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過去是把各種生活垃圾混裝,扔在樓門口的垃圾箱裡,夏天高溫有異味,冬天低溫髒水結冰,非常不衛生。」拎著事先分好類的生活垃圾,河西區友誼路街誼景村社區居民張阿姨,來到垃圾分類箱房門口,踩下踏板,箱門自動彈開,她把事先分好類別的垃圾投入對應的箱桶,感慨地說,「如今,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成為街坊鄰居的新習慣,不僅改善了周圍環境,還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
河西區友誼路街誼景村社區,是本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打造的「精品示範社區」,這裡「撤桶並點建箱房,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式,已經試點形成成熟經驗,正在向全市推廣。
「社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暢園裡、爽園裡、麗園裡、荷園裡四個自然樓區組成,包含83個樓門、1503戶居民、2450餘人。社區老、配套設施陳舊,剛剛開展試點的時候,確實面臨著困難。」誼景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洋說,「但老社區也有老社區的好處,老鄰居人心齊、點子多,講清楚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所在,大家都能理解,配合度非常高。」
在專業機構的指導下,誼景村社區學習借鑑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經驗做法,結合小區實際,撤除了原有的百餘個混裝垃圾桶,建設起5座垃圾分類箱房,配置2套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和可回收物智能分類投放設備,從源頭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從社區基層黨組織做起,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入戶為居民家中配備小型垃圾分類箱桶,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另一方面,營造宣傳氛圍,綜合利用宣傳欄等傳統媒介和微信公號等網絡平臺,提高居民知曉率。在此基礎上,加強活動策劃,以體驗式的活動,強化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式的認知,並配置專職輔導員,在投放點指導居民分類、精準投放。此外,還依託投放設備,建立了一套積分獎勵制度,累計積分可兌換相應生活用品,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王洋說,這五大招法,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她說,「如今,大家已養成分類習慣,社區生活垃圾減量達到60%以上。」
「我們社區緊鄰天津文化中心,位於天津的窗口地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推廣現代生活方式,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張阿姨說,「如今,外地遊客到文化中心遊覽,不僅能看到天津城市的發展,更能感受到天津老百姓的覺悟和精氣神。」(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