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詩經》裡的黃鳥究竟是啥鳥

2020-12-16 科學網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張叔勇攝

 

■張叔勇

前些日子陪孩子學習《詩經》,特地選了不少自己拍攝的圖片用來製作圖文詩詞卡以幫助加深記憶。當學到《小雅·黃鳥》的時候,卻在圖片選擇上犯了難,因為按照常見文獻上的注釋,黃鳥就是黃雀,但是儘管我拍過不少黃雀的照片,圖庫中卻沒有一張可以表現「無啄我粟、無啄我粱」這種場面的片子,記憶中也沒有見到過類似的場景。

黃鳥是《詩經》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一種鳥,分別見於《周南·葛覃》《邶風·凱風》《秦風·黃鳥》《小雅·黃鳥》和《小雅·綿蠻》,看來是那個時代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的鳥類之一。

那麼《詩經》中的黃鳥究竟指的是什麼鳥呢?查閱了一下相關文獻資料得知,歷代對於黃鳥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黃鸝」說,另外一種是 「黃雀」說。初一看,這兩種說法都有可取之處,黃鸝與黃雀體色均為黃色,鳴叫聲也都清脆動聽,《周南·葛覃》所說的「其鳴喈喈」以及《邶風·凱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均與之符合。持「黃鸝」說的,比如朱熹《集傳》,就把黃鳥注釋為「鸝也」;持「黃雀」說的,則有《爾雅義疏》,文中明確說明,「按此即今之黃雀,其形如雀而黃,故名黃鳥,又名摶黍,非黃離留也」。也有將黃鸝與黃雀混為一談的,《毛詩品物圖考》的陳述就比較含糊,「黃鳥,鳥名,又叫黃鸝、倉庚、摶黍等」。

考慮到殷周以後的文人對鳥類名字的認知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遷,形態以外的知識積累比較有限,其考證出現偏差也可以理解。隨著人類對於鳥類科學認識的增多,現在有條件對《詩經》中的黃鳥重新進行一番考證了。

黃鸝的說法,我覺得是可以首先排除的。因為黃鸝多為雙飛或獨飛,很難見到集群飛翔的場面,也就是說,你可以看到「兩個黃鸝鳴翠柳」,卻很難見到黃鸝「集於榖」「集於桑」。此外,從食性來講,黃鸝主要以昆蟲為主,是一種著名的農林益鳥,偶爾也會採食植物的種子,卻不會為害,古人是不用擔憂黃鸝「啄我粟、啄我粱、啄我黍」的。所謂「摶黍」,也就是指此鳥喜歡到人類居住竊食穀物之意,黃鸝便是摶黍的說法應當是錯誤的。

黃雀倒是有集群行為,符合「集於榖」「集於桑」的描述,然而,如果對黃雀的生活習性足夠了解的話,就會知道,黃雀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是冬候鳥,通常只在冬季的10月底至來年3月初可以看到,在此期間並非穀物灌漿及成熟期,是很難看到黃雀採食穀物的,除非是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那裡是黃雀的夏季繁殖地之一。這在與黃鳥有關的幾篇《國風》成文所在地也可以看出來。周南、邶、秦這幾個地方分別指鄂西北、河南至陝西一帶,均處於長江與黃河流域之間。根據《中國鳥類志》的記載,黃雀捕食部分害蟲並採食大量雜草種子,黃雀便是摶黍的說法也頗有可疑之處。

我們現在所說的黃雀是雀形目金翅雀屬的,如果把黃雀的概念放寬到金翅雀屬,再分別用黃雀和金翅雀來考量,就會發現考證結果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金翅雀居然符合詩經中所有這些特點的描述。

