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翰骨——葉尚青憶潘天壽先生

2020-12-25 藝搜

審視大自然 默記於心胸

文/葉尚青

中國畫寫生、默寫、默記,是畫家們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的一種手段,也是中國畫教學的三個步驟(臨摹、寫生、創作)中的重要步驟之一。潘天壽先生在教學中對深入生活這一環節,也十分重視和認真的對待,他的寫生要求和方法以默記、默寫為主,同時也進行實地寫生,記錄大自然中的典型環境和具體形象。我曾陪侍潘先生到雁蕩和泰山、勞山等地觀察生活,他當時一面仔細觀察對象,認真又深入;一面用鉛筆寫生,十分認真地記錄對象的特徵和動態,有時也用文字註明一下。在雁蕩山記遊時,他對赬桐、箬竹、車前草、蕨菜(蕨類植物)、野薔薇、野菊花、牛膝花等山花野卉觀察得很仔細,回來後就默寫出來,這些畫材都是前無古人的。其實,這些山花野卉,他童年在家鄉放牧時就有深刻的印象了。故對浙江山間和田野的花草情有獨鍾。後來創作了《靈巖澗一角》、《小龍湫下一角》、《小龍湫一截》、《雁蕩山花》等精品力作,這都是從雁蕩山或寧海山鄉的大自然中得來的生活寫照,使人感到真實生動、回味無窮。雁蕩山的箬竹碩大粗壯,繁盛茂密,在潘老的筆下卻是傲岸勁挺,參差有姿,同時又高度地概括、提煉、創造出鮮活的形象。這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加工的結果,是獨樹一幟的創舉。

潘天壽 《靈巖澗一角》
葉尚青記錄整理

記得1963年的暑期,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和省委宣傳部,以及山東美術家協會邀請潘天壽、吳茀之先生赴山東濟南等地講學、寫生、作畫、紀遊並舉行畫展。美院領導決定由我陪侍二位老先生出行,歷時一個月左右。我們一行三人到達青島後,由山東省美協於希寧等領導人專程陪同,為老先生安排活動。當時我陪侍二位老先生到嶗山(古稱勞山),那裡景色雄奇靈秀,氣候宜人,山上建有宏大的道觀,歷史悠久,逐為道教名山,此情此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更使潘老興致勃勃的覽勝觀察,審視自然,他曾用原子筆在小本上記寫勞山的環境和道觀,也簡單的勾劃山色,仔細的審察海景,當他默記了如此美景後,回杭州就創作了一幀《勞山圖》,畫中以焦墨線條描繪,用線疏密有致,有節奏,富有生活趣味。後來,我們到泰安、泰山,那時還沒有索道,大家都是徒步上山,為了照顧老先生的體力我們走了兩天,在南天門下住一夜,然後再到泰山岱頂住下看日出。潘老每到一個地方,都仔細觀察,我看著他有時在一旁發呆,那就是他沉浸在對自然的觀察之中。泰山南天門下的松樹很有特點,長在巖皮上,因缺少泥沙和水份,長得不高,但樹冠較大,松針堅硬,蒼勁有力,風撼松林可聽松濤,與其他名山的松樹不一樣。潘先生在1964年創作的《巋然圖》(指墨)一畫中所表現的就是泰山巖松的特點,十分真實,這都是從生活中而來,體現了他默記的能力。我們不難理解,這幅《巋然》一畫中近景和遠景的布置,是潘先生用心策劃、精益求精的結果。一方面,近景的巨松與遠景的巖松拉開了距離,近景的巨松高大厚實,大氣磅礴,其形象也顯得具體,有力度,有氣勢;遠景的巖松雖然畫得稀疏、細小,但也顯得堅硬蒼勁,其外形畫得簡略,卻有巖松的特質。於是,兩者的不同造型和遠近距離,自然而然地拉開了。另一方面,也是潘先生創造了山水和花鳥兩者表現形式的巧妙結合,在潘老的晚期作品中,他運用了山水和花鳥的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而且結合得很自然又巧妙,使人感覺耳目一新,這幅《巋然圖》就是山水和花鳥結合的代表作,也是他深入觀察大自然,默記、默寫生活的又新又美的代表作。從創新角度說,潘老的《雁蕩山花圖》在當時已經很新了,《泰山圖》很新,《勞山圖》又新又美。在《潘天壽論畫筆錄》中的《國畫創新》一文,就是1963年去山東講學時由我記錄整理的。其中提到泰山巖松特點,和生長環境,有其地域性和氣候等條件而形成的。他認為藝術家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吸收養料,從生活中來,又高於生活,不僅寫生,默記,還要用文字記錄一點地理、歷史資料。所以,藝術家只有不斷深入生活,深入觀察,從生活中獲取更多的素材,才能進行創作、創新。

