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小編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名校辦分校?概括地說,這是一項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好上學、上好學」的政策機制。泉州德化縣在時隔八年之後,名校辦分校也再次回到公眾視野。
「德化一中上次辦分校,是在五十二年前」
從1952年德化一中更為現名並增設高中部算起,至2001年實施初、高中分離辦學,在迄今97年的辦學史中,德化一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作為完全中學而存在的。正是以初級中學「起家」,德化一中實際上對初中辦學並不陌生。
而德化一中上一次辦分校的歷史,則要回溯至五十二年前的1968年。當年的8月,三班中學的前身「農業中學」更名為「德化一中三班分校」。不過「一中分校」的校名僅維持半年後,便被「五七中學」取代。
其實早在數年前,便有德化一中在位於城南的霞田文體園片區復辦初中部的相關規劃。不久前,縣教育局官宣德化七中更名,靴子落地。霞田文體園中小學規劃是否出現變數,尚不得而知。和德化一中一道處在聚光燈下的德化第二實驗小學,也有分校回歸。
2011年,德化縣實施學校片區管理,德化世科小學更名為「德化第二實驗小學分校」,隸屬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一道更名的丁墘小學,則成了德化實驗小學的分校。
2018年12月,這兩所「實驗小學的分校」在新建校舍、擴大辦學規模後去除了校名末尾的「分校」二字,分別更名為「德化第五實驗小學」和「德化第六實驗小學」。它們就是彼時城區更名的三所學校裡,除鵬祥中學以外的其餘兩所。
這時期德化城區的「分校」數量也達到了峰值的五所,另外的三所為:德化三中霞溪分校、德化潯中中心小學潯北分校和德化龍潯中心小學寶美分校。其中,前兩者目前已退出歷史舞臺。
起點高,見效又快
在「東進南拓」的新時期「大城關」戰略背景下,城東新區的開發建設一路高歌猛進,一向默默無聞的德化城西片區顯得愈發低調。變化發生在近幾年。隨著環城路閉合成環、廈沙高速開通以及興泉鐵路德化段的建設,萬達廣場奠基儀式均在城西片區的核心丁乾舉行。
其中,項目以「做大做強世界瓷都的『一號工程』」的定位,不難看出國際陶瓷藝術城的在全縣陶瓷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性。
德化萬達廣場計劃於2021年10月1日前開業。三所名校辦的分校,都在瓷藝城的項目範圍內。
放眼整個城西片區,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優質教育資源更是較為匱乏。義務階段教育僅有鵬祥小學、蒲坂小學、德化三中初中部和德化七中四所學校,高中階段教育唯有德化三中高中部一所。作為各自不同學段的「名校」,把德化一中、第二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搬」到家門口,提高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廣大學生和家長都皆大歡喜。
三所名校辦分校,是德化教育布局繼城東新區成功創辦城東實驗小學、第三實驗幼兒園的又一次嘗試。在國際陶藝城實施名校辦分校戰略,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可上』,不斷滿足瓷都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殷切期盼。」
任重道遠,滿懷期待
名校辦分校的本質,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伴隨著實踐的深入,在火熱的名校辦分校面前,我們不能缺乏「冷思考」。
一方面,名校辦分校有「集團校」「共同體辦學」「託管辦學」等模式,無論採用哪種模式,學校整體規模的急劇擴大在所難免,也會對學校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名師是名校的靈魂,且是稀缺資源。名師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無法做到批量製造,新教師的成長同樣需要一個過程,這樣會在某種程度上稀釋了原有學校的優質師資。
三所新學校還將實行片區劃片招生和「電腦派位」+志願填報的方式面向全縣招生,「是招生體制創新的有力探索」。總而言之,名校要在辦學理念、治理結構、課程建設、教師發展、教學改革等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不斷提高分校自身的辦學能力和辦學品位,讓分校紮根本地教育沃土,從而推動縣域教育的均衡發展。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三所新學校未來的發展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