是真有什麼妙計還是純粹是吹牛不要成本,總之他就這麼誇下海口了。而且連老天都在幫他。皮島那片海域,通常冬天是不結冰的,但那年偏偏就結冰了。冰層厚的可以在上面跑馬,這樣清軍騎兵就有了用武之地。而失去了大海的保護,區區一支守軍又如何阻擋清軍呢?
03
鰲拜雖然是撿了個大便宜,但他在戰役中卻是居功至偉。因為他總是身先士卒,士兵們在哪裡都能看見他的身影和旗幟,這樣的舉動鼓舞了士氣,於是清軍才能頂著明軍的火器悍不畏死地向前衝鋒。
▲鰲拜劇照
同樣的戰績還有不少,在隨後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鰲拜屢立奇功,其英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回過頭來看看,會發現鰲拜根本就不是曹操、司馬懿這樣指揮若定的梟雄,而是呂布、馬超這樣英勇無敵的猛將。
▲故宮皇極殿(清皇宮)
大概正是因為這樣的人設,註定了鰲拜不是一個會叛主自立的人,他對皇太極有絕對的忠心。當時皇太極無疾而終,還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這時候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都有爭位的想法。多爾袞功勳卓著、人望頗高,在八旗子弟中有不少支持者,而且說實話滿清畢竟是蠻夷,也不會太在乎漢人的倫理綱常,兄終弟及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即使在大義上多爾袞也不是站不住腳。
▲皇太極劇照
但鰲拜這時候當了出頭鳥,他第一個站出來堅決反對多爾袞繼位,他認為皇太極立下赫赫功勳,而且又是清國的締造者,理應讓他的兒子繼位。最後多爾袞終於在各方壓力下達成妥協,轉而支持順治繼位。但因此鰲拜也被多爾袞恨上了,好在多爾袞也不長命,沒幾年也過世了。
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鰲拜背後的靠山,以及他效忠的人正是皇太極,也愛屋及烏的忠於皇太極的後人,所以他扶持康熙上位,而且當康熙開始忌憚他的權柄時也沒有奮起反抗,最終為了皇太極後人江山的穩定犧牲了自己。這也是康熙後來後悔殺掉鰲拜的原因。
參考資料: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