潘天壽 勞山圖
潘天壽 巋然 (泰山圖) 指墨

宋代趙昌每天朝露未乾之時,繞著欄杆觀察花卉,手中便調色彩繪,可以說是直接拿毛筆寫生。這個傳統的寫生方法從唐代就有了。但潘老的寫生主要靠默記,有時用鉛筆寫生,雖然他留下的鉛筆寫生稿不多,但就是這些寫生稿所表現的藝術功力和涵養,我們不難看出,是多麼的深厚、穩重、自如輕鬆,大氣磅礴,筆力扛鼎,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是我們後輩永遠學習的楷模。潘老第一次去雁蕩時,同行的有朱金樓、潘韻等先生。朱金樓先生基本上採用西畫方法,他的寫生很真實,把山的外形結構樹木畫得比較具體,有明暗、有立體感;潘韻先生用傳統的技法來表現山崖樹石,用線條畫外形結構,並運用了各種皴法表現對象;潘老則是仔細觀察默記、默寫,偶時也用鉛筆線條勾一勾,概括地記錄生活素材。默記也是中國畫寫生的重要傳統方法,也是中國畫家必備的造型能力。寫生本身就是為了練筆頭,訓練形象的記憶力。而現在的很多畫家用照相機收集素材,對當場寫生或記錄素材的機會少了,這樣就不利於培養觀察形象的記憶能力。也削弱了審察能力。

潘天壽 小龍湫一截

當今的花鳥畫教學,往往注重對景寫生,而忽視默寫默記,我希望今後多多學習潘先生的寫生方法。加強默記、默寫能力。同時也要用毛筆、鉛筆對景寫生。潘老曾主張多畫速寫和畫多線條的結構素描是有必要的,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堅持中國民族繪畫用筆用墨的藝術特點和風格。

