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說: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乾稱篇》,《張載集》第65頁)
張載所說的「因明致誠」是指由學習求知而體悟天性、天理;因誠致明」是指由盡心、知性而窮理、識天。前者是由外向內收、由天向人下降;後者是由內向外推、由人向天上求。經過這種「合內外」之求、之功,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超凡入聖,與天地同流、與萬物一體了。
據此,張載進一步指出:「人當平物我,合內外,如是以身鑑物便偏見,以天理中鑑則人與己皆見,猶持鏡在此,於已莫能見也,以鏡居中則盡照。只為天理常在,身於物均見,則自不私,已亦是一物,人常脫去己身則自明。"(《經學理窟學大原下),《張載集》第285頁)就是說,人去掉自身之私心己見,做到廓然大公,平物我,合內外,便可以無所不見、無所不明了。這是人們所追求達到的聖人境界,大人景象。
張載說:
天惟運動一氣,鼓萬物而生,無心以恤物。聖人則有憂患,不得似天。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聖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必也為之經營,不可以有憂付之無憂。(橫渠易說繫辭上》,《張載集》第185頁)
天是無意識、無意志的「一氣」運動者,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經營者。人能遍知萬物而道濟天下,敦民化俗,便是聖人、大人了。
張載在援引《周易文言》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一段後,說:「如此則是全與天地一體,然不過是大人之事,惟是心化也。故嘗謂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蓋大人之事,修而可至,化則不可加功,加功則是助長也,要在乎仁熟而已。」(《橫渠易說上經乾),《張載集》第77頁)由此可見,張載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種人生境界,又是一種淑世精神,意在修己淑世、道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