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琴博物館精彩演出不斷 國內最大管風琴明年落戶新館

2021-01-13 廈門網

  

  -近期,鼓浪嶼風琴博物館迎來多場演出,為申遺添魅力。

  

  -技術人員拆卸管風琴。

  

  -八卦樓已有百年歷史,見證了鼓浪嶼的變遷。劉東華攝

  今年,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大動作」不斷。7月26日晚,荷蘭管風琴師哈曼·萃普在風琴博物館舉辦獨奏音樂會;7月28日,留德鋼琴演奏家、早期鍵盤樂器演奏家曾佳莉舉行羽管鍵琴講座。近期的多場活動更為鼓浪嶼申遺添魅力。

  風琴博物館今年不僅配套建設風琴文化主題公園,所在的八卦樓展廳也做展陳設計修繕,風琴主題概念文創產品將陸續上市;明年下半年,國內目前最大的管風琴將在風琴博物館新館的風琴演奏大廳落地。

  記者林曉雲

   可用電力和人力鼓風古老管風琴成珍品

  7月26日,管風琴師哈曼·萃普演奏的是風琴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諾曼·比爾管風琴。這架管風琴1909年產於美國,琴身高達6米,有1350根音管,演奏臺有三層手鍵盤和一層腳鍵盤,演奏需要演奏者手腳並用。演奏臺兩側有32個代表不同樂器音色的音栓,演奏不同作品時,演奏者可調試出不同音響效果,樂音雄厚、豐富,堪比一支樂隊。難得的是,這架管風琴還保存著完好的手搖風箱系統,是既能用電力又能用人力鼓風的管風琴珍品。

  風琴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是卡薩翁第700號管風琴。2007年,胡友義先生從美國波士頓拍賣會上購得這架管風琴。整架琴有144個音栓、 7451根音管、四層手鍵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管風琴。前段時間,12名管風琴工程師花費三周時間,才將這架巨型管風琴全部拆卸完畢。「可以想像一下,穿梭在巨大的琴體中間,數千根音管環繞,琴身內部的零部件隨旋律在眼前跳動。」技術人員如此描述卡薩翁。風琴博物館將為其量身打造演奏大廳,成為島上又一音樂殿堂。

   八卦樓一樓展出藏品博物館成熱門景點

  風琴博物館於2004年11月開始籌建,是國內唯一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風琴博物館以原有八卦樓為主體,西起三丘田碼頭,東至鼓浪嶼航海俱樂部,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風琴博物館新館為安置巨型管風琴而建,位於鼓浪嶼中部,依山面海。

  目前,風琴博物館的藏品分布在八卦樓一層的1號至4號展廳以及中央大廳。展出藏品有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管風琴、簧片風琴、手風琴、口風琴等。在籌建過程中,電影院管風琴、電風琴等藏品將陸續與觀眾見面。館內陳列展覽的風琴均由旅澳華人胡友義先生捐建,他曾說:「我將盡畢生力量,將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建設成世界上最大、最出色的風琴博物館」。

  如今,在八卦樓裡的風琴博物館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在這裡,遊客了解鼓浪嶼的歷史、文化、音樂更深入、更直觀。

  【建築故事】

   13年建成八卦樓

   原主人卻沒住過

  風琴博物館所在的八卦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八卦樓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建築的圓頂高10米,有8道稜線,置於八邊形平臺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民間稱之為「八卦樓」。

  八卦樓的原主人是臺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其父林繼德是菽莊花園主人林爾嘉的父親林繼源的弟弟。甲午戰爭後,林繼源、林繼德舉家遷居鼓浪嶼。後來,林鶴壽繼承祖業,在廈門水仙宮開設「建祥錢莊」。

  當時,林鶴壽立志要在鼓浪嶼蓋一座風格獨特、新穎別致的大別墅,站在別墅天台上能看到整個鼓浪嶼和廈門市區。他不惜重金,向和記洋行買了鼓浪嶼筆架山東北隅約一萬多平方米的山坡地作為建築基地。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鬱約翰自告奮勇設計別墅。鬱約翰既是醫術高明的醫學博士,也是頗有造詣的建築設計師。

