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大自然 默記於心胸
文/葉尚青
中國畫寫生、默寫、默記,是畫家們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的一種手段,也是中國畫教學的三個步驟(臨摹、寫生、創作)中的重要步驟之一。潘天壽先生在教學中對深入生活這一環節,也十分重視和認真的對待,他的寫生要求和方法以默記、默寫為主,同時也進行實地寫生,記錄大自然中的典型環境和具體形象。我曾陪侍潘先生到雁蕩和泰山、勞山等地觀察生活,他當時一面仔細觀察對象,認真又深入;一面用鉛筆寫生,十分認真地記錄對象的特徵和動態,有時也用文字註明一下。在雁蕩山記遊時,他對赬桐、箬竹、車前草、蕨菜(蕨類植物)、野薔薇、野菊花、牛膝花等山花野卉觀察得很仔細,回來後就默寫出來,這些畫材都是前無古人的。其實,這些山花野卉,他童年在家鄉放牧時就有深刻的印象了。故對浙江山間和田野的花草情有獨鍾。後來創作了《靈巖澗一角》、《小龍湫下一角》、《小龍湫一截》、《雁蕩山花》等精品力作,這都是從雁蕩山或寧海山鄉的大自然中得來的生活寫照,使人感到真實生動、回味無窮。雁蕩山的箬竹碩大粗壯,繁盛茂密,在潘老的筆下卻是傲岸勁挺,參差有姿,同時又高度地概括、提煉、創造出鮮活的形象。這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加工的結果,是獨樹一幟的創舉。
記得1963年的暑期,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和省委宣傳部,以及山東美術家協會邀請潘天壽、吳茀之先生赴山東濟南等地講學、寫生、作畫、紀遊並舉行畫展。美院領導決定由我陪侍二位老先生出行,歷時一個月左右。我們一行三人到達青島後,由山東省美協於希寧等領導人專程陪同,為老先生安排活動。當時我陪侍二位老先生到嶗山(古稱勞山),那裡景色雄奇靈秀,氣候宜人,山上建有宏大的道觀,歷史悠久,逐為道教名山,此情此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更使潘老興致勃勃的覽勝觀察,審視自然,他曾用原子筆在小本上記寫勞山的環境和道觀,也簡單的勾劃山色,仔細的審察海景,當他默記了如此美景後,回杭州就創作了一幀《勞山圖》,畫中以焦墨線條描繪,用線疏密有致,有節奏,富有生活趣味。後來,我們到泰安、泰山,那時還沒有索道,大家都是徒步上山,為了照顧老先生的體力我們走了兩天,在南天門下住一夜,然後再到泰山岱頂住下看日出。潘老每到一個地方,都仔細觀察,我看著他有時在一旁發呆,那就是他沉浸在對自然的觀察之中。泰山南天門下的松樹很有特點,長在巖皮上,因缺少泥沙和水份,長得不高,但樹冠較大,松針堅硬,蒼勁有力,風撼松林可聽松濤,與其他名山的松樹不一樣。潘先生在1964年創作的《巋然圖》(指墨)一畫中所表現的就是泰山巖松的特點,十分真實,這都是從生活中而來,體現了他默記的能力。我們不難理解,這幅《巋然》一畫中近景和遠景的布置,是潘先生用心策劃、精益求精的結果。一方面,近景的巨松與遠景的巖松拉開了距離,近景的巨松高大厚實,大氣磅礴,其形象也顯得具體,有力度,有氣勢;遠景的巖松雖然畫得稀疏、細小,但也顯得堅硬蒼勁,其外形畫得簡略,卻有巖松的特質。於是,兩者的不同造型和遠近距離,自然而然地拉開了。另一方面,也是潘先生創造了山水和花鳥兩者表現形式的巧妙結合,在潘老的晚期作品中,他運用了山水和花鳥的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而且結合得很自然又巧妙,使人感覺耳目一新,這幅《巋然圖》就是山水和花鳥結合的代表作,也是他深入觀察大自然,默記、默寫生活的又新又美的代表作。從創新角度說,潘老的《雁蕩山花圖》在當時已經很新了,《泰山圖》很新,《勞山圖》又新又美。在《潘天壽論畫筆錄》中的《國畫創新》一文,就是1963年去山東講學時由我記錄整理的。其中提到泰山巖松特點,和生長環境,有其地域性和氣候等條件而形成的。他認為藝術家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吸收養料,從生活中來,又高於生活,不僅寫生,默記,還要用文字記錄一點地理、歷史資料。所以,藝術家只有不斷深入生活,深入觀察,從生活中獲取更多的素材,才能進行創作、創新。
宋代趙昌每天朝露未乾之時,繞著欄杆觀察花卉,手中便調色彩繪,可以說是直接拿毛筆寫生。這個傳統的寫生方法從唐代就有了。但潘老的寫生主要靠默記,有時用鉛筆寫生,雖然他留下的鉛筆寫生稿不多,但就是這些寫生稿所表現的藝術功力和涵養,我們不難看出,是多麼的深厚、穩重、自如輕鬆,大氣磅礴,筆力扛鼎,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是我們後輩永遠學習的楷模。潘老第一次去雁蕩時,同行的有朱金樓、潘韻等先生。朱金樓先生基本上採用西畫方法,他的寫生很真實,把山的外形結構樹木畫得比較具體,有明暗、有立體感;潘韻先生用傳統的技法來表現山崖樹石,用線條畫外形結構,並運用了各種皴法表現對象;潘老則是仔細觀察默記、默寫,偶時也用鉛筆線條勾一勾,概括地記錄生活素材。默記也是中國畫寫生的重要傳統方法,也是中國畫家必備的造型能力。寫生本身就是為了練筆頭,訓練形象的記憶力。而現在的很多畫家用照相機收集素材,對當場寫生或記錄素材的機會少了,這樣就不利於培養觀察形象的記憶能力。也削弱了審察能力。
當今的花鳥畫教學,往往注重對景寫生,而忽視默寫默記,我希望今後多多學習潘先生的寫生方法。加強默記、默寫能力。同時也要用毛筆、鉛筆對景寫生。潘老曾主張多畫速寫和畫多線條的結構素描是有必要的,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堅持中國民族繪畫用筆用墨的藝術特點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