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寬寧)12月2日,陝西省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了陝西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總體情況。
高度重視,文物事業持續發展
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在機構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並增設1個內設機構;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在全國率先編制《陝西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陝西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陝西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單位防雷設施建設規劃》等,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遺成功為契機,全面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石峁遺址和西漢、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預備名單共9處42個點。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建成國家重點科研基地5個開展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實施文物科技保護研究項目100餘個、共有45個獲獎,其中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模式,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作為文物大省,陝西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模式,大遺址保護「四個結合」理念和「五種模式」實踐受到中央肯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4個、立項8個,總數居全國第一。
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改擴建提升項目順利推進,陝西考古博物館、秦陵銅車馬博物館主體即將完工,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陝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陝西體育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先後建成開放;截至2020年6月底,在陝西省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共325座,博物館體系日趨完善。建成開放25家省級文化遺址公園、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44家社區博物館;率先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立全國首家博物館教育聯盟和文博青年志願者聯合會,年均開展博物館活動2800餘場次,文化遺產在資政育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斷凸顯。
陝西舉辦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並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博物館友好聯盟,組織考古機構聯合開展的中亞考古成為陝西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文化先鋒。5年來陝西文博單位與境外機構籤署合作協議、意向書和備忘錄共77項,中法合作開展巴黎聖母院修復和秦兵馬俑保護研究框架協議在兩國元首見證下簽署,搭建多層次機制性文物交流合作平臺;承擔緬甸蒲甘他冰瑜寺、尼泊爾王宮等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與法國合作的公輸堂、茂陵石刻保護項目列入中法第四次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陝西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方法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落實「四嚴」要求,管控能力持續增強
陝西頒布了《陝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西安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制定《陝西省群眾依法保護文物獎勵辦法》,張騫墓、倉頡廟等地方條例相繼出臺。深入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嚴厲查處破壞秦鹹陽城遺址、商洛大雲寺、榆林明長城等典型文物違法案件。陝西省紀委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的通知》,通報4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失職失責典型案例。
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建設,在文物重點區域引入北鬥系統、無人機等先進技術開展安全巡查;全省群眾文保員已突破8000人,志願者巡查田野文物成為全國試點省份。深化文物、公安、消防長效合作機制,共建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和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建成全國首個文物消防安全訓練中心。在全國首創打擊防範文物犯罪7項工作機制,公安、文物部門連續8年開展「鷹」系列聯合專項行動,破案2823起、打掉犯罪團夥456個,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3346人、追繳涉案文物16553件,有力震懾犯罪行為,文物安全形勢明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