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澳門馬禮遜教堂:回顧首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的腳步與今天的...

2020-12-11 基督教資訊平臺

澳門馬禮遜紀念堂外景。(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澳門馬禮遜紀念堂內景。(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25歲來中國,52歲於中國逝世埋葬在澳門,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短暫的生命卻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不僅是第一位來中國傳福音的基督教傳教士,而且還在多方面有首創之功,因著他,中國出現了第一本中文聖經,第一所現代學校,第一份報刊雜誌,第一座西式醫院,第一位中國基督徒,第一個本土傳教士……

在小而富裕的澳門半島上,高大的哥德式教堂隨處可見,有的甚至被列入歷史文化遺產,如常常門庭若市的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大教堂遺址)。相比之下,馬禮遜紀念堂顯得小巧而沉寂,正如這位第一個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一樣,默默無聞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中國,最後埋葬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


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馬禮遜教堂特色

「馬禮遜教堂」顧名思義該教堂是為紀念馬禮遜而命名,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21年建立,曾於1922年重修, 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如今已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分。該教堂坐落在與東方基金會新會址相連的墓園(現在的舊基督教墳場)內。


馬禮遜教堂的標牌,刻有參觀的開放時間。(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當基督時報的同工沿著路邊的指示牌走進大門時,一幢淡雅的白色建築映入眼帘,這所羅馬風格的小聖堂面積約80平方米,一層高,平面長方形,窗門為拱形設計,別具匠心,室內裝飾簡單整潔,置有十幾張長藤椅。頂部保持著年代久遠的屋梁,屋椽與幾把長吊扇,十分别致有趣。

教堂門前亮有別致的小圓燈,周遭環境清幽脫俗,繁茂的大樹與屋頂的花型十字架相映成趣。

教堂正面畫窗上刻畫了一本聖經的圖案並寫上「太初有道」的字樣,在聖壇的兩旁,分別放置紀念佔士安迪葛及亨利馬基臣的紀念碑。走近臺前,迎面撲來百合花的芳香,給這座古樸沉靜的禮拜堂增添了些許生氣。

教堂前方左右兩邊的牆面上貼有馬禮遜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以及他對中國所做的貢獻等。教堂雖然不大,但令人充滿神聖感的同時也不失溫馨,它的存在見證著馬禮遜為中國福音願意犧牲自己的愛。

當坐在安靜的教堂裡的藤椅上,思緒便被拉到這位傳教士在華的種種經歷。那個年代,需要漂洋過海歷時數月才能到中國,不僅有著異國語言、文化交流的障礙,而且在對基督教並不開放的中國傳教,艱難可想而知。縱使有艱辛、有掙扎、有痛苦、有疲倦,有灰心和失望,但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因著馬禮遜的堅忍和服事,一個個美好的福音果實留下來。

馬禮遜來華經歷 輾轉波折抵達中國

1782年,馬禮遜出生時,正值英國致力開拓航運、殖民地和對外貿易的時代。然而,那又是 一個冒險的年代,充滿著各種機會。

出生於英國那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的馬禮遜,父親來自北方的蘇格蘭,雙親均是敬虔的基督徒。少年時候的他,放任妄為,幾誤入歧途。早年曾在一母舅的工廠做木屐鐵圈工作,又曾加入旅行劇團,週遊各地。重生得救後,勤讀聖經,參加聚會,探訪病人。17歲時有機會閱讀當時兩份有影響力的宣教雜誌,內心萌生到海外宣教的渴望,只是他是八兄弟姊妹中最幼的一個,母親最為寵愛;所以母親去世後,才為未來作宣教士準備一切。

1804年,他申請加入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很快獲得接納。馬禮遜本想加入一個非洲宣教隊伍,其後有多項印證,向他指示神是要把他安排到中國去。

馬禮遜接受了到中國的挑戰。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前往中國。當時,中英貿易是東印度公司的專利。因為利益關係,該公司不願意用旗下船隻接載宣教士到中國,中國也不歡迎西教士。馬禮遜唯有取道美國,轉乘中立國的船隻,環繞大半個地球才能到達中國,行程亦要花上九個月。

