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地手稿拍賣屢被叫停 藏家常廢墟中尋寶
近日,繼莫言叫停《蒼蠅·門牙》手書原稿的拍賣後,賈平凹表示在同個專場中出現了自己的「手稿」《西路上》為假,拍賣行表示或將撤拍。當外國的手稿拍賣屢傳高價成交「捷報」的時候,內地手稿市場仍在艱難前進。有行家表示,手稿與其他藝術品相比欣賞性較差,但是歷史、文化意義甚高,隨著市場的進步,其價值將逐漸被認可。
拍賣行:
拍手稿「吃力不討好」
在北京某拍賣行即將舉行的春拍中,一場同一藏家所藏的名家書稿、書札亮相時,先是遇到莫言要求藏家暫停拍賣、將手稿捐贈給某個機構,其後賈平凹又證實《西路上》的手稿為假。
此前一直未受到市場關注的手稿拍賣自2012年5月開始聚集眾多眼球。其中2013年,楊絳要求北京某拍賣行停拍錢鍾書的信札,拍賣行最後宣布停拍,但今年仍被起訴並賠償。事情剛剛塵埃落定,拍賣市場並非風平浪靜。
儘管從欣賞角度看,手稿的可欣賞性並不能與繪畫、書法相提並論,但是其還原了作者撰寫文字時的歷史,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學者對作者的創作研究就能挖掘到重要的參考價值。不過,在市場上,手稿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個門類太小了,單靠它們沒法『吃飯』。」一個拍賣行的業務經理告訴記者,賣一個專場的手稿還不如賣一幅名家書畫,而且拍手稿還不知道會不會遇到什麼情況,很多業務人員認為「吃力不討好」。
名詞解釋
手稿指作者以文字、符號書寫的稿本,也是指各類作品的原始記錄,是作者正式印行(或傳抄)發布前的各種文本的原件。
藏家往往在「廢墟」中「尋寶」
有市場人士認為,名家書稿屢屢流落到拍賣場主要是由於一些作家本身的手稿保護意識不強,沒有及時將手稿收回,而出版社長期不執行手稿退還制度,當作廢紙處理給收荒匠或賣給了拍賣市場。
上文提到的北京某拍賣行有關人士回應記者疑問時表示,藏家的藏品很多都是從出版社或雜誌社裡以廢紙的價格買來的。
「我的一些藏品也是從『廢紙堆』『撿漏』的。」有10多年收藏經驗的朱先生藏品很「雜」,比如他收藏的一個本地畫家的作品,就是早年與他共事時偶得的,「有時我到他的辦公室去,看到他在練字、練畫,桌子上、地上都有很多不滿意的作品,任君選擇。當時我也沒什麼商業的概念,就是隨手拿了幾件覺得喜歡的回家藏起來,哪知道他後來就變成畫家了,作品也能在市場上流通。」
另一種是他有時候聽說雜誌社、圖書館、書店低價清貨,前去「淘寶」時,也往往能找到一些價值不被人發現的好東西。「早期很多人都沒有收藏概念,不識寶,而且天天對著這些東西的人也好不敏感,往往也不對其珍惜。」朱先生說,他就曾在一些小地方的倒閉工廠低價買到大量的工藝品存貨,「這些廠貨現在價格可水漲船高了,不過現在這樣的機會可就少了。」(記者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