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街道幫扶的雷州市塘仔村文化樓建成。
以貧困戶入社入股形式發展生蠔養殖產業,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
推進共享
南都順德十四周年特刊
在1年多時間裡,通過順德扶貧工作組的幫扶,雷州和徐聞的貧困村逐漸脫離貧困,走上致富道路,不僅村內生活環境變好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民精神上也實現了「脫貧」。雷州英利鎮青桐村的特困戶有了生活保障、徐聞縣南山鎮芒海村貧困戶也因新建農貿市場有了穩定收入……今年,順德扶貧組的目標是讓80%的貧困戶實現脫貧。
今年確保80%貧困戶脫貧
自2016年5月起,順德根據省市安排,負責對口幫扶湛江雷州市、徐聞縣26個鎮65個相對貧困村,涉及貧困戶6687戶、貧困人口24856人。在1年多的時間裡,順德選派101名幹部到雷州、徐聞參加扶貧工作,以產業幫扶和民生幫扶為主線,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據順德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順德區委區政府重視扶貧資金的落實情況,按省市要求及時足額落實2016-2017年財政扶貧投入資金及財政補助引導資金共48125.6萬元,其中上繳佛山市省定財政扶貧投入資金35125.6萬元,撥付雷州市、徐聞縣65個相對貧困村專帳合共14277萬元。
在產業扶貧上,通過社會參與產業協作、因地制宜打造主導產業、推動資產收益扶持等多種方式,幫扶貧困村發展經濟,促進貧困村、貧困戶實現「雙增收」。如,容桂工作組在徐聞縣邁陳鎮邁市社區推進生蠔養殖項目,以貧困戶入社入股形式發展養生蠔產業,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該項目預計年末項目產出130萬元。
在民生扶貧上,圍繞省「把貧困村創建成為新農村示範村」要求,通過改善群眾活動場所、飲水環境、出行環境、居住環境種養生產環境和推進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如,樂從鎮對口幫扶的雷州市新家村結合現有辦公樓和戲臺,投入355萬元,對文化廣場、小學、籃球場、足球場等連片規劃改造,全面打造新農村示範村。
發動愛心人士捐助貧困村
此外,順德還積極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對貧困村進行捐助。據統計,2016-2017年順德區鎮共籌集捐款260 7 .81萬元,其中今年捐款1643.18萬元。順德區鎮兩級積極發動順德商協會、熱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精準扶貧活動,助力脫貧攻堅,如北滘與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牽線搭橋,為雷州市上郎村爭取到社會愛心人士的善款200萬元,用於上郎村扶貧項目建設。
順德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下階段,將繼續圍繞產業幫扶和民生幫扶為主線,積極推動「八大扶貧工程」建設,通過推進產業、就業、教育等幫扶措施落地見效,確保今年80%貧困戶脫貧任務完成。
案例
A
民生扶貧
400年古村19名特困村民生活有了保障
青桐村位於雷州英利鎮東北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村民淳樸,歷來崇學尊師重教,目前該村已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傳統古文化村落,目前也是雷州市英利鎮的貧困村之一,村經濟收入全部以甘蔗、菠蘿等農業為主,全村436戶2147人中,貧困戶有55戶171人,其中特困貧困戶有14戶19人。
據駐村幹部許海濤介紹,順德扶貧工作組來該村開展精準扶貧時,重點關注19名特困村民。經過調查發現,因病和無勞動能力是該村特困戶的主要致貧原因。
了解情況後,幫扶工作隨後展開。許海濤介紹,特困戶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難於維持。順德扶貧工作組積極向當地政府反映情況,將特困戶全部納入了低保和五保範疇,首先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存問題。其次為存有重大疾病情況的7戶特困家庭提供了醫療救助,減輕了他們的生活壓力。
特困戶的住房問題隨後也得到解決。許海濤介紹,貧困戶吳馬榮、吳馬珠兩兄弟,一家人住在幾百年歷史的進士第府,年久失修,非常危險,「我們墊付資金幫助他們修建了住房,一家人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房」。
除了生活上的扶貧,精神上的扶貧也很重要。順德扶貧組還積極聯繫順德有關單位和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適時對特困戶進行慰問,幫助他們提高生活信心。對於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特困戶,為他們推薦工作,或通過為他們購買牛苗等方式,增加他們的收入。
「他們現在也很感謝我們。」許海濤介紹,看到特困戶家庭生活慢慢得到改善,自己也很開心。目前所有特困戶都得到了相應的保障,生活上有很大的改善,一些後續措施也在積極推進中。
B
產業扶貧
新建農貿市場助貧困戶穩定脫貧
芒海村位於徐聞縣南山鎮西部,總人口523戶2594人,下轄東村、西村、中村、下海仔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20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於種植北調瓜菜、淺海養殖等,其中貧困戶68戶210人。順德容桂扶貧工作組開展幫扶後,不僅讓該村環境得到美化,還幫助新建了一所大型農貿市場,使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駐村幹部範展新介紹,在容桂扶貧工作組的幫扶下,芒海村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從芒海村容桂大道建設到購置垃圾運輸車,扶貧工作組不僅在硬體上打造一個美麗新芒海,也在更新村民的思想觀念,從思想上從經濟上幫助村民實現脫貧。
隨著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北調蔬菜銷路進一步拓寬,高產量銷售和高收入激發了眾多芒海村民的積極性,芒海村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近年來,農產品採購商直接到田裡看貨下單,在芒海村271鄉道處自然形成了一個蔬菜收集散點,供附近13個自然村的群眾來交易,交易旺季農產品日交易量達30萬斤,全年總量約2000萬斤。
範展新介紹,容桂工作組通過與村兩委及南山鎮共同謀劃,利用芒海村自然形成的集散市場,總投資約82萬元,建設總面積4500多平方米的交易市場。農貿市場內設電商採購點、實體交易中心、倉庫、包裝車間等功能,並建有11個鋪面。
市場建成後,容桂工作組以農貿市場為基地,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41戶成立奔康農民專業合作社,並以農貿市場的資產入股作為合作社資產。資產折算社員每股20000元。
農貿市場日常運營採用「奔康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組織貧困戶按照訂單生產農產品,再由合作社對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統一進行包裝宣傳,聯繫流通商對貧困戶的農產品統一進行採購,「中後期擬引入順德農產品電商資源,開拓市場,打造品牌,逐漸成為一個產業鏈。」
農貿市場建成後,有了收取交易管理費用和配套市場鋪位租金收入。按每個貧困戶入股20000元計算,約每年股金分紅1300元,貧困戶有了穩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