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所有生命活動都有賴於脾胃的運行。若脾胃受損,即會多病減壽,小到感冒、大到腫瘤,都與它有關。
一、脾胃失調,百病叢生
脾像船長,運送水谷精微到達身體各個地方。若脾胃失調,船長就沒力氣開船運輸,貨物滯留積壓送不出去,碼頭就會癱瘓。所以脾胃病,易傷脾胃、肝腎、心肺、氣血…引起全身疾病。
1、升降功能失調
脾胃功能失調,運化能力就會下降,食物堆積體內,機體吸收不了營養,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體外。
初期,有頭暈、睏倦、便秘、腹瀉、噁心、食慾差、消化不良等症。長期如此,可致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病。
2、 運化水溼失調
若脾胃功能失調,水溼排洩就會出現障礙,使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
初期,有口苦口臭、舌體齒痕、尿黃而短、便溏、四肢沉重、五心煩熱、水腫、溼疹等症。
但若臟腑失調,血行遲緩不暢致血瘀,輕則舌質青紫、臉色晦暗、身體疼痛……重則臟器下垂,易發疾病,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3、統血功能失調
脾胃差,會使統血功能失調,一則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體虛衰弱,常有食少、腹脹、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鬚髮早白等症;
二則氣血虛虧,固攝無力,易出血,如 :便血、尿血、月經過多等,常感倦怠、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納呆便溏等。
二、對號入座,自查脾胃健康
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不妨對照自查。
1、臉色是否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2、鼻頭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
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睡覺時是否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
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4、是否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5、睡眠是否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6、精神狀態是否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三、這樣做養出好脾胃
養脾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保健常識。為此,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
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2、揉鼻頭
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
3、按摩足三裡
足三裡(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4、吃對食物
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溼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山藥,山藥中含有18種胺基酸、10餘種微量元素等多種礦物質,可健脾補虛、補中益氣、益心安神,補益全身。
食補講究堅持常食,山藥雖然口味淡雅,口感清脆,但是要堅持每天都以山藥為菜,估計大多數人都難以堅持,而且烹飪方法不對,容易損壞山藥中的營養。
所以,專家建議最好把新鮮山藥做成山藥粉,當作休閒零食或者早餐衝泡來吃,就很容易堅持,而且效果更明顯。
↓↓↓ 一杯香濃山藥粉的正確打開方式 ↓↓↓
5、常讀「呼」字音
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
6、飯後慢慢走
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