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膽小,長大後做什麼事情都會躡手躡腳,總害怕得罪了這個人,得罪了那個人。做事害怕出錯,說話害怕說錯,每天就如履薄冰一般的生活著。深夜時分不禁暗自感嘆做人真難,我們到底該怎樣生活才成為自己心中的樣子?才能不成為別人議論的對象?
在沒有看丁遠峙的《方與圓》這本書之前,我的世界觀就是非黑即白,總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對立的。我喜歡你就和你玩,不喜歡你就不和你玩,看不慣的事情就要說,看不慣的行為就會直接去罵,但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都是雙方都會受到傷害,不但搞砸了人際關係,給別人留下了小肚雞腸的壞影響。其實這都不是自己當時想要的結果,或許只是想提醒一下他人,或許想給他人一個小小的建議,但都因為自己不善於表達或者表達方式錯誤而帶來不好結局。
在看完《方與圓》這本書的一周時間內,大學室友說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當然我自己並沒有感覺到什麼。看完這本書後,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夠反思自己,做到為他人著想的人卻真的很少。
多數人都有一個通病,認為自己的東西就是最好的,而別人的東西都是不好的,這樣錯誤的觀點,就會常常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試想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試著從他人的角度上看問題,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一定是不同的,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今後在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時,我們都會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這一點對所有人都很重要。
從小我們就希望自己做一個品質高尚、當做敢當的人,但等到長大後,很多人似乎都變了,變成了童年時自己討厭的大人們了。什麼高潔的品質、道德、人性,這些似乎被這個殘酷的現實都早已磨滅了,我們徘徊著不知所措著,到底是堅守童年時的自己還是放棄抵抗,內心每天都在質問著、煎熬著。
關於到底應該做怎麼的一個人,作者丁遠峙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像「銅錢」一個樣的人,也就是做一個「內方外圓」的人。方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圓是我們處世是手段。從小老師就教我們講仁、義、禮、智、信,要做四有青年,要有正氣和正義感,因為這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但如果我們一味的方,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是難以生存下去的。卡耐基就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說到「圓」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圓滑這個詞,認為這個詞一般都是用來形容那些喜歡拍馬溜須、處處逢迎他人的人。但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了,圓滑也是我們生存的一種手段。在書中作者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領導本來想要批評一這個人的,但他卻先表揚了這個人,然後才說如果這件事情這樣做話,那麼效果就會更好。對方聽完這話內心當然的愧疚的和不安的,但這比直接批評一個人的效果要好得多,這不但會讓激勵那個被批評的人,還會讓對方感受到領導對自己的關心。同樣的目的,不同的表達方式,收穫的結果卻天差地別。你能說這樣的圓滑不好嗎?這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智慧啊!這比到處碰壁,得罪人,獲得適得其反的效果要好的多吧!
所以,不要抱怨這個社會怎麼的不好,因為我們是無法改變這個社會上的任何人、任何事的。但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與這個社會和平相處,但還是要堅守自己內心的純潔和正義,因為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的品質存在,同時也要適當打磨一下自己的稜角,避免傷害到他人,誤傷了自己。想要好好的和這個世界相處就爭取做一個「內方外圓」的人吧,不要再讓自己處處碰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