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廿八 玄奘大師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玄奘大師譯出《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慧資料圖片)

2015年5月16日,農曆三月廿八,玄奘法師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三年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翻經院開始翻譯此論,至三月二十八日譯成。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裡,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相關焦點

  • 農曆正月十六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始譯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玄奘大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3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六,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始譯紀念日。該論為無著菩薩造,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翻經院始譯,至三月二十八日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
  • 農曆正月十六 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玄奘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3月6日,農曆正月十六,在這一天,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古印度無著菩薩造,唯識學六經十一論之一。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先後造論兩部,此為其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譯定、唐代李通玄圓寂紀念日
    一、《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譯定紀念日>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譯定紀念日。《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
  • 農曆七月二十七日 《阿毗達磨俱舍論》譯定紀念日
    世親菩薩造《阿毗達磨俱舍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8月22日,農曆七月二十七日,《阿毗達磨俱舍論》譯定紀念日。《阿毗達磨俱舍論》,古印度世親菩薩造,略稱為《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又叫作《聰明論》。《俱舍論》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的集大成者,也是《大毗婆沙論》的綱要。《俱舍論》漢譯本共有兩種:其一為陳真諦所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稱舊俱舍;其二,唐玄奘所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共三十卷,稱新俱舍。
  • 農曆七月三日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譯成紀念日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4年7月29日,農曆七月三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全論共二百卷,略稱《大毗婆沙論》《婆沙論》《婆沙》,古印度五百大阿羅漢造,唐玄奘法師譯。《大毗婆沙論》是《阿毗達磨發智論》的注釋,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原是有部大論師迦多衍尼子的代表作,也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典。
  • 農曆正月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3月6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菩薩造,陳真諦法師譯,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為第一種譯本,故稱「舊論」,又稱為「舊俱舍」。《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菩薩造,陳真諦法師譯,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為第一種譯本,故稱「舊論」,又稱為「舊俱舍」。
  • 農曆三月一日 《攝大乘論無性釋》始譯紀念日
    2013年4月10日,農曆三月一日,是《攝大乘論無性釋》始譯紀念日。《攝大乘論無性釋》,唐玄奘法師譯,十卷。《攝大乘論》,又稱《攝論》《廣包大義論》,印度無著菩薩造。該書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之《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觀點,共分十章,因其內容賅攝大乘佛教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為攝論宗根本要典。《攝大乘論》註疏極多,印度即有世親、無性二師所作注釋,其中世親《攝大乘論釋》有三種漢文譯本:一、陳真諦譯,十五卷。二、隋達摩笈多與行矩等合譯,十卷。三、唐玄奘譯,十卷。無性《攝大乘論釋》則只有一種漢文譯本,即唐玄奘譯本,也分十卷。
  • 農曆正月廿五 真諦大師始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紀念日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經卷(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5年3月15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真諦法師始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紀念日,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據《開元釋教錄》記載,《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為婆藪盤豆(世親菩薩)造,屬第一種譯本,與唐譯《俱舍論》同本,天嘉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於制旨寺開始翻譯,至閏十月十日譯完,光大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勘定全部文本。 真諦(499~569,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
  • 農曆三月初一 玄奘大師開始翻譯《攝大乘論無性釋》
    玄奘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6年4月7日,農曆三月一日,玄奘大師這一天開始翻譯《攝大乘論無性釋》。 《攝大乘論無性釋》共十卷,唐玄奘法師譯。《攝大乘論》又稱《攝論》或《廣包大義論》,古印度無著菩薩造。該書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的《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觀點,共分十章,因其內容賅攝大乘佛教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為攝論宗根本要典。《攝大乘論》註疏極多,印度即有世親、無性二師所作注釋,其中世親《攝大乘論釋》有三種漢文譯本:一、陳真諦譯,十五卷。二、隋達摩笈多與行矩等合譯,十卷。三、唐玄奘譯,十卷。
