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千年古驛 共繪成渝新篇
「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渝召開
本報訊 (記者 韓毅 黃琪奧)雙城交往千秋事,古道盡處是吾鄉。8月8日,「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重慶九龍坡區巴國城召開。來自北京、四川、重慶等地的2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驛道資源,打造具有濃鬱巴蜀特色的國家文化地標,包裝巴蜀古遺址文化探秘線路等,聚智聚力,共繪成渝發展新篇。
成渝古驛道是古時串聯成渝兩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大通道。沿途留下了繁多歷史遺蹟、史實和動人故事,有著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沿線城市也是當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要連接點、橋頭堡、先行區。
今年7月,重慶日報和四川日報分別組成特別報導組,沿成渝古驛道線路,歷時月餘,行程千裡,探尋古驛道蘊含的巴蜀人文密碼,講述川渝交往的精彩故事,展現古驛道沿線城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新氣象新作為新故事,共刊發21個整版報導,推出海報、短視頻、H5等融媒體產品近60件,引發熱烈反響。
「兩地黨報強強聯合,重新發掘成渝古驛道的當代價值,把一段冷歷史變成了熱新聞,引發保護利用的社會關注,詮釋了黨報的責任擔當。」會上,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博士生導師周勇說。
「『重走』系列報導讓我非常感動。它站在區域發展的視角,重新挖掘梳理文脈,對未來區域發展將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殷秩松說。「這次報導印證了巴蜀同根、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協同發展的悠久歷史底蘊。」重慶市政府規劃委員會專家、重慶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何智亞稱。
文化澤潤鄉土,激揚精神力量。據介紹,「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系列報導是重慶日報推出的第六次「重走」。這些系列報導,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在追尋先輩的足跡中穿越歷史、連接古今,感悟變革、見證輝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心靈,成風化人,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普及,激發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意願,使之成為涵養主流價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相關報導兩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品牌效應愈發閃亮。
「接下來,我們將把成渝古驛道的保護納入重慶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中,著力開展一次文旅資源的專項梳理、編制一個成渝古驛道保護專項規劃、制定一張文化旅遊資源地圖、實施一批重點保護項目、形成一批價值解讀成果、活化一批重點文化遺產。」市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幸軍表示。
會上,成都武侯祠錦裡旅遊文化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還分別與重慶龍力巴國城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籤署了合作協議。重慶龍力巴國城執行總裁王天瀾表示,巴國城將與成都錦裡牽手,通過廟會引進、非遺街打造等項目,讓巴國城成為巴蜀文旅融合的名片和樣板。成都武侯祠錦裡旅遊文化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塗明友表示,雙方資源整合、協同發展,必將打造出巴蜀文旅融合的亮點。
研討會由中共九龍坡區委、九龍坡區人民政府、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指導,重慶日報、中共九龍坡區委宣傳部、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主辦,巴國文旅城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