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香港旅發局推出深水埗特色遊,鴨寮街本來是專門賣二手貨品的街道,但到了1970年代卻變成了電子零件集散地,有很多價廉物美的玉石古玩貨品出售等。不少遊客在鴨寮街地攤尋寶,往往有意外收穫。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由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推出的「深水埗—步埗地道」旅遊項目,自去年9月起,向旅客推介多條由本地人推薦的漫步遊路線,讓他們體驗香港基層生活的地道文化,以及小區的新舊融合。舉辦深水埗導賞團的旅行社,及該區多家店鋪都表示,項目推出至今,到訪深水埗的遊客至少增加30%。
旅發局日前為媒體舉行深水埗導賞團,以步行的方式,遊走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見證了香港公屋文化歷史的美荷樓、紮根深水埗超過60年的老店,以及近年進駐深水埗的新潮小店,藉此感受這個「香港最地道社區」的呼吸脈博。
記者站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外,看到其薄荷綠色的外牆上,用灰黑色垂直寫上了「石硤尾工廠大廈」幾個大字。乍看之下,不禁疑惑自己是否走錯地點,但是這正好說明了JCCAC的由來——JCCAC的前身是製衣工廈,在2008年時,成為香港首間由整幢廠廈活化而成的藝術村兼藝術中心,可說是香港早期的文創產業孵化器。
隨著導賞團前往美荷樓期間,導遊告訴記者,目前中心的每個單位,幾乎都進駐了在此成立工作室的藝術家。而且每逢假日還會有很多文青被JCCAC的寧靜氣息吸引,前來休憩和拍照「打卡」。
走了不消4分鐘,便是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已活化成青年旅舍的香港第一代「H型」公屋美荷樓。
「我希望旅客可以透過美荷樓感受香港上世紀50年代的基層生活環境」,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青年旅舍總經理朱敏德表示,旅舍的房間都是由公屋單位改建而成,而且在旅舍地下還設立了特色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供住客和公眾參觀。
朱敏德認為,美荷樓與深水埗之間的聯繫是「人」。因為兩個地方很接近,居民的日常活動與深水埗連在一起。而且深水埗是一個充滿關懷的地方,居民會互相分享歡悅和快樂。
獅子山下的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徙置大廈,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原本是安置石硤尾火災災民的安置房,數十年中,上千家庭過萬居民搬入遷出。圖為現已改造成為青年旅舍的美荷樓新貌。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導賞團一行人,從美荷樓離開後,步行約10分鐘,穿過一條地下行人隧道後,便到達深水埗。這裡馬路上都擺滿了鮮綠色的鐵皮排檔,而在排檔兩旁的街道,卻是一個露天的菜市場。
在一檔檔的鮮肉活魚檔中,一個寫有「公和豆品廠」的白底紅字招牌特別醒目。這店鋪來頭不小,它不但擁有超過60年歷史,還是曾獲米其林推介的平民小食。記者當日現場所見,老店生意客似雲來,除了本地人光顧外,還有不少內地和外國遊客慕名前來,品嘗美食。
該店的第4代傳人蘇崇廉向記者表示,自從深水埗旅遊計劃推出後,適逢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她留意到,前來光顧的內地遊客明顯增加。她覺得深水埗得到上述三方面的助益,目前其人流和經濟明顯變得活躍。
組織深水埗導賞團的綠恒生態旅遊高級經理張單媚也表示同樣觀點,「自從『步埗地道』推出以來,約增加了30%的報團旅客人數」。她表示,報團的多為外國遊客。
深水埗除了老店,近年也有不少新潮小店進駐該區。記者當天在大南街一帶,看到許多銷售咖啡、皮具、肥皂、單車用品等各式新潮小店。
當中,CaféSausalito始創人譚錦光告訴記者,選擇到深水埗創業,一來因為這裡租金較便宜,其次是喜歡這裡的人情味。而且他也發現越來越多人在這裡創業,因此他也希望為這裡提供一個可以讓人坐下休息和喝咖啡的地方。
他覺得深水埗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希望隨著他們這些新式小店的加入,能為這老區注入新活力。(作者 香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