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馬禮遜紀念堂外景。(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澳門馬禮遜紀念堂內景。(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25歲來中國,52歲於中國逝世埋葬在澳門,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短暫的生命卻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不僅是第一位來中國傳福音的基督教傳教士,而且還在多方面有首創之功,因著他,中國出現了第一本中文聖經,第一所現代學校,第一份報刊雜誌,第一座西式醫院,第一位中國基督徒,第一個本土傳教士……
在小而富裕的澳門半島上,高大的哥德式教堂隨處可見,有的甚至被列入歷史文化遺產,如常常門庭若市的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大教堂遺址)。相比之下,馬禮遜紀念堂顯得小巧而沉寂,正如這位第一個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一樣,默默無聞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中國,最後埋葬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
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馬禮遜教堂特色
「馬禮遜教堂」顧名思義該教堂是為紀念馬禮遜而命名,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21年建立,曾於1922年重修, 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如今已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分。該教堂坐落在與東方基金會新會址相連的墓園(現在的舊基督教墳場)內。
馬禮遜教堂的標牌,刻有參觀的開放時間。(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當基督時報的同工沿著路邊的指示牌走進大門時,一幢淡雅的白色建築映入眼帘,這所羅馬風格的小聖堂面積約80平方米,一層高,平面長方形,窗門為拱形設計,別具匠心,室內裝飾簡單整潔,置有十幾張長藤椅。頂部保持著年代久遠的屋梁,屋椽與幾把長吊扇,十分别致有趣。
教堂門前亮有別致的小圓燈,周遭環境清幽脫俗,繁茂的大樹與屋頂的花型十字架相映成趣。
教堂正面畫窗上刻畫了一本聖經的圖案並寫上「太初有道」的字樣,在聖壇的兩旁,分別放置紀念佔士安迪葛及亨利馬基臣的紀念碑。走近臺前,迎面撲來百合花的芳香,給這座古樸沉靜的禮拜堂增添了些許生氣。
教堂前方左右兩邊的牆面上貼有馬禮遜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以及他對中國所做的貢獻等。教堂雖然不大,但令人充滿神聖感的同時也不失溫馨,它的存在見證著馬禮遜為中國福音願意犧牲自己的愛。
當坐在安靜的教堂裡的藤椅上,思緒便被拉到這位傳教士在華的種種經歷。那個年代,需要漂洋過海歷時數月才能到中國,不僅有著異國語言、文化交流的障礙,而且在對基督教並不開放的中國傳教,艱難可想而知。縱使有艱辛、有掙扎、有痛苦、有疲倦,有灰心和失望,但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因著馬禮遜的堅忍和服事,一個個美好的福音果實留下來。
馬禮遜來華經歷 輾轉波折抵達中國
1782年,馬禮遜出生時,正值英國致力開拓航運、殖民地和對外貿易的時代。然而,那又是 一個冒險的年代,充滿著各種機會。
出生於英國那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的馬禮遜,父親來自北方的蘇格蘭,雙親均是敬虔的基督徒。少年時候的他,放任妄為,幾誤入歧途。早年曾在一母舅的工廠做木屐鐵圈工作,又曾加入旅行劇團,週遊各地。重生得救後,勤讀聖經,參加聚會,探訪病人。17歲時有機會閱讀當時兩份有影響力的宣教雜誌,內心萌生到海外宣教的渴望,只是他是八兄弟姊妹中最幼的一個,母親最為寵愛;所以母親去世後,才為未來作宣教士準備一切。
1804年,他申請加入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很快獲得接納。馬禮遜本想加入一個非洲宣教隊伍,其後有多項印證,向他指示神是要把他安排到中國去。
馬禮遜接受了到中國的挑戰。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前往中國。當時,中英貿易是東印度公司的專利。因為利益關係,該公司不願意用旗下船隻接載宣教士到中國,中國也不歡迎西教士。馬禮遜唯有取道美國,轉乘中立國的船隻,環繞大半個地球才能到達中國,行程亦要花上九個月。
