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對大自然的描述可謂美不勝收,無論花草樹木,還是蟲魚鳥獸。這些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描寫尤其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大道自然。越是自然的,越能引發人們的共鳴,人們越是願意讀和傳誦。
在詩詞裡,有一種鳥,叫做「谷鳥」。宋徽宗時期的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有一首知名的《谷鳥》詩:「谷鳥有和聲,杖藜北園路」,畫家汪莘也有一首「淵魚自暖躍,谷鳥相和吟」。「谷鳥」是布穀鳥嗎?
再讀張載的《葛覃解》,「葛蔓青長谷鳥遷,女工興記憶歸安。不將貴盛驕門族,容使親心得盡歡」,才發現想知道谷鳥到底是什麼鳥,需要到《詩經·葛覃》中去找答案。
詩經雖距今已有千年,真正讀進去的時候,會發現這種美麗,不是那種綺麗柔婉,而是大氣磅礴,渾然天成。無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抑或「南山崔崔,雄狐綏綏」,總會讓人感受到自然之奇妙、璀璨和偉岸。
這首《葛覃》,是《詩經》裡的第二首詩。此詩雖然不如第一首《關雎》普及,但其中的自然描寫十分唯美,非常值得一讀。
《國風·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本詩大意如下:葛草長的又深又長啊,漫山遍野的長在谷中,葉子縱橫交錯。鳥兒飛著飛著停下來,棲息到灌木上,喈喈的叫著。葛草好長啊,長在山谷中,葉片很大。割下來放水煮,剝成線織做布,做成舒服的衣服。告訴管家,要回門啦。把內衣洗乾淨,再把外衣洗乾淨,全都整理好,回家拜見父母去。
全詩共三章。第一、二章以山谷中的葛草和棲息的黃鳥起興,引出剛剛出嫁女主人的思家之情,要回家使得父母安心。以葛製作衣服的過程,引發女主人要去把衣物洗乾淨收拾好的行為。其中的山谷景物畫面包含了長短、大小、顏色、動作和聲音,非常美妙。細讀分析如下。
詩中對於山谷中的葛草的描寫,用了一個「覃」字,讓人充滿了想像空間,「覃」為長,引申義為深不可測。而對於葉子的長勢,用了「萋萋」和「莫莫」,在現代漢語解釋中,兩個詞均解釋為茂盛,已經無法區分。而在古語中,「萋」是縱橫交錯的意思,「莫」是大的意思。後面對於鳥的描寫,顏色為黃,並用「飛」和「集」兩個字進行了一種動態的描述,再加入鳥叫聲,使得整個畫面成為一個鮮活的畫面。
第三章則是對回門前準備工作的描寫,在回娘家前把衣物都整理好。四字一句的節奏,把剛剛出嫁小女子的那種雀躍心情描述的非常到位。更深一層分析,這一定是個非常體貼父母的女孩子,孝順的小棉襖。
我們再讀張載的《葛覃解》,以七言絕句的形式再現了《葛覃》的內容,並進行了深入解讀。葛蔓綠又長,山谷裡的鳥兒遷徙,讓女子想著要回娘家。原來「谷鳥」,是山谷中的鳥,並非特指某一種鳥。而張耒的「谷鳥有和聲」也可以理解了,山谷中是有回音的。再看汪莘的詩「淵魚」對「谷鳥」,不得不佩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