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執掌四十萬雄師,面對康熙的誅殺咋不發難?專家:看他效忠誰

2021-01-20 騰訊網

引言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為君王分憂最後功成身退大概是古今人臣最高的理想。然而歷史上很多君王卻是可共謀天下,不可共享天下的主,權勢過大的下屬大多都是遭遇了鳥盡弓藏的命運,實在令人惋惜。

01

在金庸老先生所著的小說《鹿鼎記》中,鰲拜早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人物,覆滅了莊家,專門與正義對著幹,讓人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他。然而「邪終究不能勝正」,在小說裡,鰲拜最後的結局是被康熙和韋小寶共謀拿下,最終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了代價。正是因為《鹿鼎記》的原因,鰲拜這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鰲拜畫像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同樣扮演著一個反派的角色,其權勢甚至已經蓋過了年輕的康熙一頭。可是有一幕情節令人費解,那就是康熙經過數年的隱忍謀劃後,竟然只是由一群毛頭小子就拿下,並擊殺了戰場上英勇無敵的鰲拜。

要知道鰲拜可不是尸位素餐之輩,他是真正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刀光劍影的沙場、千軍萬馬的大場面都經歷過來了,康熙的這點把戲在他面前只是小孩子過家家。很多人把鰲拜比作曹操、司馬懿,他就是這個時代的梟雄,他手中的權柄足以架空皇帝。

▲康熙青年劇

令人不解的是,鰲拜掌握且坐擁四十萬雄師,但在面對康熙的誅殺時,竟然不選擇發難,而是引頸就戮。要知道,憑他當時的實力,要是一狠心一跺腳剛剛建立的清王朝覆滅就在眨眼之間。那麼,選項一是任人宰割,選項二是放手一搏,而且這時候成功的可能性還很大,尤其是此時百姓本來就沒有歸附滿清,鰲拜如果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絕對能得到很多支持,一旦成功就是九五之尊,為什麼鰲拜就這麼放棄了呢?對此專家則表示,你看他效忠誰。

02

我們不妨從頭理一理鰲拜的經歷,從中就能找出端倪。鰲拜出生於將門世家,跟隨著努爾哈赤一同戎馬一生的人物,而且到了康熙時期其資歷已經是四朝元老。鰲拜對滿清竊取江山立下過赫赫戰功。如果說明朝有孫承宗那滿清永遠沒有取得天下的機會,那麼滿清如果失去鰲拜同樣會失去這個機會。

▲努爾哈赤劇照

當時滿清趁著明朝國內連年災害頻發,起義不斷而分身乏術時開始扣關,和李自成「裡應外合」迅速打得明朝支離破碎,而且士氣正盛的清軍,面對已經快發不起軍餉的明軍自然所向披靡,但這時候清軍也並不舒服,因為後方一座懸於海上的小島——皮島上一直有一支明軍在駐紮著,如毒蛇一般不知何時就會咬上一口,而這支軍隊的統帥正是赫赫有名的毛文龍。

▲清軍劇照

明軍的水師可不是清軍能比的,滿清的騎兵總不能在船上跑馬作戰,所以這座小島讓清軍如鯁在喉卻無可奈何。後來雖然毛文龍被崇禎處死,但皇太極糾結兵力幾次試圖強攻依然無果。這時候鰲拜挺身而出,並以人頭擔保攻下皮島。

▲皮島風景近照

不知道鰲拜是真有什麼妙計還是純粹是吹牛不要成本,總之他就這麼誇下海口了。而且連老天都在幫他。皮島那片海域,通常冬天是不結冰的,但那年偏偏就結冰了。冰層厚的可以在上面跑馬,這樣清軍騎兵就有了用武之地。而失去了大海的保護,區區一支守軍又如何阻擋清軍呢?

03

鰲拜雖然是撿了個大便宜,但他在戰役中卻是居功至偉。因為他總是身先士卒,士兵們在哪裡都能看見他的身影和旗幟,這樣的舉動鼓舞了士氣,於是清軍才能頂著明軍的火器悍不畏死地向前衝鋒。

▲鰲拜劇照

同樣的戰績還有不少,在隨後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鰲拜屢立奇功,其英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回過頭來看看,會發現鰲拜根本就不是曹操、司馬懿這樣指揮若定的梟雄,而是呂布、馬超這樣英勇無敵的猛將。

▲故宮皇極殿(清皇宮)

大概正是因為這樣的人設,註定了鰲拜不是一個會叛主自立的人,他對皇太極有絕對的忠心。當時皇太極無疾而終,還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這時候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都有爭位的想法。多爾袞功勳卓著、人望頗高,在八旗子弟中有不少支持者,而且說實話滿清畢竟是蠻夷,也不會太在乎漢人的倫理綱常,兄終弟及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即使在大義上多爾袞也不是站不住腳。

▲皇太極劇照

但鰲拜這時候當了出頭鳥,他第一個站出來堅決反對多爾袞繼位,他認為皇太極立下赫赫功勳,而且又是清國的締造者,理應讓他的兒子繼位。最後多爾袞終於在各方壓力下達成妥協,轉而支持順治繼位。但因此鰲拜也被多爾袞恨上了,好在多爾袞也不長命,沒幾年也過世了。

