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國交響樂團2020-2021音樂季《龍聲華韻》——「錢塘江交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指揮家譚利華執棒中國交響樂團,與鋼琴演奏家吳純、大提琴演奏家張瑩瑩、打擊樂演奏家王佳男、小提琴演奏家姚亮、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共同完成了這場音樂會。
音樂會共分為《錢江潮》《美麗鄉村》《錢塘隨筆》《白馬》《印》《鄉愁》《之江夢》七個篇章,全面再現錢塘江流域特有的人文地理、民俗風情和時代風貌。
開篇曲目由作曲家關峽創作的《錢塘潮》,音樂婉轉纏綿, 如泣如訴。描寫了在寂靜的山谷中,滴水匯聚成溪流,隨後無數的溪流形成遼闊的錢塘江水面。奔騰湧去的錢江大潮,巨浪撞擊著堤岸,倒海翻江,弄潮兒搏擊潮湧,音樂疊起高潮。從溪到江再到潮的表述,既描繪出錢塘潮這一世界獨特景觀,也寓意著從古到今文化一脈相承。
作曲家葉小鋼創作的《美麗鄉村》,以浙江杭嘉湖一帶的民間音樂為元素,熱情謳歌與描繪了中國江南鄉村的秀麗風光與杭嘉湖一帶厚重的人文底色,表達了新時代新農村的新氣象,更展示了新時代浙江廣大農民新的精神面貌。
由指揮家、作曲家紹恩創作的《錢塘隨筆》,以「源」「流」「湧」三個篇章,描繪了日以繼夜奔流不息的錢塘江和那些他這時代浪花的弄潮兒奮勇拼搏的身影。
如果說上半場的三個篇章概括、凝練地表達出錢塘江文化和弄潮兒精神,那麼從《白馬》起的下半場篇章,4位年輕作曲家則分別聚焦個性化元素,展現錢塘江文化以及兩岸人民不服輸的堅韌精神。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有關錢塘江,辛棄疾曾在詩詞中這樣描繪了潮神伍子胥的故事。這一歷史,以作曲家楊帆創作的協奏曲《白馬》展現出來。大提琴與打擊樂器交織,時而附和、時而對立,飽含著吳越文明中,厚重不屈的力量。
餘音嫋嫋,弦樂潺潺。作曲家王喆創作的《印》,著重描繪出「刻」「篆」「印」三部分。從蒼勁有力,到古樸典雅,代表著西泠印社的《印》,生動刻畫出三千年來信用和皇家的象徵。
在作曲家黃凱然創作的《鄉愁》中,悠悠響起的小提琴旋律裡,依稀可以聽到江南民歌《紫竹調》,仿佛童年樟樹下,外婆搖著蒲扇哼唱的小曲,勾起人們的鄉愁。作曲人黃凱然說,這首曲子以錢塘江兩岸人為切入點,他們背井離鄉,闖出一番天地。「萬裡歸來年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
整場交響樂在作曲家李劭晟的《之江夢》中收尾。渾厚的交響樂與聲樂相融,集合了中國傳統文人音樂、民間音樂、西方當代音樂等材料,融會貫通形成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作為點睛之筆,《之江夢》表達了之江兩畔英雄層立的氣質,以及對未來的期盼。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