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從垃圾桶裡的日元鈔票說起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網

導讀:日元失去時間價值,乃至日本資產失去增值空間,最終歸咎於90年代之後日本社會生產增長過慢。

作者 | 經濟觀察報 專欄作家 巫佳遂

近年來,日元表現得十分反常。一切還要從垃圾桶裡的日元鈔票說起。2016年,日本民眾曾在垃圾桶中翻出了177億日元現金,這尚不包括被當成垃圾處理掉的部分。實際上,自新世紀以來,日本人就經常能從垃圾筒裡撿到成捆大鈔。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道出了一個悲哀的事實:不少日本人不再信任銀行或金融機構,他們寧可犧牲收益率,也要將錢緊緊攥在自己手裡。

 股樓雙殺,投資渠道匱乏

除了存錢進銀行裡吃利息之外,普通民眾能夠直接參與的投資領域,無外乎股市、債市和樓市。其中,房地產更是佔據了民間資產配置的半壁江山。

戰後四十年,日本製造業欣欣向榮,經濟迅速崛起,所有國民都享受著工業化帶來的紅利。許多公司斥巨資包下高檔酒店開年會,銀座因此常常需要提前半年排隊訂位。即使在最不景氣行業,員工也能收穫半年薪水作為獎金。

掙了這麼多錢,人們首先想到買房買地,讓勞動成果沉澱下來。確實如此,房地產是儲存資產的重要倉庫。因為新技術可以層出不窮,專利保質期有限,況且同一項技術能夠被全世界生產者所共用;相反,地球上的土地資源無以復加,一片地皮上卻只能蓋起一座工廠或一棟大樓,更符合「稀有」的經濟學概念。隨著社會生產率日漸攀升,房地產價格勢必水漲船高。因此,從大學教授到高級工程師,買地買樓者比比皆是。

廣場協議後,日元逐漸走強,日本人的實際購買力一下子增加了20%。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客,盯準了逐漸升溫的日元資產,湧入的資本一舉推高了房地產價格。首先漲起來的當然是大城市,那裡匯集著全日本最豐厚的金融、就業、教育和醫療等社會資源。況且大城市背靠巨額資本儲量,房價理應最堅挺。那時日本人的想法與當今國人不謀而合,要說大城市房價會暴跌,沒人會信。

泡沫破裂了,房價被腰斬了,現實很快給了日本人一記響亮的耳光。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的房價跌幅,甚至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這樣一來,徹底打破了所有人「大城市只漲不跌」的心理底線。不計其數的受害者在高位接了盤,結果一套牢就是半輩子。例如動畫片《蠟筆小新》中,小新的父親貸款三十年高價購入一套東京的別墅。誰承想,工資沒漲,房價反而先跌了。好就好在,小新的父親畢竟身為科長,穩定收入為償還債務保駕護航。不過,償債之路遙遙無期,以至於小新家裡日常消費也得精打細算,直接影響了一家人半輩子的生活品質。

對大部分家庭而言,自住房產是剛需,必須剛性支付房貸,這間接避免了銀行成批的爛帳。不過,投資客則是另一回事了,一旦樓價跌破止損點,他們不惜捨棄房產斷臂求生。這樣一來,市面上房產供應量暴增,加速了樓價下跌。

另一方面,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漲,日本商品失去了價格優勢,導致出口業績全面惡化。為了刺激工業生產,日本央行連續五次降低基準利率,削弱了借貸成本,也創造出了空前充足的市場流動性。結果,失去投資方向的資金,如潮水般湧入了股市。從1986年初到1987年底,股價整整上漲了一倍。東京證券市場交易額首次超越紐約,雄踞世界第一。

上市公司當然不能放過撈錢的機會,它們趁著利息便宜紛紛舉債擴張,並通過回購等金融手段二次拉高股價。那是一個日本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的時代,是一個日本人自詡為「世界之王」的時代,但那歸根結底也是一個短暫而又瘋狂的時代。

