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譯出《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慧資料圖片)
2015年5月16日,農曆三月廿八,玄奘法師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三年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翻經院開始翻譯此論,至三月二十八日譯成。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裡,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