  鬱約翰按林鶴壽的要求,設計了一座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仿古建築,即八卦樓。當時,西方設計師崇尚復古,鬱約翰的設計也借鑑、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和中國古典建築的多種元素。八卦樓圓頂模仿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後重建為金頂)建設,這種圓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八卦樓四周的82根大圓柱是參照古希臘風格設計的,類似的石柱還可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和羅馬萬神廟等處看到。

  八卦樓歷時13年建設完成後,林家人並沒有住過。1949年後,八卦樓被政府收回並重新修繕;1952年,曾作為私立鷺潮美術學校校舍;1959年後,辦過中醫學校、業餘科技學校;上世紀70年代,曾作為電容器廠、電子研究所、電子計算機廠的廠房;1983年,被定為廈門博物館。

  【小知識】

   鋼琴和風琴的區別

  1.風琴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現代鋼琴只有300多年的歷史。

  2.發音原理不同,風琴屬於氣鳴樂器,鋼琴屬於擊弦樂器;風琴踏板起到鼓風震動音管或簧片發音作用,鋼琴踏板只起延音消音作用。

  3.風琴有多層鍵盤,還有腳踏鍵盤,鋼琴只有一層鍵盤;風琴鍵盤沒有統一規格和標準,鋼琴有固定、統一規格和標準。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管風琴音樂周節目介紹
    ——[英]大衛•貝克 《管風琴的歷史》  自從國內最大的管風琴落戶國家大劇院之後,這件被譽為音樂廳「鎮廳之寶」的神秘樂器便始終吸引著無數人的好奇與關注。2008年3月3日到3月8日,一個特別策劃、精心籌備的管風琴音樂周將使大眾多方位了解這部有著6500多根發音管的湟湟大器。
  • 遊記:鼓浪嶼管風琴博物館
    我們娘仨就閒逛,竟然不知不覺到了風琴博物館。上午導遊帶我們到鋼琴博物館時,孩子們當時都不想進去。現在我們仨沒事兒,而且看博物館前面的空地人少,還可以休息會兒。我們就買票進入了風琴博物館。票價每人,10元。
  • 百年八卦樓 飄出復古風琴聲[廈門晚報 2016.8.6]
    今年,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大動作」不斷。7月26日晚,荷蘭管風琴師哈曼·萃普在風琴博物館舉辦獨奏音樂會;7月28日,留德鋼琴演奏家、早期鍵盤樂器演奏家曾佳莉舉行羽管鍵琴講座。近期的多場活動更為鼓浪嶼申遺添魅力。
  • 鼓浪嶼曾經「爛尾樓」,現成國內唯一風琴博物館,最大藏品13米高
    廈門鼓浪嶼,一個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的風情小島,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蘊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每個坐船到鼓浪嶼的遊客, 在船上看到最顯眼的標誌物除了日光巖外,就是紅屋頂的「風琴博物館」了。在本地人的眼中,它還有另一個別稱「八卦樓」,也是鼓浪嶼最著名的風貌建築之一。關於這棟八卦樓的建築,在施工過程也是諸多坎坷,甚至一度成為鼓浪嶼最大的「爛尾樓」,雜草叢生。修建它的主人林鶴壽從未住過一天,還因建造此樓而宣告破產,也是比較悲情的一棟建築。
  • 管風琴 Orgel
    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且仍在繼續發展。公元十世紀後進入教堂中,14世紀定型為今天的樣式,並繼續發展壯大。還記得《加勒比海盜》中「飛翔的荷蘭人」上那座恢弘的管風琴嗎,那是一座不可移動的一體式銅管管風琴。(造型和裝飾上略有藝術加工)
  • 國家大劇院管風琴「開唱」
    3月3日至8日,為期一周的管風琴音樂周在中國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中國觀眾首次領略這架國內最大管風琴的風採。  這5場管風琴音樂會分別是巴赫經典作品管風琴音樂會、管風琴經典流派與現代作品獨奏音樂會、20世紀管風琴作品音樂會、管風琴經典流派作品獨奏音樂會和管風琴著名作品音樂會。
