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邦畿千裡,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所表達的意思是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 經》又說: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
當代社會的機遇與誘惑無時不刻的在叩擊著人們的心扉,人們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有時候我們會經常聽到別人抱怨無處安放的人生,其實我更偏向於認為是無處安放的靈魂,精神一直在流浪,不知所止,不安所居。
往往我們在看待古代文人騷客之流,總會被他們的臣之賢良、俠之大義所感染,卻忘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無奈、「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幻想、「夢回吹角連營」的不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偏安一隅、「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追憶;無一不是在訴說知其所止而不能止、求之而不得的失意。
歷史的長河從來不缺少折戟沉沙的的失落者、迷失方向的漂流者,也不會缺少踏浪逐風的勇闖著、可下五洋捉鱉的無畏者、竹杖芒鞋的鍥而不捨者。如毛澤東14歲時就被父親停了學。但他並沒有因此就放棄學習。每天下地的時候,他總是悄悄地帶著書,一有機會就溜到山坡上讀書。有次,他被父親當場逮著了,父親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並要他在半天內挑十五擔糞。下午,毛澤東再一次失蹤了,父親十分容易地找著了他,大動肝火。但是當他知道兒子已經挑完了十五擔糞時,不禁目瞪口呆,這些糞在半天挑完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實在沒有理由再罵兒子。由於刻苦讀書,毛澤東從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也受到了有益的影響,他還深深感觸:為了中國的命運,他應該走出韶山,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在通往目的的路上會有很多岔路,倘若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或者位置,就會在不經意間繞彎路、走錯路,甚至不歸路。
有這樣一位老人,樸素卻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哪怕生病時也無時不刻的在堅持著自己的初衷,知其行、知其所至。他從青春裡走過卻留下滿園桃李、他從你我身邊走過卻留下誨人不倦、他從大山裡走過卻留下授人以漁、他行至耄耋卻竹杖芒鞋輕勝馬般與時間賽跑、他與人與恩卻不苛求被提起,他是我們可敬可親可愛的王老師。
在生活的道路上,希望我們能知道自己所求、所止、所安,不盲目的糟糕的活,不戚戚怨怨的過,讓自己的人生居有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