1807年9月馬禮遜抵達廣州,當時的馬禮遜才25歲。
傳福音的艱難環境
那時,中國政府對外人行使許多嚴苛規條,外國人只許留在特定地方,即廣州城外珠江北岸一小塊區域。在那除英國外,還有美國和荷蘭共13個洋行。廣州「十三行」即是這些洋行的遺址。洋行僱員的女眷亦不許住在廣州,外商只好將家眷安置在當時中葡共管的澳門,但進出澳門都要繳納苛重的人頭稅。外人又不許學習中文,違者學生和老師都會定罪。在此排外的心理下,傳福音更是嚴格禁止。
所以,當時馬禮遜只能居住在澳門,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發現澳門原來是天主教盛行的地方,並且天主教不喜歡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是新教有很多改革……他知道自己不能在這裡公然傳教,那時,他在日記裡記著:「每天都很艱難,這個任務很艱辛 」,但他最後還是希望,神可以保佑他做些事。
受聘於東印度公司 出現轉機
就在他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年輕的馬禮遜被東印度公司的高級管事看中,並把他的女兒嫁給了他。1809年2月20日是個大喜日子,這一天馬禮遜與住在澳門的瑪麗小姐結婚,隨著這段婚姻的收穫,馬禮遜也被委任為東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譯員。他也因為這個身份,比較方便的往返於澳門與廣州之間。
公司其實規定不準許他傳教,他就偷偷的繼續把聖經翻譯為中文,同時也印一些聖經單張,他令東印度公司投資買印刷機讓他印刷,他也學中文雕版。學會了中文雕版的馬禮遜迫不及待的立即開始了他在澳門居所內的聖經印刷。
當然,同時受聘於差會及東印度公司,身份角色衝突,容易受到猜疑;但馬禮遜已有心理準備,為了留在中國,完成使命,只有這樣做。
加入東印度公司果然受到差會的質疑,馬禮遜唯有寫信給差會解釋。他說:「我將我受聘的種種理由奉告:1、令我可以安全留居此地(得公司名義之掩護);2、此職務大有助益於學習中文;3、所得薪金可以減輕英國教會在傳教工作上之經濟負擔;4、也許可令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不再仇視傳教士,因為傳教士現正為公司服務。」
在實際生活上,馬禮遜還要忍受另一種煩惱,就是公務及事奉繁重,而聖經翻譯卻是他的首要任務,還要編寫介紹信仰的小冊子和單張。此外,他又負責編寫《華英字典》,和一些有關中文文法的書籍,以幫助西方人學習中文;所費心神,實在不少。
馬禮遜像鐵人一般,勤奮埋首工作與服事,每天十多小時,漸漸受到本地人愛戴,稱他為「馬老師」。不過,馬禮遜心感「一心事二主」之難,盼望到南洋一個較自由傳福音的地方事奉。主聽了他的禱告,1813年,他的同工米憐牧師和夫人安抵澳門,從此成為馬禮遜生活、工作和屬靈上的知己好友。
由於澳門禁止米憐牧師居住,馬禮遜就差派他們往南洋一帶,順道攜帶翻譯好的新約聖經2,000本、《真道問答》5,000本及其他宣道小冊一萬本,在華僑間散發,並尋覓適合作宣教總部的地點。米憐夫婦後來在馬六甲建立了「恆河外傳教會」,在馬六甲、爪哇、安保拿、檳榔嶼及新加坡一帶,做了很多福音工作。在馬禮遜的倡議下,米憐在馬六甲創建了英華書院,自任首任院長。書院興辦印刷業務,出版傳教期刊和書籍,在傳教及培訓人才方面,均開創了新局面。
福音果實接踵而至
馬禮遜一心只希望中國人信主,印刷書刊只視為一種有效的傳福音工具,絕沒想到對中國近代的報刊及印刷業,起了發揚及推動力量。馬六甲的傳福音基地出版了基督教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The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米憐創辦,以報紙形式出版,是中國近代報業的先驅。馬、米二人又自資出版了英文刊物《中印拾遺》(Indo-Chinese Gleaner),在歐洲發行,介紹中國、南洋一帶的福音需要,在歐洲甚受好評。馬氏在澳門亦自行出版不定期護教刊物,擔任中國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志乘》的撰述員,在他的專欄內傳福音、論述宗教道德,甚至言論自由。
雖然馬禮遜在一個天主教的城市中艱難地傳播著基督的福音,但上帝還是給了他令人欣慰的回報。來華七年(1814年)終於有了第一顆「福音果子」, 在馬禮遜家中協助他印刷聖經的僕人蔡高耳濡目染之下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決定。就在當地一個亞婆井旁,在金色的夕陽下蔡高受了洗禮,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基督徒,後來又在1823年按立了第一位華人牧者梁發牧師。
馬禮遜來華傳教,由於家眷不能留在廣州,經常要受分離之苦;沒有家庭生活,經常擔心妻兒的情況。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不久即在澳門去世。妻子瑪麗體弱多病,所以有六年時間,要攜同兩名子女回英養病。1812年,她返到馬禮遜身邊後未幾即與世長辭。再過不久,其好友兼「戰友」米憐亦逝世,成為他一生中極艱難的時刻,因為不但喪失了伴侶,也失去了同工。