一陣狂歡過後,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央行決意推高利率來縮減日益膨脹的債務規模,避免因連鎖違約而起的系統性金融危機。誰承想,此一舉徹底引爆了日本繁榮外表下隱藏的地雷。利息越來越高,大家都忙著還債,再也沒有閒錢投入股市了。更有甚者,玩起了「拆東牆補西牆的把戲」,不顧股東利益,肆意拋售股票,加劇了市場動蕩。

從1990年1月起的兩年半裡,日經指數暴跌了63.2%;1992年8月到2003年4月,股市又經歷了三起三落,日經指數收於7600點,與最高點38900點相比,跌幅達到80%。股市整體收益率也下降到了駭人聽聞的「-4.5%」,基本到了「誰碰誰死」的地步。用周立波的話來形容就是:楊百萬進去,楊白勞出來。

90年代股樓雙殺、遍地是雷的大環境下,日本境內大部分資產失去了投資價值。雖然新世紀以來市場日趨穩定,但日本人仍心有餘悸,不敢貿然試水。

 遲遲不歸的在外資本

股市樓市沒得玩了,難道真的只能作困獸之鬥了嗎?其實,要想賺錢,辦法還是有的,只需要把錢挪到境外投資風口就行了。事實上,不少日本人正是這麼做的。

截止今年6月,日本外匯儲備觸及了1.26萬億美元的新高。請等一下,一萬多億算得了什麼?要知道,這裡所指的外匯儲備,均在日本官方名下。廣義上,外匯儲備是指一切以外幣定價結算的資產,包括外國國債、外幣現金、商業票據、有價證券和固定資產。日本政府不強制結匯,導致跨國企業收割的巨額海外利潤得以流入民間。早在2010年,日本民間外匯儲備就達到了5萬億美元,五倍於政府外匯儲備。

不強制結匯有諸多好處。首先,外幣不會沉澱為本國基礎貨幣,從而引起通貨膨脹。舉個例子,大陸境內企業賺取境外利潤後,政府統一收集外幣,隨後央行印刷等值人民幣供應企業使用(這一過程被稱為「外匯佔款」)。宏觀上來看,商品流出境外,本國貨幣卻多了,那麼需要更多貨幣才能購買到商品。所以根據郎鹹平估算,如果中國開放外匯市場,讓錢重新流出去,就有可能將通脹率常年控制在2%以下。

其次,外匯作為金融工具,具備「套利」和「分散風險」的職能。民間外匯自由度高,隨時可調動,易於流向收益率更佳的地方。作為海外流動性供應強國,日本人靠著民間外匯儲備掃平了全球的價值窪地。君不見,軟銀控股阿里巴巴;君不見,曼谷、峴港遍地日本開發商;除此之外,日本人也願意把錢存到海外帳戶中賺取高額利息,原先是中國大陸,如今又是越南。退一步講,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考慮到匯率浮動和資產價格漲跌,使用外匯配置多元化海外資產,更利於對衝金融風險。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兩面性,資本在外遲遲不願回歸,難免導致境內資產價格失去支撐。資本外流與日元資產走弱,兩者互為因果。

負利率和通脹

前面講到,放開匯市能有效抵制通脹。反過來講,通脹有通脹的好處,有時用通脹來對付疲軟的經濟,容易斬獲奇效。2008年之前,各國央行常用量化寬鬆(印鈔)的手段,來促進消費和生產需求。不過,金融危機之後,量化寬鬆作用式微,政府不得不另闢蹊徑。路走到這一步,負利率政策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負利率,指的既非存款利率,也非貸款利率,而是超額準備金利率為負。商業銀行需要在央行存入一定比例的「法定準備金」,剩餘資金可用來做業務,而銀行的主要業務便是發放貸款賺取利息。倘若社會沒有貸款需求,商業銀行只能存更多錢進央行,如此一來形成了「超額準備金」。按照慣例,央行同樣需要為超額準備金支付低額利息。既然經濟不景氣,那就必須鼓勵商業銀行加大放貸力度,持續增加市場流動性。為了進一步鼓動放貸,央行規定所有超額準備金不僅無法享受到央行利息,反而需要承擔負利息作為懲罰。這樣一來,商業銀行不得不把錢從央行裡提出來。

