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的形成

2021-02-09 故事編碼器

1.1有部的形成

       釋迦佛是終極覺悟者,而其留給後世的兩大遺產佛法和僧團卻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近代學者將佛教史劃分為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早期大乘、晚期大乘等都是以主導地位的思想來區分的,體現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論說中出現的各種代表觀點。

       部派佛教始於阿育王時期,也就是南傳文獻記載的第三次結集之後,圍繞著「補特伽羅」有無的問題,出現了化地部和犢子部兩個部派,這是佛教上座部在佛滅後的首次正式分裂。說一切有部從化地部中分出,隨後在印度北部迦溼尼羅(罽賓國)獲得長足的發。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龐雜的部派佛教時期,各部派之間變化融合,形成四大系統:上座部(北方以化地部、法藏為代表,南傳以大寺為代表);正量部(犢子部為代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 。

       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在其整個的形成、發展、興盛和衰微的過程中一直在變化發展。它不但參與各部派之間的辯論,而且其內部辯論也一直未間斷。說一切有部在印度北部,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一個是東部的迦溼彌羅,一個是西部的健陀羅。健陀羅除了說一切有部的西部論師外也是新興經部學說的活躍地帶。經部雖然被視為有部的主要論戰對手,但實際上是由有部內部早期的譬喻師發展而來的,其祖師鳩摩羅多便是屬於譬喻師一系。早期的譬喻師與專注義理的論師不同,他們擅長禪修和向大眾講法。講法的時候以故事、譬喻的方式將佛陀及其弟子的事跡宣講出來,教化大眾,達到通俗弘法的目的。可以說,經部重視契經的傳統與此一脈相承。

        擅長講經和禪修的譬喻師以及擅長義理的論師,都是出自阿育王時期的大師優婆毱多門下。優婆毱多在阿毗達磨(義理)、譬喻(講經)和瑜伽(禪修)這幾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正是他到了北印度之後,帶來了說一切有部的繁榮盛況,因此他是有部法脈傳承的五師之一。另外四師分別是:優婆毱多的師父商那和修,主持了第二次結集的七百結集;商那和修師承阿難,阿難師承大迦葉;另外一師師優婆毱多的弟子提多迦。 

1.2.阿毗達磨的起源

       「達磨」是法的意思,「阿毗」的是讚嘆的意思,舊譯阿毘曇,在阿含經中就多次出現了。從字面看,就是對佛法的讚嘆。隨著經律論三藏的形成,被歸為論藏,上座部早期會把阿毗達磨視為佛說或代佛所說,但自身的獨立性卻越來越強,將其稱為佛說,也就十分勉強,這也是導致有部內分裂出經部的一個因素,後者試圖重新歸回到契經本身,而不是以論代替契經。

        印順法師從四個方面講阿毗達磨的起源,首先是兩種議論,論阿毗達和毗陀羅。「論阿毗達磨」,是兩位威望的上座比丘,以佛所說的法為內容,用一問一答的對論方式進行論究、闡明法要,就成為論阿毗達磨。雖然是議論的方式,但以清晰法義、為眾宣說為目的,而非為了爭議觀點和立場。而同樣是問答形式的另外一種議論,是刨根問底式的,被稱為「毗陀羅」。這兩種議論風格是阿毗達磨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學風和傳統。

       促成阿毗達磨起源和發展的,前兩個方面是討論、探究的學習氛圍,第三個則是「分別」的思想方法。分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對法的內容進行分類、簡略,方便記憶讀誦;另外一個方面則是用了「分別觀察」,根據法的特徵進行分別觀察——這是用來指導修行的作用。第四個涉及阿毗達磨的則是最早期的「論師」。印順法師指出了六位,他們都是經中記載的說法大比丘:舍利弗、大目犍連、大拘希羅、大迦旃延、富樓那、阿難。其中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和大拘希羅重在分別法義,對後世阿毗達磨論的變化和發展影響最大。 