1824年,馬禮遜來華16年,得以回國。在英國兩年,馬禮遜推動設立東方語文學校,又提倡組織婦女傳教工作促進會,差派未婚婦女到外地宣教。馬禮遜亦不時就中國問題發表演講,及教授中文。南北奔走,風塵僕僕,以口以筆為中國的傳教事業呼籲。
1826年馬氏舉家返華;馬禮遜知道東印度公司一日享有對華貿易的專利,英國的宣教士都不能來華,於是寫信給美國公理會的國外傳道會,呼籲他們差派宣教士到中國來。也許神的時間亦到,要增派祂的僕人來華,在馬禮遜寫信前的數星期,該會在紐約開會,並募捐了一筆巨款以備差派傳教士到中國。再後來,美國的差會真的差派了裨治文及雅裨理兩位牧師到華,他們在中國各有成就。
為華福音工作鞠躬盡瘁
馬禮遜立志要死在工作崗位上,在他日夜辛勤工作之後,一系列傾注他一生心血的翻譯、編撰的著作也相繼完成。《華英字典》是全世界第一部中英文字典,在澳門印刷,由東印度公司印刷出版。之後,馬禮遜還出版了《中文聖經》,獨自編寫了《中國一覽》、《廣東省土語字彙》(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
1834年,52歲的馬禮遜身體已呈不支,第二任太太亦體弱多病,必須回國休養。馬禮遜雖然依依不捨,亦決定送妻兒回國,自己和大兒子馬儒翰則留在中國。
7月28日,馬禮遜陪同東印度公司的代表與中方開了一天的會議,他感到疲憊不堪,高燒不退,3天後不幸離世。
如今,這位英國的傳教士和他前妻及兒子的遺體依然埋在澳門基督教墓園的土地裡,永遠的留在了中國。
馬禮遜和前妻及兒子的遺體埋在澳門基督教墓園的土地裡。(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馬禮遜作為中國福音的「先鋒人物」在一個不平凡的年代開展宣教,他留下的寶貴遺產《中文聖經》及《為華英字典》為後面的宣教士來華,以及福音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因為有了前輩們的犧牲和奠基,才有了我們如今福音的發展和復興。在他們美好故事的激勵下,如今作為中國基督徒的我們豈不更應該為福音獻上自己的一切麼。
「馬禮遜」作為第一位來華傳福音的基督教宣教士,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和紀念。
澳門基督教發展歷史
承接著馬禮遜的宣教步伐,在歷史上有許多別的新教教會傳教士受了馬禮遜的影響而來到澳門傳教。1834年,馬禮遜逝世後,1837年美國浸信傳道會來澳傳道,1840年分別有聖公會等差會來澳門傳教。1842年香港開埠後,教會紛紛遷往香港。
進入20世紀,開始有華人教會在澳門建立。1904年,澳門浸信教會創立;1906年,志道堂於黑沙灣建堂;1927年,浸信教會購得白馬行現址;1938年,聖公會在澳門開展工作。直至1950年代,澳門基督教約有五間堂會,包括: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澳門浸信教會、聖公會聖馬可堂(1949)、宣道堂(1950)、金巴崙長老會(1950);八十年代,增加至20間;九十年代,由於香港與海外傳教團體紛紛來澳,教會劇增至五十多間。
現在,澳門的基督教宗派主要有:中華基督教會、浸信會、聖公會、宣道堂、宣道會、浸信宣道會、神召會、協基會等。目前澳門基督教約有70間堂會及約60間機構,教牧人員逾100人,居澳信徒約6000人,經常參加崇拜者約4000人。
同時,澳門基督教會對教育和福利事業十分熱心,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中學有四間,均設有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另有四間小學和附設幼稚園,一間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總人數約有10,000人。此外,還有五所聖經學院或培訓中心,兩間基督教書店。澳門基督教團體設有七間社會服務機構,提供青年社區中心、扶貧、青少年、家庭、勞工、慈善和教育等多種社會服務。同時,另有五間專門事工機構,為監獄、醫療、戒毒及露宿等有需要者提供服務。
澳門基督教聯會為基督教最大的聯合組織,1990年成立。聯會每年均舉行聯合晨曦崇拜、基督教文化節、差傳大會、培靈會、佈道會、聖誕報佳音等大型公開活動。此外,各主要宗派均設有聯合組織,包括:澳門浸信聯會、宣道堂港澳區會、宣道會澳門聯會、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辦事處等。
現時在澳門活動的基督教組織包括會所在香港,但在澳門開展活動的基督教會已經有: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聖公會聖馬可堂、澳門浸信教會、宣道堂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