按照設想,負利率政策既供應了流動性,又使整個市場進入低利率狀態,削弱借貸成本,方便了企業資金周轉;同時大量本國貨幣湧入市場,打壓了匯率,有助於出口。2015年,歐洲央行率先推行了負利率政策。一個季度之後,歐元兌人民幣緩慢下降到了1:6.5,極大地刺激了出口,又緩慢拉動了內需,歐元區失業率持續走低,經濟增速重返2.8%的高位。

有了歐盟的成功案例,日本央行信心大增。根據測算,只要負利率達到1%,就能使日元明顯貶值,所有出口型企業的利潤會上升5%。然而日本剛推行負利率沒幾天,日本的金融市場就出現了劇烈動,股市、債市和匯市都亂作一團。日本大銀行利潤下降了8%,地方性銀行利潤下降了15%,日本股市在一天之內下跌了7%,負利率期間整體下挫超過20%。另外,詭異的是,日元並沒有出現預期中的貶值,反而升值了。

為什麼負利率在歐洲行得通,卻在日本本土化過程中遭遇了挫折?原來,最令日本銀行頭疼的事情,便是有錢貸不出去。為了增加業務量,日本銀行已經把貸款利率壓縮到全球最低水平。負利率政策一出,超額準備金失去了利息收入,商業銀行頓時陷入了兩難之境。要麼把錢從央行提出來,握在手裡;要麼進行高風險投資。

經歷了90年代的違約潮,銀行已經不敢貿然發放高風險貸款。所以錢確實從日本央行裡出來了,但卻仍然淤積在商業銀行系統中,根本未曾流入市場。既沒有引發通脹,也未能刺激實體經濟。負利率引發的金融動蕩,也間接加速了資本外逃。除了海外置業之外,或許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錢放在手裡。

「安倍經濟學」的局限性

安倍認為:如果多數日本人預期通脹的發生,物價和工資應聲而漲,他們會趕忙進行消費或投資。因為通脹將會抬高物價和資產價格,當下不買,更待何時?有了消費和投資需求,社會生產定將大步向前,經濟復甦指日可待。

安倍的這套理論,被業界戲稱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安倍打算讓央行大規模購入民間持有的國債,隨後釋放出70萬億日元流動性。政府放鬆管制,引導外資流入日本農業、醫療和能源等領域。日元貶值後,大大刺激製造業出口。最後,為實體企業解除綁定,大幅砍企業稅。

當初,日本人正是因為看好國內經濟、期盼著收入增加,才鼓起信心舉債購買房產股票。如今,安倍要讓日本國民走回老路上,豈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通縮,日本人心態逐漸保守了起來。安倍經濟政策上路一年後,77%的居民表示對收入增加這件事不抱希望。

2000年以後,日本家庭年均收入一直在下降。幸運的是,物價基本沒變,部分領域甚至不漲反跌。薪資縮水後,國家徵收的所得稅不如以前了,其主體地位被消費稅所取代。消費稅從全體社會成員中徵收,嚴重依賴於國內消費的狀態。日元貶值確實有利於出口,但進口商品和原材料會變得越來越昂貴,這些成本最終都將下降到了普通民眾頭上。萬一工資還沒漲,物價倒是先漲了起來,不僅影響國民生活品質,更容易導致財政收入大縮水,從而引發嚴重的財政赤字。

日本人的通縮思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正是人們長期以來對物價的感知,塑造了他們對通脹的負面預期,也影響了他們的配置資產。由此可見,安倍經濟學之路任重道遠。

錢不會憑空生出錢來的。金錢的時間價值定律,核心理念在於:金融市場將借方和貸方聯繫在一起。貸方獲得資金後,通過生產和交易獲得收入,隨後與借方分享利潤,構成資本收益。

日元失去時間價值,乃至日本資產失去增值空間,最終歸咎於90年代之後日本社會生產增長過慢。

即便如此,日本失業率低至2%,民生依舊維持在很高的水準。至少從這一點上來看,日本仍有許多歐美國家需要學習的可取之處。畢竟,有些時候,失業比低增長更難以對付。

參考資料:

《日本的垃圾桶內,為何總能撿到成捆現金?》,潼簡單;