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鰲拜背後的靠山,以及他效忠的人正是皇太極,也愛屋及烏的忠於皇太極的後人,所以他扶持康熙上位,而且當康熙開始忌憚他的權柄時也沒有奮起反抗,最終為了皇太極後人江山的穩定犧牲了自己。這也是康熙後來後悔殺掉鰲拜的原因。

參考資料: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相關焦點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康熙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在位61年,一生經歷很多,尤其在他執政前期,也是忍辱負重,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他沒有實權,受制於人,但是康熙性格剛烈,於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想除掉威脅到他皇位的人鰲拜。但是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死也不推翻康熙稱帝?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 康熙對班布爾善的忌憚更甚,鰲拜可以囚禁,班布爾善卻不能留
    鰲拜和班布爾善的身份有所不同,鰲拜是外臣,而班布爾善卻是皇族。外臣鰲拜最多飛揚跋扈的弄權,而皇族班布爾善卻可以從內部分裂皇室,威脅到康熙的皇位。別看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巴圖魯,但在多爾袞、多鐸、豪格打天下的時候鰲拜空有滿洲勇士的名號,他最多只能算多爾袞、豪格等人的小跟班。
  • 康熙為何只用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未驚動大內高手?鰲拜:不講武德
    新版《鹿鼎記》雖然網上評分很低,但是一點都不妨礙這部電視劇成為熱播劇。其實鰲拜作為歷史人物,他的熱度應該遠不如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李定國這些明末清初的著名歷史人物。其後,鰲拜開始居功自傲,本來輔政大臣以資格老的索尼為首,但是鰲拜在朝中開始結黨營私、陷害異己,不僅不把康熙帝放在眼裡,就連孝莊太皇太后和索尼都不放在眼裡。常在小皇帝康熙面前高聲喝問,呵斥其他大臣,甚至把議政當成自己私人的事,經常把朝廷奏疏私自帶回家同自己的心腹商議。
  • 鰲拜手握40萬重兵,明知康熙對其不利,為何不先發制人
    康熙尚且年幼,其心思鰲拜必然知曉,那為何鰲拜明知康熙要對付他,握有四十萬重兵的他,卻不敢先行除掉康熙呢?在皇太極執政時期,鰲拜就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了三等男爵,並賜其巴圖魯的稱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此時雙方背後站著的便是八旗軍。
  • 鰲拜是清朝三朝元老,擁兵40萬,為何寧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於是,鰲拜亮劍了,他蘇克薩哈強加了謀反等24宗罪。康熙當然知道蘇克薩哈是被冤枉的,但他此時還是光杆司令,大權都被鰲拜掌控,為此,他無奈之下,只好處死了蘇克薩哈,並且按鰲拜的意思,誅殺了他的族人。然而,通過這件事,康熙深知,鰲拜一天不除,他就一天不心安。
  • 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年八月的的記載中窺探出一二端倪,《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八月甲申,以索額圖為大學士,明珠為左都御史。」
  • 康熙大帝:滅鰲拜,平三藩,被西方學者稱為「空前偉大的君主」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將康熙大帝譽為「卓越的軍事家」「精細的管理者」及「淵博的學者」。法國通才學者萊布尼茨則將康熙大帝稱作「空前偉大的君主」。康熙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便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他後來回憶讀「四書」時,「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敢自欺」。讀《尚書》時,「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
  • 康熙王朝:鰲拜被擒,康熙卻拿有功之臣開刀,連心腹都嚇傻了!
    《康熙王朝》有一段情節,讓人看了後背嗖嗖直冒涼氣。康熙剿滅鰲拜和班布爾善叛亂後,回到大殿論功行賞。鰲拜大喊:「康熙,你快點殺了我,老夫寧死也不受辱。」沒想到,康熙不殺他!一說原因,眾人魂差點嚇飛。
  • 手握40萬大軍的鰲拜,為何不康熙取而代之?皇太極多年前的小動作
    對於鰲拜此人,在《鹿鼎記》中有著重的介紹,鰲拜是正統的反派分子,是觀眾眼中最為真實的反派。是滿清王朝清朝初期的權臣,他的存在是後期滿清的一大威脅,而鰲拜以至於來的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曾在清朝歷經三代之久,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此人野心太大,卻也為何沒有走上君王之路取代康熙呢?
  • 康熙王朝8:康熙大婚,索中堂助康熙提前親政,不久後不幸病逝