      木村泰賢把阿毗達磨的形成分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經論為分的時候,但這時已經開始對佛講過的法進行分類了。第二個時期是經論開始分開,也就是論專門為解釋契經而進行。第三個時期獨立時期,開始自成體系。第四個時期是綱要時期,就是開始對論本身進行歸納總結。從新、古阿毗達磨的時段劃分,印順法師認為古型阿毗達磨最初是「經分別」隨後是「論門」(論母)的形成。也就是從最初給契經分類,發展到主要議題的形成,代表了阿毗達磨,也就會古型阿毗達磨的出現。印順法師把阿毗達磨歸納了五個基本議題,即自相、共相、攝、相應和因緣。新型的阿毗達磨則是在進一步的「隨類編纂」的內容有了更大的自由發揮,特別是關於相應和因緣方面都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觀點。

1.3有部阿毗達磨的形成

       有部阿毗達磨的形成,也分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本源時期,即上面所說的古型阿毗達磨形成論門(論母)的時期,是部派佛教所有共有。有部阿毗達磨所是在《舍利弗阿毗曇論》的論門基礎,也就是議題框架下發展來的。《舍利弗阿毗曇論》也是現在公認的部派佛教中包括有部和南傳上座部等多個派系共同的論門基礎。

 

       有部阿毗達磨的第二個時期是獨立時期,也是伴隨著部派佛教分裂的時期。在原有的論議論框架下開始發展處自己獨立的觀點,基本論門不變,但論門的解釋更加完備。有部的主要觀點也是在此時形成,比如心不相應行、色法極微以及心心所法的完善。原有的基本立場也會得到強化,比如「一切有」和「三和合生識」等。

        作為自身部派形成的標誌著作是公元一世紀前後由迦旃衍尼子所著《發智論》,與早期的另外六部著作構成了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基礎,稱為「六足一身」,身即指《發智論》,六足則指作為它的理論補充。《發智論》全書分八蘊:雜、法、智、業、大種、根、定、見。把阿含中相同的內容合併構成八類,漢譯兩個版本,一個是道安所譯《八犍度論》,一個是玄奘所譯《發智論》。《六足論》分別是: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二十卷 舍利弗造  唐·玄奘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十二卷 大目犍連造 唐·玄奘譯

    《阿毗達磨施設足論》 七卷 大迦多衍那造 宋·法護等譯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十六卷 提婆設摩造 唐·玄奘譯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三卷 世友造 唐·玄奘譯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十八卷 世友造 唐·玄奘譯

       前三部作者是佛弟子,後三部是佛滅後三百內所著。《發智論》是佛滅後四百年。

      有部阿毗達磨的第三個時期是匯總時期,標誌著作是《大毗婆沙論》。因為隨著論門的穩定和討論的深入,各種觀點被不斷的發展和呈現出來,包括大乘的觀點也可是出現。《大毗婆沙論》作為一種時代各種觀點的集大成者而出現,圍繞著《發智論》把當時的各種觀點做了梳理。其理論自然更加繁雜精密,也把有部思想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 

       第四個時期是隨著理論發展,開始從立場、觀點和細節,進一步的要求結構的完善,《俱舍論》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有部當時按區域,分東部和西部兩大力量,造《發智論》和《大毗婆沙論》的迦溼彌羅的僧人,稱為東部師。 另外一部分是居住在健陀羅的西部師。西部的代表人物是法勝,其著作是《阿毗曇心論》,西部的法救註解《阿毗曇心論》。世親菩薩本是西部學習,後來深究《大毗婆沙論》而造《俱舍論》 。《俱舍論》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從《大毗婆沙論》而來,但俱舍論的架構組織卻繼承的《心論》和《雜心論》,說明其理論成就也是在吸納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獲得的。

     《俱舍論》的出現給當時的部派佛教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一方面是源自其縝密的邏輯結構成為當時學習的新熱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涉及到了和有部和經部的爭論,導致了以「正統」自居的有部學者的反擊,最有名的就是眾賢為了反擊俱舍論對經部的支持恢復有部的正說專門寫了《順正理論》。

