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鼓浪嶼風琴博物館迎來多場演出,為申遺添魅力。
-技術人員拆卸管風琴。
-八卦樓已有百年歷史,見證了鼓浪嶼的變遷。劉東華攝
今年,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大動作」不斷。7月26日晚,荷蘭管風琴師哈曼·萃普在風琴博物館舉辦獨奏音樂會;7月28日,留德鋼琴演奏家、早期鍵盤樂器演奏家曾佳莉舉行羽管鍵琴講座。近期的多場活動更為鼓浪嶼申遺添魅力。
風琴博物館今年不僅配套建設風琴文化主題公園,所在的八卦樓展廳也做展陳設計修繕,風琴主題概念文創產品將陸續上市;明年下半年,國內目前最大的管風琴將在風琴博物館新館的風琴演奏大廳落地。
記者林曉雲
可用電力和人力鼓風古老管風琴成珍品
7月26日,管風琴師哈曼·萃普演奏的是風琴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諾曼·比爾管風琴。這架管風琴1909年產於美國,琴身高達6米,有1350根音管,演奏臺有三層手鍵盤和一層腳鍵盤,演奏需要演奏者手腳並用。演奏臺兩側有32個代表不同樂器音色的音栓,演奏不同作品時,演奏者可調試出不同音響效果,樂音雄厚、豐富,堪比一支樂隊。難得的是,這架管風琴還保存著完好的手搖風箱系統,是既能用電力又能用人力鼓風的管風琴珍品。
風琴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是卡薩翁第700號管風琴。2007年,胡友義先生從美國波士頓拍賣會上購得這架管風琴。整架琴有144個音栓、 7451根音管、四層手鍵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管風琴。前段時間,12名管風琴工程師花費三周時間,才將這架巨型管風琴全部拆卸完畢。「可以想像一下,穿梭在巨大的琴體中間,數千根音管環繞,琴身內部的零部件隨旋律在眼前跳動。」技術人員如此描述卡薩翁。風琴博物館將為其量身打造演奏大廳,成為島上又一音樂殿堂。
八卦樓一樓展出藏品博物館成熱門景點
風琴博物館於2004年11月開始籌建,是國內唯一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風琴博物館以原有八卦樓為主體,西起三丘田碼頭,東至鼓浪嶼航海俱樂部,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風琴博物館新館為安置巨型管風琴而建,位於鼓浪嶼中部,依山面海。
目前,風琴博物館的藏品分布在八卦樓一層的1號至4號展廳以及中央大廳。展出藏品有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管風琴、簧片風琴、手風琴、口風琴等。在籌建過程中,電影院管風琴、電風琴等藏品將陸續與觀眾見面。館內陳列展覽的風琴均由旅澳華人胡友義先生捐建,他曾說:「我將盡畢生力量,將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建設成世界上最大、最出色的風琴博物館」。
如今,在八卦樓裡的風琴博物館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在這裡,遊客了解鼓浪嶼的歷史、文化、音樂更深入、更直觀。
【建築故事】
13年建成八卦樓
原主人卻沒住過
風琴博物館所在的八卦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八卦樓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建築的圓頂高10米,有8道稜線,置於八邊形平臺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民間稱之為「八卦樓」。
八卦樓的原主人是臺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其父林繼德是菽莊花園主人林爾嘉的父親林繼源的弟弟。甲午戰爭後,林繼源、林繼德舉家遷居鼓浪嶼。後來,林鶴壽繼承祖業,在廈門水仙宮開設「建祥錢莊」。
當時,林鶴壽立志要在鼓浪嶼蓋一座風格獨特、新穎別致的大別墅,站在別墅天台上能看到整個鼓浪嶼和廈門市區。他不惜重金,向和記洋行買了鼓浪嶼筆架山東北隅約一萬多平方米的山坡地作為建築基地。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鬱約翰自告奮勇設計別墅。鬱約翰既是醫術高明的醫學博士,也是頗有造詣的建築設計師。
鬱約翰按林鶴壽的要求,設計了一座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仿古建築,即八卦樓。當時,西方設計師崇尚復古,鬱約翰的設計也借鑑、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和中國古典建築的多種元素。八卦樓圓頂模仿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後重建為金頂)建設,這種圓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八卦樓四周的82根大圓柱是參照古希臘風格設計的,類似的石柱還可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和羅馬萬神廟等處看到。
八卦樓歷時13年建設完成後,林家人並沒有住過。1949年後,八卦樓被政府收回並重新修繕;1952年,曾作為私立鷺潮美術學校校舍;1959年後,辦過中醫學校、業餘科技學校;上世紀70年代,曾作為電容器廠、電子研究所、電子計算機廠的廠房;1983年,被定為廈門博物館。
【小知識】
鋼琴和風琴的區別
1.風琴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現代鋼琴只有300多年的歷史。
2.發音原理不同,風琴屬於氣鳴樂器,鋼琴屬於擊弦樂器;風琴踏板起到鼓風震動音管或簧片發音作用,鋼琴踏板只起延音消音作用。
3.風琴有多層鍵盤,還有腳踏鍵盤,鋼琴只有一層鍵盤;風琴鍵盤沒有統一規格和標準,鋼琴有固定、統一規格和標準。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