首先,金翅雀的體色以黃褐色為主色調,稱其為黃鳥並不為過,何況還有一對金色的翅膀;叫聲也婉轉動聽,符合「睍睆黃鳥,載好其音」及「其鳴喈喈」之語;從分布上,黃河及長江流域也確實是其棲息地;而且金翅雀在我國這些地區為留鳥;金翅雀常常形成數十隻乃至上百隻的小群,在草叢、農田地頭活動,正如《小雅·綿蠻》所謂「綿蠻黃鳥,止於丘阿」,遇驚擾則會迅速飛至附近的枝頭,也符合「集於榖」「集於桑」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根據《中國鳥類志》的記載,金翅雀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和穀粒等農作物為食,我自己也曾經多次拍到過,而且根據我的觀察,金翅雀與人類居住區的密切程度較黃雀更為接近,完全符合古人關於「摶黍」的意象。

至此,《詩經》中的黃鳥究竟何指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金翅雀,而非大家通常所認為的黃雀。

《中國科學報》 (2018-07-27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詩,或者遠方:《詩經》中的兩首《黃鳥》
    《詩經》作為儒家的六經之首和唯一的純文學作品,卻至少有兩對詩歌的題目是雷同的:有兩首《無衣》,兩首《黃鳥》。《無衣》不僅題目相同,第一句也完全相同。而《黃鳥》除了題目相同,其它地方都不一樣,但黃鳥卻還出現在了《詩經》中這兩首之外的其它詩歌中。這黃鳥,有何特別的象徵意義呢?
  • 雎鳩是個什麼鳥?《詩經》裡的飛鳥今天還能看到嗎?
    雎鳩是個什麼鳥?相信很多人在吟誦《詩經》名句時,心中不免提問。自然攝影師張海華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但他坦言自己在求學期間,並未讀過多少《詩經》裡的篇什。直到2016年,多年沉迷自然攝影和寫作的他,忽然冒出個點子,想寫一篇關於「古詩中的鳥兒」的文章。
  • 古詩詞裡的「谷鳥」是什麼鳥?張載說在《詩經》裡
    在詩詞裡,有一種鳥,叫做「谷鳥」。宋徽宗時期的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有一首知名的《谷鳥》詩:「谷鳥有和聲,杖藜北園路」,畫家汪莘也有一首「淵魚自暖躍,谷鳥相和吟」。
  • 『詩經故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在美好的春天裡,葛藤匍匐在地瘋狂地生長著,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一位古裝女子,此刻正站在野外,睹物思情,不禁想到如今娘家應該也是滿園春色吧,於是就一心想回家看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 鳥的小知識:叫聲猶如流水般的黃鳥,大家想了解一下嗎?
    哈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鳥的王國,隨著時代在發展,人們生活越來越好,都喜歡養寵物,養的寵物有很多種,我今天要說的這個寵物是鳥類,不過鳥的品種有很多,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鳥類是黃鳥,還有別稱叫黃鶯、金衣公子。黃鳥學名是:Carduelis spinus。
  • 黃鳥
    黃鳥[先秦] 詩經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 鳥作為原始先民的圖騰,在《詩經》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原始先民的圖騰很多,鳥圖騰是其中的一種。 《詩經》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詩經》中提到的鳥的種類非常多,每種鳥都寄予了不同的感情與寓意。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出原始先民的愛恨,生活狀態等有意義的事情。《葛覃》是一首女子看到黃鳥聚集,想起自己的父母,準備回家探望父母的詩,"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朱熹《詩集傳》中提到,"黃鳥,鸝也。""集於灌木",一個"集"字便可以看出黃鳥性喜群居,喈喈,和聲之遠聞也。
  • 《詩經》裡「飛」著30多種鳥 它們在浙江幾乎都有
    》中提到的鳥類進行了梳理,結果發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事情:原來,在如此高大上,甚至可謂「冷豔」的《詩經》裡,竟「飛翔」著那麼多的鳥兒,而且在咱浙江,這些鳥兒幾乎都有分布!(下文涉及相關鳥類分布的,均以寧波為例)三十餘種鳥「飛」在詩裡(白胸苦惡鳥)近些年,觀鳥活動風靡全球。公元2000年以後,在中國大陸,觀鳥愛好者群體也開始迅速壯大。凡觀鳥愛好者,都喜歡給自己見過的鳥類列一個清單,每增加一個新的目擊記錄,則欣欣然頗為自得。
  • 《詩經》裡的伯勞鳥
    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伯勞在古籍中有多個名字。《易緯.通卦驗》解釋伯勞,夏至感應陰氣而開始鳴叫,冬至而止。伯勞也叫鵙(jú音 橘)。《禮記.月令》上說:仲夏之月,鵙始鳴。《詩.豳風.七月》有歌曰:「七月鳴鵙」。說的是:伯勞在七月仍在鳴叫。
