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之中,皇位之爭是永恆不變的主題,著名的九子奪嫡就發生在清朝康熙時期,那時候發生了很多明爭暗鬥的內戰,最後每個人的結局都不一樣,在這場風波中,可能是最倒黴的皇長子了,他就是胤禔。
他是皇太子,按理來說,胤禔是最有希望被立為太子的,成為皇帝的,胤禔自身又是個足智多謀的人,康熙是很喜歡他的,但是奈何自己跟兄弟的等級不一樣,鬥不過他們,自己還被自己給坑了,脾氣急躁,不會說話,得罪了皇帝,於是皇位就在他手裡溜走了。
在史料中記載的胤禔是一個會為皇帝分憂的人,經常在一些政策方面出謀劃策,而且皇帝交代辦的差事也從沒掉鏈子過,從幼時就展現出了自己的儲君氣質,騎馬射箭樣樣都與康熙帝幼時是首當其衝的那一個,詩詞歌賦也同樣優秀。
胤禔確實有一個大哥的風範,長大之後,就出落得更加風度翩翩了,為人和善,做事能幹,深受康熙帝的寵愛。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在邊疆作祟,康熙下旨裕親王福全帶領八旗出徵邊疆。那時的胤禔只有18歲,是個輕狂的少年,為了歷練他,康熙讓他隨軍而去。
就這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胤禔成了副將,率一支人馬奔向沙場。在戰場上遇到噶爾丹的強悍騎兵,胤禔沒有畏懼,勇敢出鋒。正是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胤禔的戰功卓著,覺醒起了胤禔想奪得天下的野心。
在那之後的胤禔一邊在依舊在幫康熙辦事,一邊卻在關注著皇太子胤礽的行動。康熙三十七年,胤禔被封為直郡王,可以參與軍機政事了。
在康熙廢太子之前,胤禔為這件事已經策劃了近20年的時間,他覺得,太子被廢了,按照功績來說,也該輪到自己了,但是事情總是事與願違,胤禔一步走錯,之後的路就全部廢了。
在關押廢太子回京的路上,胤禔一直在等待著父親的詔書,但是很久都沒有等到,於是一時太心切導致將心裡話都說出來了:「父皇應誅殺胤礽,以絕後患」。
儘管康熙早知道胤禔有奪嫡之心,但沒想到他竟然如此的心狠手辣,會不放過自己的兄弟,當時還有三皇子在旁邊補刀,說是胤禔魘鎮太子的,更令康熙煩心了。
於是就因為這一件事這一句話,二十多年來的籌謀,二十多年的辛勞都被抹去了。康熙還斥責他為「亂臣賊子」,下旨奪他的爵位,將他幽禁在府邸。
從被囚禁到被雍正囚禁12年間,飽受屈辱的胤禔一直沒有踏出禁區,所以胤禔成了一個謎。在專家之後仔細研讀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之後得知,建胤禔之墓設在天津黃花山南麓。
因為胤禔的墓穴坐落在深山老林,因此保存的非常完好。然而,到了60年代,胤禔之墓被毀。之後的村民想挖一個儲藏糧食的洞穴,他們就想到了胤禔的墓園。
不過,這個看起來非常破舊的墓室裡還藏著一個特殊的墓室,整個墓室在油燈的照耀下發著光,全是用的漢白玉修整過。
有的專家聽後遂來探查,但翻閱整個墓室,裡面只有一口古棺材,其他什麼都沒發現。之後胤禔墓裡那些精美絕倫的漢白玉板也被拆毀了,整個古墓猶如一個大土坑,十分的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