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張掖七彩丹霞嗎?這裡曾是張藝謀導演拍攝電影《長城》的取景地之一。隨著電影的熱播,張掖七彩丹霞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張掖的名字由何而來?為什麼稱為「七彩丹霞」呢?這樣的地貌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張掖位於我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古為河西四郡之一的張掖郡,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七彩丹霞」位於張掖國家丹霞地質公園內。「丹霞」一詞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張掖市的丹霞地貌融合了紅色、黃色、白色、藍綠色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層。放眼望去色調像波浪一樣順著山勢起伏,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形成了七彩的童話世界。張掖丹霞地質公園景區內有五個觀景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到不同造型的丹霞地貌,全方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張掖的七彩丹霞地貌是怎樣形成的呢?經歷了什麼樣的地質過程呢?
研究發現,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層、構造地貌與外力共同作用的影響。丹霞地貌的巖石主要由層狀紅色砂巖、礫巖、頁巖、泥巖等沉積巖組成。白堊紀早期,該區域處於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通過沉積作用,沉積了紅色巖層,表現為山麓堆積;白堊紀中期,該區處於乾燥、溼熱相互交替的環境中,使沉積條件轉變為湖泊沉積,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巖。由於沉積環境的不同,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進行交替的氧化還原,因而形成了色彩不同、巖性各異的層狀地層,並且大面積分布,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圖
從構造上講,丹霞地貌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的抬升,並產生了大量褶皺、斷裂等地質構造。通過地殼運動,沉積巖層露出地表。後期的地殼運動使其表現為單斜山和單斜群峰,再加上該地層極易風化,形成了圓渾丘陵狀的地貌景觀。
流水侵蝕、風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對丹霞地貌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掖地區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且多是大雨及暴雨,在山麓地帶,大強度的降水產生的流水侵蝕作用和河西走廊強勁的風力侵蝕作用以及崩塌為丹霞地貌的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外力條件。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各類巖石經過長期風化和侵蝕,以及巖性不同和溫度差異,在光線照射下,鐵質巖呈紅色,錳質巖呈黑色,泥質巖呈灰色,磷質巖呈灰藍色,火山巖呈橙黃色,礫質巖呈青色,各色交集,巖體自然呈現出了不同的色彩。
總之,丹霞地貌的地質構造是由巖石堆積形成的,經過地殼隆起抬升等內力作用露出地表,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風力侵蝕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的「打磨」,最終形成我們所看到造型奇特、色彩斑斕的丹霞地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張嬌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