       眾賢是東部迦溼彌羅人,師從悟入,《大唐西域記》裡說為了破除《俱舍論》潛心研究十二年,作《俱舍雹論》,然後追尋世親想一決高下。但當時世親已經轉向大乘,不願應戰,避而不見。眾賢直到臨終也未能如願,最後委託其弟子將著作轉交給世親,世親仔細閱讀後對其十分認可,認為是對本宗的弘揚,遂改為《順正理論》,將其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二十七日 《阿毗達磨俱舍論》譯定紀念日
    世親菩薩造《阿毗達磨俱舍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8月22日,農曆七月二十七日,《阿毗達磨俱舍論》譯定紀念日。《阿毗達磨俱舍論》,古印度世親菩薩造,略稱為《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又叫作《聰明論》。《俱舍論》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的集大成者,也是《大毗婆沙論》的綱要。《俱舍論》漢譯本共有兩種:其一為陳真諦所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稱舊俱舍;其二,唐玄奘所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共三十卷,稱新俱舍。
  • 農曆七月三日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譯成紀念日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4年7月29日,農曆七月三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全論共二百卷,略稱《大毗婆沙論》《婆沙論》《婆沙》,古印度五百大阿羅漢造,唐玄奘法師譯。《大毗婆沙論》是《阿毗達磨發智論》的注釋,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原是有部大論師迦多衍尼子的代表作,也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典。
  • 農曆三月廿八 玄奘大師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玄奘大師譯出《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慧資料圖片) 2015年5月16日,農曆三月廿八,玄奘法師譯成《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
  • 農曆九月一日 玄奘法師開始翻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書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9月24日,農曆九月一日,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始譯紀念日。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共十八卷,古印度世友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又作《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略稱《品類足論》,是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系因五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雖眾多而流類不同,本論乃隨品類,條貫義理,收攝一切法周圓滿足而不亂。 本論計分八品:辯五事品、辯諸智品、辯諸處品、辯七事品、辯隨眠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決擇品。
  • 農曆正月十六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始譯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玄奘大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3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六,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始譯紀念日。《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譯定、唐代李通玄圓寂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譯定紀念日。《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成兩部論,此為其中之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
  • 農曆正月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3月6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菩薩造,陳真諦法師譯,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為第一種譯本,故稱「舊論」,又稱為「舊俱舍」。《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菩薩造,陳真諦法師譯,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為第一種譯本,故稱「舊論」,又稱為「舊俱舍」。
  • 農曆正月十六 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玄奘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3月6日,農曆正月十六,在這一天,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略稱《集論》,古印度無著菩薩造,唯識學六經十一論之一。無著菩薩匯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先後造論兩部,此為其一。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
  • 農曆正月廿五 真諦大師始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紀念日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經卷(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5年3月15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真諦法師始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紀念日,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屬於同本異譯,據《開元釋教錄》記載,《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為婆藪盤豆(世親菩薩)造,屬第一種譯本,與唐譯《俱舍論》同本,天嘉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於制旨寺開始翻譯,至閏十月十日譯完,光大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勘定全部文本。 真諦(499~569,梵名波羅木陀),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