  • 誅仙手遊稀有黃鳥捕捉小技巧 稀有黃鳥不是夢
    誅仙手遊稀有黃鳥捕捉小技巧,稀有黃鳥不是夢!90級了!又該換寵了!這次選什麼呢!當然首選暴力鵪鶉-稀有黃鳥!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第一篇究竟寫的是一種什麼鳥
    本期話題《詩經》不但是一部韻味悠遠的詩集,也同時是舊時代的人們認識草木蟲魚的一種趣味讀物。《詩經》的開篇第一句「關關雎鳩」,寫了一種名為雎鳩的鳥。可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為此爭論不休:雎鳩到底是一種什麼鳥呢?
  • 西安「詩經裡」小鎮,西安最美小鎮
    ——「灃濱水鎮·詩經裡」建成開園。,用精緻的園林景觀表現詩經裡小鎮河岸的建築和人文,展示詩經文化古鎮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打造「思無邪」中的觀、遊、享、聚、樂的精神追求領地。,《詩經》裡很多場景都是在水邊發生的,利用曲折高低形式多變的水岸線,營造出了人與水面變化多樣的互動體驗感。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葛覃
    《葛覃》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大概作成與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第一段裡的第一句葛覃是指一種草,葛草。施於中谷應理解為長於山谷的中央。維葉萋萋的萋萋二字是草木茂盛的意思。集於灌木意思是集中於灌木叢中,而其鳴喈喈的喈喈用來形容鳥的鳴叫聲。第二段前一句大意和第一段差不多,莫莫和萋萋一樣都指草木茂盛。
  • 詩經·邶風·凱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凱風詩經·國風·邶風·凱風原文凱風[1]自南,吹彼棘心[2]。睍睆[11]黃鳥,載[12]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凱風朗讀凱風注釋及注音[1]凱風:和風。一說南風,夏天的風。[2]棘心:棘木之心,一說棘木的纖小尖刺。
  • 緡蠻黃鳥,知其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所表達的意思是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 經》又說: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當代社會的機遇與誘惑無時不刻的在叩擊著人們的心扉,人們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
  • 鄭州街頭掉下一隻鳥 可能是從詩經裡走出來的雎鳩
    1/6映象網快訊(記者 邱延波 文/圖)《詩經》,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學詩,無以言」。《詩經》開篇為《雎鳩》,很多人讀過,卻不知道雎鳩到底是什麼。9月3日,鄭州街頭掉落一隻大鳥,它可能就是從《詩經》中走出來的雎鳩。
  •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詩經裡的山水植物都有靈氣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的詩篇從西周初年,綿延到春秋中葉。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 採集、孔子 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 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 》、《雅 》、《頌》三個部分。
  • 品讀詩經:《凱風》——凱風自南吹,唯願母忘憂
    自有文字以來,歌頌和記錄母愛之詩與歌眾多,以《詩經》為首,即有「哀哀父母,生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等字句,母愛是人的天性,一飲一啜,一心一念,絲絲縷縷,綿綿不絕,正如這首《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jí)心。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 《詩經》裡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
    《詩經》也名《詩三百》,成書在春秋中葉,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高深難懂,它充滿生活氣息,它質樸地將人間的喜怒哀樂都融進了詩歌裡。《詩經》中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處:詩經·周南·關雎賞析:一對雎鳩鳥,在河中央的小沙洲上,交互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