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左右江於此合流,邕江始。
江是文明的母體,孕育土地成長的脈絡,見證延綿千百年的風物人事。作為邕江的源頭,三江口一直存在於大眾的視野之外,鮮為人所知。雞龍山、宋村、皇姑墳這些聽上去略帶魔幻色彩的地名,真真實實存在於城市上遊幾十公裡的地方,存在於三江口。它們是歲月裡坐望的過客,留守在江岸,記錄下邕江的來路,卻也止步於時代掠過的鴻溝前。
這是 共陣 的第 2 條
原創視頻
▼
關於三江口宋村的故事,在今天看來,大概只能歸類到神話的範疇中去——沉船寶藏、皇姑墳、狄青三江之戰。時至今日,村口斑駁的石板上依稀還能看見歷史的隻言片語,邕州風物人事最初的源頭是否就來自於此,卻很難再去論證和追溯。
數百年時間的迷霧逐漸將昔日的痕跡掩埋,如今連接宋村與外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僅僅剩下一艘年份已久的渡船,關於宋村世代相傳的故事也漸漸不足為外人道之。每逢天空放晴時,渡船駛過的江面上總能看到兩隻盤桓不去的鷹,像是在守護,亦像是在回望。
八叔居住的雞龍山,與宋村隔江對望,曾經在粵劇團的唱詞中「雞龍山,計落安」,唱的是古時流傳的典故,也是雞龍山名字的由來。昔日發達的水運航道,不僅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昌盛的貿易來往,也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傳承。
隨船運而來的伶人於此組建戲班,逢鄉搭臺,逢廟唱戲,好不熱鬧。夜間鄉村,百無聊賴,搖船聽戲成了當時邕江沿岸居民最熱衷的消遣方式。曲目的內容大多採自於村民們口口相傳的故事,燈影闌珊中唱響的是安居樂業的質樸,也是故土裡厚重脈絡的凝望。
僅僅數十年過去,歷史便已像是江岸一樣難以辨識,或不可言說。時代浪潮席捲而過,舊時的碼頭日漸坍塌,在高喊著向前的口號中,文化與歷史的隔閡日趨劇烈。過去二十年、過去三十年,與過去四百年、過去五百年的歷史,一樣的撲朔迷離,一樣的模糊不清。
時至今日,邕江沿岸昔日的昌盛與人氣已無處可尋,我們只能從這些浩如煙海的遺存中,尋找關於文化肌理的蛛絲馬跡。老去的八叔將記憶裡的戲中角色糊成泥人,齊齊碼在石臺子上。唱念做打,戲棚官話,唱今世,唱往生。
也只有在八叔的夢中,那些漸行漸遠的銅鑼聲,才會在祠堂的樹蔭裡再度敲響,那些時光深處的咿呀聲,才會在江岸滌蕩的蘆葦間,在他們粗糙的臉譜裡,沉默著滋長。
如今,一個時代正在落幕。血脈裡江河的脈絡日漸模糊,江岸人家的甘苦喜悲也逐漸不為人知。那些殘缺的粉彩,粗糙的紋飾,模糊的表情,像一道無形的溝壑,時刻提醒著我們,距離血脈裡的文明究竟有多遙遠。如今被城市圈定的人們在自顧自的狂歡中敷衍著傻笑,還有多少人會像八叔一樣站立於故土之上守望。曾經戲臺上亮相的神採,曾經臉上真誠而謙恭的表情,曾經說起「三江口」這三個字時眼中驟然閃爍的光亮,這是江流的基因,也是故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隱秘。
它的隱晦與時代的遷移無關,在我們再也沒有勇氣勘破生活邊界的當下,或許,只有在這些默默守望著江流的人們身上,我們才能找到通往那個逝去年代的唯一的橋梁。
· 本期互動 ·
你有哪些別人覺得過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