    朝廷上,在索尼的振臂一呼之下,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在勸皇上親政,而鰲拜顯然不願意放權,然而此刻的皇上已經不是之前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了,他卻當朝示弱,仍讓輔政大臣主持朝政,他要等到鰲拜親自上書勸誡親政之時再答應眾人的要求,於是在索尼和索額圖的運籌帷幄之下,鰲拜一黨終於向皇權屈服,親自叩請皇上親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索尼看出了班布爾善的險惡用心,這個人和鰲拜不一樣,雖然他處處示弱
  • 鰲拜的家該不該叫鰲府?真實的鰲拜究竟什麼樣?
    康熙帝深感鰲拜「欺朕專權,肆意妄為」,但他也知道,明降諭旨只會打草驚蛇,甚至多生事端,於是準備欲擒故縱。康熙六年,先是命鰲拜二等功外加賜一等功,第二年又加太師。一日,鰲拜佯裝生病,要康熙帝看望,皇帝到了他的榻前,御前侍衛見鰲拜臉色有變,急忙掀開床鋪,發現一把利刃,康熙帝則神色不變笑著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隨後立即回宮,準備捉拿鰲拜。
  • 《少帝康熙》將開拍 輔政「四大天王」都有誰?
    網易娛樂7月6日報導  清朝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古朝代,其史料保存要比從前詳盡得多,康熙時期威震八方的四大輔臣更是路人皆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人一臺戲,他們之間的故事與後宮女子爭鬥的精彩程度相比有過之無不及
  • 問吧精選丨張一馳:鰲拜的傳奇人生
    對於清朝,他到底是忠是奸?為何鰲拜死後,康雍乾三世又對他不斷加封?鰲拜身上具有哪些傳奇性,讓後世對他展開無數想像與文學演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長期研究清前期中樞政治制度史的清史學者張一馳近期在澎湃問吧回答了網友們關於清初重要政治人物鰲拜的相關提問,私家歷史欄目整理部分問答,以饗讀者。
  • 論鰲拜——給皇帝練級的權臣
    鰲拜則極配合,率軍士持刀上前,擺出以死相搏的架勢。 索尼與鰲拜的氣勢就二個意思;其一,今天選不出帝位,誰都不能走(當然,主要針對想當皇帝的多爾袞,不想摻和的代善等人早跑了);其二,不選皇太極的兒子上位,我等就與你們同歸於盡。
  • 金戈鐵馬的索尼是輔政四大臣的首輔,什麼決定讓康熙帝除了鰲拜?
    如果康熙扳不倒鰲拜,那他這個皇帝就徹底沒得做了,比康熙更著急的是孝莊,畢竟誰想看到自家的家業落到別人家手中,作為人精的索尼反而待在家中不問世事。為了給康熙增加對抗資本,孝莊開始進行和親,因為她明白,索尼至今尚未出手是沒看到好處,也就是出手了也不見得有什麼利益。
  • 索尼、鰲拜等人,是怎麼被選為輔政大臣的?誰的結局最慘?
    然而,他是個官油子,加上年老多病,遇事往往三緘其口,明哲保身,不喜當頭;次輔大臣葉赫納喇·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甥,他才器超凡,善於廣結善緣。但這人性格軟弱,屬於牆頭草,見風就倒;末輔大臣瓜爾佳·鰲拜是鑲黃旗人,他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因反多爾袞受罷斥。他戰功卓著,官至議政大臣,此人性格剛暴,是典型的強勢人物。那麼,這四位異姓臣子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他們是怎麼被選為輔政大臣的呢?
  • 鰲拜的前生今世,你所知道的鰲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青年時代的鰲拜就跟隨皇太極到處徵戰,曾經出戰了多個戰役,比如我們大家熟知的皮島之戰。在當時,皮島之戰的攻打對象就是明朝著名的將軍毛文龍將軍。毛文龍將軍的勢力很大,一直以來都是皇太極的心頭釘,攻打皮島的時候,鰲拜主動要求參戰,據當時《清太宗實錄》裡記載「勢必克島而回」。鰲拜的英勇威武深受皇太極的喜愛,最終攻克皮島。皇太極就封他為三等梅勒章京,並賜予封號巴圖魯。
  • 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代表,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本名愛新覺羅玄燁,本該享受著萬千寵愛榮華富貴的年紀卻臨危受命,肩負起大清的重擔。這能怪什麼,怪出生在皇室,怪有個不靠譜的皇阿瑪嗎?什麼也不怪,只怪他從小就胸懷大志,幸運的是他有個萬能的奶奶——孝莊太后。
  • 康熙兒子那麼多,為什麼太子不是大阿哥呢?
    大家都知道漢人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康熙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胤礽為太子。這時候就會有人說為什麼不是大阿哥呢?大阿哥不是長子嗎?其實他不是,需要注意的是嫡長子不一定就是大兒子,康熙的大阿哥不僅是庶出,而且人品特別不好,一直以來康熙皇帝都瞧不起他。
  • 鰲府不應該寫鰲,那鰲府應該怎麼寫?他曾與康熙發生了什麼衝突?
    那麼這個寫法究竟對不對呢?鰲拜究竟性什麼,其府邸的匾額又該如何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鰲拜這個人,以及康熙和鰲拜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衝突。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這本書。鰲拜,瓜爾佳氏,作為滿洲的鑲黃旗人。是元勳部落首領索爾果的孫子,時任八門提督衛齊的第三個兒子。而鰲拜作為將門虎子,刀槍武藝騎射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