  • 農曆九月一日 玄奘法師開始翻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書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9月24日,農曆九月一日,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始譯紀念日。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共十八卷,古印度世友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又作《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略稱《品類足論》,是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系因五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雖眾多而流類不同,本論乃隨品類,條貫義理,收攝一切法周圓滿足而不亂。 本論計分八品:辯五事品、辯諸智品、辯諸處品、辯七事品、辯隨眠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決擇品。
  • 農曆七月十日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譯成紀念日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8月16日,農曆七月十日,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譯成紀念日。《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共八十卷,古印度眾賢尊者造,唐玄奘法師譯,又稱《隨實論》《俱舍雹論》,略稱《順正理論》《正理論》,共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眾賢尊者是印度說一切有部論師,與世親菩薩處於同一個時代。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匡正毗婆沙師之誤;眾賢尊者造論破《俱舍論》,取雹摧草本之含義,名曰《俱舍雹論》。世親菩薩看到之後,稱此論反而能發明我宗,因改名為《順正理論》。
  • 農曆九月十三日 《大乘掌珍論》譯成紀念日
    《大乘掌珍論》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10月17日,農曆九月十三日,《大乘掌珍論》譯成紀念日。《大乘掌珍論》,簡稱為《掌珍論》,二卷。古印度清辯菩薩著,唐玄奘法師譯。清辯是古印度與護法菩薩同時之論師,承龍樹中觀之宗旨作《大乘掌珍論》,主要以因明論法破斥外道、小乘、大乘有宗謬見,確立中觀自立論證派之空義。
  • 農曆九月十三 唐玄奘法師譯成《大乘掌珍論》
    》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5年10月25日,農曆九月十三,《大乘掌珍論》譯成紀念日。 《大乘掌珍論》,簡稱為《掌珍論》,二卷。古印度清辯菩薩著,唐玄奘法師譯。 清辯是古印度與護法菩薩同時的論師,承龍樹中觀宗旨作此論。 本論主要以因明論法破斥外道、小乘、大乘有宗的謬見,確立中觀自立論證派的空義。
  • 佛學: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辯中邊論,非空、非不空
    在佛學的文化傳承中,《顯揚聖教論》又稱《總苞眾義論》,無著論師著,唐代玄奘翻譯,共二十卷,二百五十二頌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又稱《雜集論》,原是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唐代玄裝譯,共十六卷,是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的註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以蘊、處、界三科為宗,綜合了《阿毗達磨經》中所有的宗要,包含了《瑜伽師地論》中的所有法門。
  • 農曆六月二十九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譯成紀念日
    《大集地藏十輪經》(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8月5日,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譯成紀念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又稱《地藏十輪經》,唐玄奘法師譯。本經譯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分序、十輪、無依行、有依行、懺悔、善業道、福田相、獲益囑累八品,共有十卷。經中讚嘆地藏菩薩之功德,並敘述如來依地藏菩薩之問而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破除末世之十惡輪。本經異譯本為《大方廣十輪經》(有八卷十五品,北涼時期譯出,譯者不詳),不過後者缺略之處不少。
  • 農曆四月五日 《阿毗達磨顯宗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5月14日,農曆四月五日,是《阿毗達磨顯宗論》始譯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四月五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開始翻譯此論,十月二日譯畢。《阿毗達磨顯宗論》,又叫《阿毗達磨藏顯宗論》或《顯宗論》,印度眾賢造,唐三藏玄奘譯,分四十卷。
  •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的形成
    從新、古阿毗達磨的時段劃分,印順法師認為古型阿毗達磨最初是「經分別」隨後是「論門」(論母)的形成。也就是從最初給契經分類,發展到主要議題的形成,代表了阿毗達磨,也就會古型阿毗達磨的出現。印順法師把阿毗達磨歸納了五個基本議題,即自相、共相、攝、相應和因緣。新型的阿毗達磨則是在進一步的「隨類編纂」的內容有了更大的自由發揮,特別是關於相應和因緣方面都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觀點。
  • 農曆正月十五 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
    顯揚聖教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2013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是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譯成此論。《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本共二十卷。《顯揚聖教論》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
  • 農曆正月二十六 《阿毗達磨發智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3月7日,農曆正月二十六,是《阿毗達磨發智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發智論》,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此論,唐玄奘法師譯,共二十卷。又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為《發智論》。
  • 農曆五月七日 《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紀念日
    年6月14日,農曆五月七日,是《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紀念日。《阿毗達磨發智論》,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此論,唐玄奘法師譯,共二十卷。又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為《發智論》。本論與集異門足等六論合稱為「七論」,六論之義門少,故以足譬喻之,稱為足論;本論文義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稱為身論。七論為說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