  • 國家大劇院管風琴音樂周大師獻演(圖)
    英國大衛-貝克曾說過「沒有任何一種樂器有管風琴那樣的力度和力度的變化範圍、那樣的色彩繽紛、以及那麼豐富和曲折的歷史,也沒有任何樂器能像管風琴那樣充分舒展演奏者的身心管風琴是獨一無二的樂器,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聽者,都能為之如痴如醉。管風琴無愧於樂器之王的稱號。」    自從國內最大的管風琴落戶國家大劇院之後,這件被譽為音樂廳「鎮廳之寶」的神秘樂器便始終吸引著無數人的好奇與關注。2008年3月3日到3月8日,一個特別策劃、精心籌備的管風琴音樂周將使大眾多方位了解這部有著6500多根發音管的湟湟大器。
  • 【欣賞】巴塞隆納聖十字大教堂的管風琴
    教堂的管風琴建於1538年。這臺管風琴聞名於世的是於1560年建造精美裝飾門,在演奏時打開,平時關起門的時候讓人以為是一幅巨型壁畫。這兩扇精美的裝飾門於1950年被拆卸移到大教堂的博物館一便修復保存,並且能讓人近距離觀賞500年前的繪畫技藝而典雅的西班牙風格的管風琴造型也得以時刻展現在信眾與遊客面前。
  • 去鼓浪嶼的理由又多了一個,8月1日亞洲最大的管風琴等你來欣賞
    鼓浪嶼又添新地標——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也已落成,8月會正式接待遊客。今天就隨我一起去揭秘這個專門為亞洲最大的管風琴而建的藝術中心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個神秘的電子互動屏,像一幅帶有魔法的歷史畫卷在眼前鋪成開。上面有管風琴按鍵、有書籍、有樂器等漂浮的元素,隨手點開都會給你呈現相關管風琴的故事。現場也有專業解說員為大家介紹。最有意思是最右邊的琴鍵,可以隨著手指輕彈而奏出對應的音樂哦。
  • 國家大劇院啟用"鎮廳之寶" 舉辦5場管風琴音樂會
    這一管風琴被譽為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鎮廳之寶」是中國現有管風琴中最大的一座。   昨天起至8日,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啟用「鎮廳之寶」———目前規模居亞洲第一的管風琴,在一周時間內連續舉辦5場管風琴音樂會。上海愛樂樂團受邀北上,擔綱其中兩臺重要音樂會。
  • 天籟之音柯林安德魯斯管風琴音樂會 杭州將上演
    管風琴家柯林·安德魯斯:天籟之音管風琴音樂會演出名稱:天籟之音——柯林·安德魯斯管風琴音樂會演出時間:管風琴家柯林·安德魯斯簡介自18歲首次登臺演出,柯林·安德魯斯已被公認為是一位多才多藝,演奏能力和藝術性都十分出眾的音樂家。柯林·安德魯斯出生於英國布裡斯託,最早跟隨St.Mary Redcliffe教堂的加斯·班森學習管風琴。16歲時,他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跟隨道格拉斯·霍克裡奇和瑪格麗特·麥克唐納學習管風琴和鋼琴演奏。
  • 法國南特大教堂被燒毀的管風琴,曾經有多美?
    其中最大的損失,是擁有400年歷史的管風琴,幾乎完全被摧毀。這架管風琴曾從法國大革命的動蕩、1944年的轟炸和1972年的火災中倖存下來,被稱為「大教堂的靈魂」。然而這一次,它沒有這麼幸運了。「管風琴的聲音非常美妙。當音樂響起的時候,似乎靈魂可以出竅,那是難得的安寧時刻。」管風琴的被毀,也牽動管風琴演奏家張琦的心:「同樣是失火,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倖免於難,但南特的管風琴,看照片幾乎全毀了,太可惜了!」 張琦曾在法國巴黎的聖厄斯塔什大教堂演奏,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之一。在她看來,歷史悠久的管風琴,可以喚起人心靈深處的共鳴。
  • 18日19:30丨沈凡秀管風琴與張精冶小提琴音樂會(電子節目單)
    12月18日晚19:30,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沈凡秀將攜手小提琴家張精冶為大家帶來「不規則的珍珠-紀念巴赫涅槃270周年·沈凡秀管風琴與張精冶小提琴音樂會」,本場特邀請來自稻田中學合唱團的40餘名同學和特邀指揮周英翔老師與藝術名家精彩同臺,帶來合唱曲目:《城南送別》和《sing sing sing》!