《Foundations of Finance》,Anna Von Reibnitz;

《Japan aims to jump-start economy with $1.4tn of quantitative easing》,The Guardian;

《20世紀90年代泡沫破滅後的日本股市》,李曉明、王雨

相關焦點

  • 日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來源:經濟觀察報近年來,日元表現得十分反常。一切還要從垃圾桶裡的日元鈔票說起。2016年,日本民眾曾在垃圾桶中翻出了177億日元現金,這尚不包括被當成垃圾處理掉的部分。實際上,自新世紀以來,日本人就經常能從垃圾筒裡撿到成捆大鈔。
  • 2000日元紙幣介紹
    2000日元新鈔票於2000年7月19日終於開始使用。印製發行2000元新鈔原是小淵在世時提議的,理由是時值千禧之年,日本經濟也由10年的沉淪走向復甦,發行新鈔會刺激消費增加。1984年的鈔票改制曾帶來了自動售貨機和金融機器百分之十幾的增長。值得期待的是它的發行對經濟的波及效果,或乘數效果。
  • 最新日元鈔票還沒印出來,島國人就用手裡的「1萬日元」撈了一筆
    1000日元由北裡柴三郎取代野口英世,紙幣的背面是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的《神奈川沖浪裏》。 能被印在1萬日元鈔票上的人物都不簡單,他是日本明智和大證時期的大實業家,被稱之為「日本近代資本主義之父」。
  • 2000日元紙幣介紹
    2000日元新鈔票於2000年7月19日終於開始使用。印製發行2000元新鈔原是小淵在世時提議的,理由是時值千禧之年,日本經濟也由10年的沉淪走向復甦,發行新鈔會刺激消費增加。1984年的鈔票改制曾帶來了自動售貨機和金融機器百分之十幾的增長。值得期待的是它的發行對經濟的波及效果,或乘數效果。
  • 10000日元面值圖片
    10000日元面值圖片介紹10000日元紙幣是現時流通的日本紙幣之一,面額為10000日元,現時是日本貨幣裡最大面值額的紙幣。廣泛的防偽措施是存在於鈔票。它們包括凹版印刷、全息圖、縮印、螢光油墨、潛圖像、水印和角度靈敏的油墨。
  • 日元兌港幣匯率分析
    打開APP,查看更多高清行情》↑↑↑ 日元版面 日元是日本的官方貨幣,於1871年制定。其紙幣稱為日本銀行券,有1000、5000、10000円三種面額,鑄幣有1、5、10、50、100、500円等。日元也經常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被當作儲備貨幣。
  • 日元:末路狂奔(上)
    中國方面能夠如此平和、理性,有理有利有節地處理日元貶值,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成熟。國際貨幣組織在2001年12月18日發表的修改後的《WorldEconomyOutlook》中談到日元匯率問題時,表示容忍日元在日本經濟緊縮形勢下的貶值。
  • 100億日元假鈔,就能搞垮日本經濟嗎?
    黑木明紗100億日元假鈔的量能否拖累日本經濟?       《惡貨》中及川光博飾演的操控巨額資金的投資家野野宮冬彥,一再強調要印出100億日元假鈔,並讓它們流通到日本國內,原話是「錢成為電子數據,再從別的地方取出來,就是真錢了」。
  • 為什麼日本沒假幣 探究日元印刷技術
    首先日元紙幣因在紙張、印刷、水印方面製作精良,被公認為最難偽造的貨幣之一。   另外,2004年11月,日本銀行發行的1000日元、5000日元和1萬日元新系列鈔票,與2000年版2000日元鈔票相比又增加了條碼水印
  • 日元還是國際三大避險貨幣之一?
    日本是唯一一個不需要驗鈔機的國家,因為日元很難偽造。日元鈔票是目前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發現過像樣的偽造品。據日本的警視廳統計,日元的假幣每年只發現幾千張。這個數字有多低呢?假幣佔紙幣流通量的比例,歐元是日元的200倍,美元是日元的600倍,英鎊是日元的1600倍。
  • 日元是如何變「賤」的?曾達到過「1日元=1美元」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日元的匯率如此之低呢?(1日元=0.0753RMB) 以當時美元的購買力來看,當時的日元真是相當值錢了(此處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購物機)! 但是事情在二戰結束以後發生了突變。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政府是在盟軍最高司令部的領導下工作,為了減少失業,盟軍司令部決定啟動印鈔機,開始大印鈔票。到1948年,日本流通的貨幣達到3553億日元,是1944年177億日元流通量的20倍。