潘天壽 小龍湫下一角
潘天壽 雁蕩山花
潘天壽 指墨 暮色勁松
潘天壽 指墨 雄視

相關焦點

  • 民族翰骨——「潘天壽學派」的探討
    編者按:近年來對潘天壽先生的研究一直很多,特別是去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5月,史上規模最大的潘天壽紀念展「民族翰骨」首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12月移師浙江美術館。這樣一個業已存在,並將在「民族自信」「民族復興」的當下繼續發展的龐大群體,可以稱之為潘天壽學派,對其進行研究,理清思路,我認為很有必要。
  • 彩墨融毫端 求索溢真情,特別介紹當代藝術名家葉尚青先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潘天壽入室弟子、研究生兼秘書。深得潘先生親炙,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畫風氣勢開博,清新雋永,筆簡意賅,詩意盎然。後從事花鳥畫教學和藝術實踐,對詩、書、畫、印均研究有素,並不斷出版著述和發表作品。有"畫印詩書融一爐,寓興哲理美且都。"之說。
  • 筆墨丹青·2020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推薦丨葉尚青
    【本期推薦】當代著名書畫家:葉尚青葉尚青,中國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詩人。1930年出生於浙江玉環。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列中國畫大師潘天壽門牆,深得潘先生親炙。後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畫風氣勢開博,清新雋永,筆簡意賅,詩意盎然。代表作有:《方志敏烈士像》(中國美術學院藏)、《燒地契》(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藏)、《龍神圖》、《戰地黃花分外香》、《碧蓮淨植》、《鵰悍展雄風》等。
  • 潘天壽:高風長存 霸悍凜然 大師從未遠去
    潘天壽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畫學家。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寧海、北京等地連臺上演。所展出的潘天壽作品約120件,將大師的生平事跡、藝術發展、藝術特點、教育貢獻等多個方面呈現在觀眾面前。 本次大展中,最能代表潘天壽藝術水平的是「一味霸悍」和「雁蕩山花」兩個板塊。「一味霸悍」的展廳意象是「碑林」,一幅幅高軸大卷如豐碑一般林立在展廳中,給人以仰之彌高之感。「一味霸悍」是潘天壽所堅持的藝術準則,本版塊重點展現潘天壽作品的筆墨成就。
  • 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亮相潘天壽紀念館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 潘天壽先生:一味霸悍與強其骨
    潘先生作此畫時已是「文革」前夜,他似乎感受到了什麼。畫中充滿了象徵意味。在這幅幾乎正方形的畫面上,一株粗大老梅樹的虯枝鐵幹成S 形橫過畫面,成為畫的主體。潘天壽用了很多筆墨著意塑造了樹幹的蒼老剛勁,而只在樹梢上畫了幾朵小小的淡紅色的梅花,很不引人注意。在花的後面,卻畫了靜夜的圓月和淡墨畫成的夜空。環境是那樣冷峻,然而又有一些溫暖,微微淡黃的月色,和稀少而嬌豔的幾朵梅花。
  • 如何記得先生?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2020年12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這裡的「先生」是有特指的,指的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潘天壽先生為首的這一批中國畫家,到今天正好一個甲子,如果把這一個甲子作為中國畫傳承的脈絡,對整個中國幾千年來筆墨傳承的大波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樣板。從這個時間單元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畫的傳承關係。「師心」有二層意思,既是指此中凝結著先生的心思和藝術,也包括師從的心理。
  • 潘天壽作品《鷹石圖》賞析
    潘天壽作品《鷹石圖》   雲南 魏 華  作為一位現代山水花鳥畫大師和傑出的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對自然之美尤為崇拜。  潘天壽先生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布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聚含著天地人文之大道,這是他作品含金量的所在。  潘天壽先生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苟。
  • 潘天壽題畫詩100首
    潘天壽《荷花》潘天壽題《荷花》:日色花光一片,浩蕩煙波堪羨。如此空山如此夜,孤燈無奈憶奇書。倦眼分明古睡開,琉璃燈影佛光回。悟知狗肉遊方者,闖入阿羅漢窟來。名山峰壑自相殊,意趣高華氣象粗。昨夜夢中頹甚矣,大風扶我上天都。
  • 【精品欣賞】潘天壽書法欣賞