  • 實拍廈門「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有人說這裡是「鬼樓」,你信嗎?
    來到廈門鼓浪嶼旅遊的人,應該都去過「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因為這裡是鼓浪嶼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於2004年11月開始籌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
  • 最新開票||樂器之王——管風琴,究竟厲害在哪裡呢?
    2005年受邀於上海東方電視臺,拍攝了國內首部管風琴專題的音樂紀錄片。       此外她所教授的學生在國內外比賽中多次獲得諸多獎項,所教授管風琴學生先後考入美、英、法、德音樂院校繼續深造,由於教學成績突出,獲得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獎,優秀教師獎。2010 年留學回國後,致力與研究中國管風琴事業的教育及發展項目,並獲得2011 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基金。
  • 國家大劇院34噸重管風琴維護得走「心」
    每年三月下旬,國家大劇院將停止演出活動,由技術人員對大劇院內部的所有樂器以及設施進行維護。新京報記者走進音樂廳,近距離接觸了一架具有125年製造歷史的德國Klais管風琴,與國家大劇院管風琴維護工程師於快一起,為讀者揭秘它的維護過程。
  • 長沙音樂廳管風琴首秀 帶聽眾感受古典樂器魅力
    紅網長沙3月9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陳美淇 通訊員 單彬)3月9日晚,長沙音樂廳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管風琴演奏音樂會,管風琴首次亮相的演奏曲目得到了現場千餘名聽眾的認可。    隨後,管風琴對話小提琴,Hampus Lindwall與來自巴黎的美國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Jason Meyer合奏了巴託克·貝拉的《吉普賽民間舞曲》、亨德爾的《D大調奏鳴曲》,吉普賽風格和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浪漫、歡快、跳躍,管風琴的寬廣音域和豐富音色如同將一個個音符變成一幅幅畫面躍然眼前。
  • 鼓浪嶼百年前最大爛尾樓,如今卻成中國唯一的風琴博物館
    鼓浪嶼被稱為「琴島」,在這裡有許多有關樂器的博物館,比如鋼琴博物館,風琴博物館等,這篇文章筆者就給大家談談位於鼓浪嶼的風琴博物館。風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的西北部,裡面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近百件各種各樣的風琴。這裡的風琴都有著一定的歷史,為鼓浪嶼籍旅澳音樂家胡友義先生必生所藏。在這裡可以領略到西方風琴文化的發展與種類。這裡的風琴的價值不菲,而博物館本身也是非常的獨特。
  • 獨享價值千萬的管風琴!
    為了兩臺機械管風琴的首秀,德國的工程師在杭州足足忙乎了3個月組裝這兩個龐然大物。現在,這兩臺管風琴已經成為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廳的鎮廳之寶,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管風琴的音樂學院之一。這也是國內音樂學院擁有的最大的管風琴,安裝調試就花了3個月。今年,浙音首次招收管風琴專業學生,杭州學生李聰成為獨享這幾臺豪華管風琴的幸運兒學子!
  • 這座博物館被傳聞是「鬼樓」,因藏世界最大風琴引遊客嚮往
    這一次和朋友們主要是逛了島嶼上的幾個博物館,其中一棟名為八卦樓的建築引起我注意,準確的是我從裡面出來後,朋友告知我一個驚人的內幕:此樓曾被傳為是鬼樓。八卦樓位於鼓浪嶼筆架山麓,因其紅色圓頂的設計與八卦相似,故稱「八卦樓」,從廈門輪渡一側眺望鼓浪嶼,八卦樓的紅色大圓頂與日光巖一樣耀眼,一度它曾是海輪進出港的航標,如今它成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