  • 詭異的日元!預示著什麼?
    什麼現象呢?日元升值。唯獨日元,仍然在高歌猛進。美元兌日元指數日元展開獨立行情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說就像條件反射實驗裡面的很多例證,長期的心裡積累造成大家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自覺地利用日元避險。即使日元強勢的底層邏輯很難服眾。不過也不要緊,既然知道大家對日元有這種避險的心態,那麼從日元的走勢上,其實可以從某種程度上逆推出全球市場的一種情緒或者投資的偏好。
  • 廢除萬元面額日元? 那怎麼行!
    而只能藏在家裡。截至2017年9月底,日本銀行發行的萬元面額紙幣總額已高達逾93萬億日元,半年內又增加了1%。與此同時,5000日元和1000日元紙幣發行量卻趨於減少。這表明日本消費者更青睞萬元鈔票,凸顯日本社會「現金為王」的特徵。  這與日本2016年開始實施的財產債務申報制度有關。根據這項制度,凡年收入在2000萬日元以上或擁有3億以上日元財產的富裕階層成員,都有義務申報財產構成。
  • 日元紙幣介紹
    日本自1871年日元誕生後至1984年新日幣發行前,紙幣上也都是印製著當政者的肖像,諸如1881年開始發行的紙幣上曾印著神功皇后的肖像,後來的一萬元和五千日元紙幣上是聖德太子像,千元紙幣上是伊藤博文像。然而,自1984年以後流通的紙幣上,日本政府一改以前的做法。
  • 紙幣欣賞|日元2004版10000面值靚號流通鈔
    這張10000面值日元紙鈔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冠字號碼為:NQ020202D。鈔票背面左側圖案為位於此鈔的PMG得分為66分,這在日元鈔票的評級品相中只能算中等水平,說明票面尚存在一些細微的觸摸痕跡。從得分上來看,顯然下面這張獲得PMG68分的萬元券品相更佳。
  • 日元標誌
    專題摘要 金投外匯網,中國外匯投資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門戶,為炒外匯投資者提供日元標誌、日元符號等最新資訊和介紹,及日圓標誌與日元標誌符號相關介紹。
  • 拿100億日元做返利,PayPay到底是什麼來頭?
    拿100億日元做返利,PayPay到底是什麼來頭?12月4日是日本軟銀與Yahoo共同出資打造的二維碼支付軟體PayPay,舉行100億日元大回饋活動的第一天。對於重複支付的問題,官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要求用戶打電話或發郵件主動聯繫PayPay,PayPay會和加盟店溝通解決重複付款的問題。
  • 日元介紹
    日元是什麼日元(日語:円,日語羅馬音:en,英文:Yen),其紙幣稱為日本銀行券,是日本的法定貨幣,日元也經常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被當作儲備貨幣。日元是日本的貨幣單位名稱,創設於1871年5月1日。
  • 日元鈔票上的人物【老狼主專欄】
    5000日元紙幣上是女性小說家樋口一葉(1872—1896)。她是明治新時代婦女社會角色變化的先驅者。在短短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寫出了小說《青梅竹馬》和《濁流》等名作,這些作品後來成為其代表作。在日本女性中,1881年神功皇后曾被印到紙幣上,但自那以後,女性從未被印到紙幣上,因此樋口一葉是被印到紙幣上的第二個女性。
  • 日元符號是什麼?
    日圓(円),又稱作日元,其紙幣稱為日本銀行券,是日本的官方貨幣,於1871年制定。日圓也經常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被當作儲備貨幣。貨幣符號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4217訂定其標準代號為JPY。日語羅馬字寫作Yen。日文「円」字即為「圓」之略字(簡體字),讀為「えん」(en),並制訂1円=100錢=1000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