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鼓浪嶼,一個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的風情小島,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蘊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每個坐船到鼓浪嶼的遊客, 在船上看到最顯眼的標誌物除了日光巖外,就是紅屋頂的「風琴博物館」了。在本地人的眼中,它還有另一個別稱「八卦樓」,也是鼓浪嶼最著名的風貌建築之一。
關於這棟八卦樓的建築,在施工過程也是諸多坎坷,甚至一度成為鼓浪嶼最大的「爛尾樓」,雜草叢生。修建它的主人林鶴壽從未住過一天,還因建造此樓而宣告破產,也是比較悲情的一棟建築。
林鶴壽當時看到鼓浪嶼上的別墅都是洋人蓋的,沒有中國人蓋的,便立志要蓋一幢能縱覽廈門、環視全鼓的大別墅,做鼓浪嶼的「基督山伯爵」。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鬱約翰自告奮勇免費為其設計。他按林鶴壽的願望,設計了這幢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仿古建築——八卦樓。當時,西方設計師崇尚復古,鬱約翰的設計也借鑑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和中國古典建築的多種元素於八卦樓。其圓頂直接按模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清真寺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後重建為金頂),這種圓頂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
建八卦樓是個大工程,林鶴壽的錢一筆又一筆地投進來,但仿若一個無底洞。為了繼續蓋別墅,林鶴壽開始變賣家產;沒多久,又沒錢了,就拿錢莊擔保,但工程仍然時斷時續。經過13年的施工,因諸多原因未能全部建成。它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基本完工於1920年,到今年整整100歲了。最終,林鶴壽被大樓拖垮,宣告破產。從此,人去樓空,八卦樓一片荒涼,成了「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廢宅。這棟大樓又幾經變遷,成為廈門博物館直到如今的獨一無二的風琴博物館。
它是目前我國唯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館內收藏了30多颱風琴,大部分產自法國和西班牙,有管風琴、簧片風琴、口風琴等多種珍品。很多遊客並不是音樂行家,分不清風琴和鋼琴的區別,但在這裡,你可以更直觀地看到風琴的發聲原理,定時還有講解和表演。
出生在鼓浪嶼的澳大利亞華人胡友義先生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所有館藏品的主人,走入風琴博物館,最吸引人的便是這座巨型管風琴"凱思文特"。高達13米,寬12.5米,重35噸,共有7451個風管和133個音栓,是國內最大的管風琴,也是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最重要、最龐大的館藏品,足有3層樓高,也只有八卦樓這樣的建築格局可以容納得下它。
博物館裡的風琴不僅僅是展品,也是能發出天籟之音的樂器,每逢整點會有工作人員免費講解並演示風琴演奏。這些古老的風琴,以這種方式展示它特殊的魅力,遊客無不陶醉其中。
從爛尾樓到國內唯一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這座大樓100歲了,原主人卻一天也沒住過。鼓浪嶼曾經的「爛尾樓」,現成國內唯一風琴博物館,最大藏品有13米高。
旅遊攻略信息:
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鼓新路43號
門票:10元(疫情期間暫未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