  • 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簡介
    《雜阿含經》中,一切(Sarvā)指的是十二處。《俱舍論》引用此段來說明,一切就是十二處,十二處就是一切,因此一切有(Sarvāsti)是指,一切法中唯有十二處是存有的。說十二處有,這仍屬於除一說部和說出世部外的佛教部派共同的傳承。說一切有部,最主要的獨特教義就是認為三世實有。
  • 佛教:勝鬘經、大方等大集經、阿毗達磨經、維摩詰經、大般涅槃經
    《大集經》的主要內容是闡述大乘佛教的「六度」與「性空」思想,也包含有一些密教說法。所謂「六度」是指由生死此岸進入涅槃被岸的六種修行法門,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神定、般若。此外,經中記述了質王、阿修羅等動天護法的內容,導致後來出現魔、佛一知的思想;更有諸弟子可分別受持如來十二部經的內容,是為佛教分裂的預言。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世親及其論書)
    ghabhadra以『俱舍論』為對象,維護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宗,徹底評破源出一切有部,而分別說部化的經部,造『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又略出該論的精要,改寫為『阿毗達磨顯宗論』。法義的大論辯,也就是法義的大完成。師承上座傳統,折衷上座諸派而歸於正理的,是『俱舍論』。專宗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宗的,是『順正理論』。
  • 佛學: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辯中邊論,非空、非不空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又稱《雜集論》,原是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唐代玄裝譯,共十六卷,是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的註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以蘊、處、界三科為宗,綜合了《阿毗達磨經》中所有的宗要,包含了《瑜伽師地論》中的所有法門。
  • 文章 | 對阿毘達磨的驚鴻一瞥之第一瞥
    由於內容龐大繁雜,很少人能真正完全研修全部的阿毗達磨,因此在南傳佛教中,大家以《清淨道論》、《攝阿毗達磨義論》據說有九部阿毗達磨概要的書為學習阿毗達磨的主要教材。到了北傳佛教,在大藏經中對於論藏的定位範圍變得廣泛且模糊,有些人認為,所有闡明經典的論著,以及佛弟子們(祖師大德)的論著,都可以屬於論藏。
  • 「有部」歷史概說:詳述「十八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
    有部,屬於十八部派中的一派,又稱「說一切有部」 ,也被稱為「說因部」(),於佛滅兩百年後分裂自上座部,屬於聲聞部派中弘傳最廣者,經部也分裂自有部。學 術界目前無法確認,「說一切有部」這個名稱最早在何時開始使 用。然而,在《異部宗輪論》已提到,佛滅後三百年初,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中分裂出來。
  • 農曆五月七日 《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紀念日
    《阿毗達磨發智論》(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6月14日,農曆五月七日,是《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紀念日。《阿毗達磨發智論》,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此論,唐玄奘法師譯,共二十卷。又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為《發智論》。本論與集異門足等六論合稱為「七論」,六論之義門少,故以足譬喻之,稱為足論;本論文義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稱為身論。七論為說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
  • 農曆五月七日 《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日
    趙城金藏版《阿毗達磨發智論》(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4年6月4日,農曆五月七日,《阿毗達磨發智論》譯定紀念日。《阿毗達磨發智論》,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此論,唐玄奘法師譯,共二十卷。又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為《發智論》。本論與集異門足等六論合稱為「七論」,是說一切有部宗的根本論。六論所列義門較少,故以足來譬喻,稱為足論;本論文義具足,故以身來譬喻,稱為身論。
  • 農曆正月二十六 《阿毗達磨發智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3月7日,農曆正月二十六,是《阿毗達磨發智論》始譯紀念日。《阿毗達磨發智論》,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此論,唐玄奘法師譯,共二十卷。又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為《發智論》。
  • 農曆四月五日 《阿毗達磨顯宗論》始譯紀念日
    2013年5月14日,農曆四月五日,是《阿毗達磨顯宗論》始譯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四月五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開始翻譯此論,十月二日譯畢。《阿毗達磨顯宗論》,又叫《阿毗達磨藏顯宗論》或《顯宗論》,印度眾賢造,唐三藏玄奘譯,分四十卷。
  • 農曆七月十日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譯成紀念日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8月16日,農曆七月十日,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譯成紀念日。《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共八十卷,古印度眾賢尊者造,唐玄奘法師譯,又稱《隨實論》《俱舍雹論》,略稱《順正理論》《正理論》,共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眾賢尊者是印度說一切有部論師,與世親菩薩處於同一個時代。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匡正毗婆沙師之誤;眾賢尊者造論破《俱舍論》,取雹摧草本之含義,名曰《俱舍雹論》。世親菩薩看到之後,稱此論反而能發明我宗,因改名為《順正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