    潘天壽回憶過乃師吳昌碩曾 教誨他「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於是竭力克服吳書聳肩體勢,自成一家面貌。而我認為,潘天壽的藝術風格更多是他個 人性格體現的原因。他在青年時代接受教育中,就受到浙江第一師範校長經亨頤強調「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的影響,他一生 從學從藝辦學皆一以貫之。他的《聽天閣畫談隨筆》中的「品格不高,落墨無法」和「做一藝術家,須先做一堂堂之人」名言,被廣 為傳頌。
  • 【雅昌專稿】警惕「潘天壽」變網紅
    真心希望,「潘天壽」莫變成曇花式網紅,對於這位大師,仍有太多空間值得深入。 身處歷史上下文中的潘先生 潘天壽是位活生生的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被樹立的典型。從其一生諸多片段中,可真切感受他的溫度。 鈐印:潘天壽(白)止止室(朱) 籤條:潘天壽先生美人蕉圖。任藏。 說明:由潘天壽家屬友情提供。 中國美術學院老教授童中燾曾指出,潘先生的繪畫與書法有緊密關聯。
  • 盧輔聖:文化史中的潘天壽丨私享
    這所學校集中了經亨頤、劉大白、夏尊、陳望道、李叔同等名師,通過留日學者帶來的西方現代科學知識和啟蒙思想,與中國傳統人格教育的流風餘澤相結合,對潘天壽世界觀的確立和後來藝術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五四時期」波及全國的學生救亡運動和文化啟蒙,也裹挾了潘天壽上街遊行。時代趨勢、國家命運、民族前途這些超我意識,像許許多多熱血青年一樣,成為他心靈中既揮之不去又茫然無措的精神擔待。
  • 香港藝術館展出國畫大師潘天壽代表作
    新華網香港11月24日電(記者 張雅詩)「墨韻國風——潘天壽藝術回顧展」24日在港開幕,一共30多幅潘天壽不同時期的書畫代表作及相關展品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據介紹,展覽的展品精選自杭州潘天壽紀念館藏品,當中包括潘天壽早年受吳昌碩影響的寫意花卉,以及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在上海及杭州任教時所繪的山水畫,也有他享負盛名的指墨禿鷹和荷花,以及經典巨幅如《鐵石帆運圖軸》《夏塘水牛圖卷》及《雄視圖軸》等。
  • 潘天壽花鳥真跡欣賞,大師就是不一樣!
    ▲潘天壽 玉蘭花▲潘天壽 一聲四喜▲潘天壽 潑墨紅荷▲潘天壽 訪荷浪踏翻▲潘天壽 露氣1958年作130×154cm紙本水墨設色▲潘天壽 蘭竹圖潘天壽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
  • 潘天壽等「傳統派」藝術大家證明了中國畫是進步的
    包括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學術展覽、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座談會等一系列紀念活動陸續在北京、杭州、寧海等地展開,回顧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在專家學者看來,以如此高規格的紀念活動來回望和紀念潘天壽這位「傳統派」藝術大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派」曾經一度被視為保守甚至落後的代名詞。事實上,傳統並不意味著保守。
  • 中國巨匠潘天壽,用中國畫驚豔世人:鐵畫銀鉤、揮斥方遒!
    潘天壽,我國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備受矚目的一代繪畫巨匠。而這位中國畫巨匠,作品卻極具西方現代藝術之特性。吳冠中先生評價說:分析潘天壽的作品,他突破傳統最明顯的貢獻是經營畫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積而強化了視覺衝擊,出身文人家園的中國畫闖入了造型領域。
  • 潘天壽的作品從不入流到萬人追捧,都是「一味霸悍」惹的「禍」!
    潘先生在藝術史上的成就,正是由於他在藝術上的「霸悍」追求,這「霸悍」指的是他不顧眼光,對舊有創作方法和審美習慣的違背和拋棄,劍出偏鋒,另闢蹊徑;是他筆下氣勢如虹的一幅幅山水、花鳥;也寓意著先生過人的見識與膽略。
  • 翰骨丹心——李劍齋陳玉婷藝術南京展在清涼山公園開幕
    9月12日下午,《翰骨丹心———李劍齋陳玉婷藝術南京展》如期在南京清涼山公園李劍晨藝術館開幕。這是繼去年李劍齋陳玉婷藝術全國巡展合肥、上海舉辦後的第三站。此次藝術展開幕式將一切從簡,把藝術展辦成沙龍式藝友良朋的隨緣聚會。
  • 潘天壽天選CP居然是他
    吳山明為吳茀之先生所繪遺像(諸樂三先生題款) 1977年 作(圖源自吳山明藝術中心官微)實際上,吳茀之大部分的人生篇章都與教學有關:蘇州省立第一師範、江蘇淮安中學、上海美專、國立藝專、福建師專、浙江美術學院(現在中國美術學院)等院校都留下了他的任教痕跡。
  • 李廷華:筆、墨,筆墨精神——吳冠中、潘天壽、黃賓虹
    筆、墨,筆墨精神——吳冠中、潘天壽、黃賓虹李廷華丁亥之秋,在中國美院展覽館看吳冠中先生展覽。吳先生在當代中國畫壇的名聲毋庸多言。先生近年來的一些議論也傳揚頗廣,比如「筆墨等於零」之說,引起美術界爭議紛紜,但因為我至今沒有遍讀爭論各方的具體文章,也不想加入其中。倒是先生關於藝術體制的一些議論,我感覺是出於一個老藝術家的真誠,絕非在體制交椅裡尸位素餐之輩所能為,也非純粹出於一己際遇之不平者所能為,因此對先生在心裡是懷了一層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