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關於「天人合一」都說了什麼

2020-12-13 陝西城市金融

張載說: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乾稱篇》,《張載集》第65頁)

張載所說的「因明致誠」是指由學習求知而體悟天性、天理;因誠致明」是指由盡心、知性而窮理、識天。前者是由外向內收、由天向人下降;後者是由內向外推、由人向天上求。經過這種「合內外」之求、之功,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超凡入聖,與天地同流、與萬物一體了。

據此,張載進一步指出:「人當平物我,合內外,如是以身鑑物便偏見,以天理中鑑則人與己皆見,猶持鏡在此,於已莫能見也,以鏡居中則盡照。只為天理常在,身於物均見,則自不私,已亦是一物,人常脫去己身則自明。"(《經學理窟學大原下),《張載集》第285頁)就是說,人去掉自身之私心己見,做到廓然大公,平物我,合內外,便可以無所不見、無所不明了。這是人們所追求達到的聖人境界,大人景象。

張載說:

天惟運動一氣,鼓萬物而生,無心以恤物。聖人則有憂患,不得似天。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聖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必也為之經營,不可以有憂付之無憂。(橫渠易說繫辭上》,《張載集》第185頁)

天是無意識、無意志的「一氣」運動者,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經營者。人能遍知萬物而道濟天下,敦民化俗,便是聖人、大人了。

張載在援引《周易文言》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一段後,說:「如此則是全與天地一體,然不過是大人之事,惟是心化也。故嘗謂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蓋大人之事,修而可至,化則不可加功,加功則是助長也,要在乎仁熟而已。」(《橫渠易說上經乾),《張載集》第77頁)由此可見,張載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種人生境界,又是一種淑世精神,意在修己淑世、道濟天下。

相關焦點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但學派的形成必須依賴一定的地域學風,而關學在張載之後「再傳何其寥寥」的格局,對於地方學派而言固然是一種悲劇,但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卻恰恰提出了一個學派與學風孰更為根本的問題,而從儒學到道教似乎又存在著太大的距離。不過,如果從地域學風出發,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及其在基本精神上的退守與堅持關係。這樣看來,學風比學派的思想觀點似乎就具有更大的穩定性與傳播優勢。
  • 天人合一的問題:實質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問題
    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有一個演化的過程。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而作為一個明確的命題,「天人合一」則是由北宋哲學家張載最先提出來的。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實際上就是神人關係。
  • 「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大家手筆)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繫辭》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講的就是這三道。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和宇宙發生論、人生起源論、人生境界論是緊密相聯的。從夏朝天神觀的產生,到殷周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成,以及對天神的懷疑、指責;從天人不二與天人有分,到天主宰人與人定勝天的爭論,無一不是圍繞天與人的關係而展開的。中國哲學作為一種重視人、重視人生的學說,一直都在「究天人之際」,即探索、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說,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本課主題】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周德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係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說:「大自然從未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 關於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圈子裡的悟道者常喜歡談論天人合一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或深悟。很多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只是聽朋友或同道這麼說,自己似乎也有點明白,於是就人云亦云地跟著說。在認識天人合一的觀點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否則這種合一就無從談起,那就是:所謂的天到底是什麼,它包括哪些內容,人又是什麼或我是誰,它包括哪些內容。再者,還應該搞清楚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從而透徹地知曉它們為什麼要合,''合''會怎麼樣,''不合''又會怎麼樣。若在未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前就人云亦云地談論或盲目地修煉此合一態的話,皆可能出問題或偏差。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八卦的每一卦體都由三個線段所組成,每個線段有一個象徵意義:上象徵天,下象徵地,中間象徵人,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除了以莊子為代表的「順天」說、以《易傳》為代表的「天人調諧」說外,先秦時期還有鄒衍運用「五行生剋」說推衍五德終始,墨子以「兼愛非攻」說推崇「天志」,子產以「天經地義」說推倡周禮等,均含「天人合一」之意。當然,亦有荀子的「制天」說,強調改造自然、人定勝天,而與「天人合一」相反相成。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治國內涵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
  • 孝道是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
    「天人合一」思想最具特色的一點在於把人道與天道等同,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合二為一。在《易傳文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易傳·說卦)》中把八卦解釋成為天地父母及其所生6個子女,分別代表中國古人所認為是自然界中8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全部自然界,就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天人合一學說的一種形態是漢代儒學的天人相類說。董仲舒認為天具有神的品性,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生育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類的一切現象都是天的複製品。人副天數不僅直接表現為人在形體上與天類似,而且還表現為人在心靈上與天類似。 在人副天數的基礎上,董仲舒還主張天人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