1807年9月馬禮遜抵達廣州,當時的馬禮遜才25歲。

傳福音的艱難環境

那時,中國政府對外人行使許多嚴苛規條,外國人只許留在特定地方,即廣州城外珠江北岸一小塊區域。在那除英國外,還有美國和荷蘭共13個洋行。廣州「十三行」即是這些洋行的遺址。洋行僱員的女眷亦不許住在廣州,外商只好將家眷安置在當時中葡共管的澳門,但進出澳門都要繳納苛重的人頭稅。外人又不許學習中文,違者學生和老師都會定罪。在此排外的心理下,傳福音更是嚴格禁止。

所以,當時馬禮遜只能居住在澳門,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發現澳門原來是天主教盛行的地方,並且天主教不喜歡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是新教有很多改革……他知道自己不能在這裡公然傳教,那時,他在日記裡記著:「每天都很艱難,這個任務很艱辛 」,但他最後還是希望,神可以保佑他做些事。

受聘於東印度公司 出現轉機

就在他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年輕的馬禮遜被東印度公司的高級管事看中,並把他的女兒嫁給了他。1809年2月20日是個大喜日子,這一天馬禮遜與住在澳門的瑪麗小姐結婚,隨著這段婚姻的收穫,馬禮遜也被委任為東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譯員。他也因為這個身份,比較方便的往返於澳門與廣州之間。

公司其實規定不準許他傳教,他就偷偷的繼續把聖經翻譯為中文,同時也印一些聖經單張,他令東印度公司投資買印刷機讓他印刷,他也學中文雕版。學會了中文雕版的馬禮遜迫不及待的立即開始了他在澳門居所內的聖經印刷。

當然,同時受聘於差會及東印度公司,身份角色衝突,容易受到猜疑;但馬禮遜已有心理準備,為了留在中國,完成使命,只有這樣做。

加入東印度公司果然受到差會的質疑,馬禮遜唯有寫信給差會解釋。他說:「我將我受聘的種種理由奉告:1、令我可以安全留居此地(得公司名義之掩護);2、此職務大有助益於學習中文;3、所得薪金可以減輕英國教會在傳教工作上之經濟負擔;4、也許可令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不再仇視傳教士,因為傳教士現正為公司服務。」

在實際生活上,馬禮遜還要忍受另一種煩惱,就是公務及事奉繁重,而聖經翻譯卻是他的首要任務,還要編寫介紹信仰的小冊子和單張。此外,他又負責編寫《華英字典》,和一些有關中文文法的書籍,以幫助西方人學習中文;所費心神,實在不少。

馬禮遜像鐵人一般,勤奮埋首工作與服事,每天十多小時,漸漸受到本地人愛戴,稱他為「馬老師」。不過,馬禮遜心感「一心事二主」之難,盼望到南洋一個較自由傳福音的地方事奉。主聽了他的禱告,1813年,他的同工米憐牧師和夫人安抵澳門,從此成為馬禮遜生活、工作和屬靈上的知己好友。

由於澳門禁止米憐牧師居住,馬禮遜就差派他們往南洋一帶,順道攜帶翻譯好的新約聖經2,000本、《真道問答》5,000本及其他宣道小冊一萬本,在華僑間散發,並尋覓適合作宣教總部的地點。米憐夫婦後來在馬六甲建立了「恆河外傳教會」,在馬六甲、爪哇、安保拿、檳榔嶼及新加坡一帶,做了很多福音工作。在馬禮遜的倡議下,米憐在馬六甲創建了英華書院,自任首任院長。書院興辦印刷業務,出版傳教期刊和書籍,在傳教及培訓人才方面,均開創了新局面。

福音果實接踵而至

馬禮遜一心只希望中國人信主,印刷書刊只視為一種有效的傳福音工具,絕沒想到對中國近代的報刊及印刷業,起了發揚及推動力量。馬六甲的傳福音基地出版了基督教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The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米憐創辦,以報紙形式出版,是中國近代報業的先驅。馬、米二人又自資出版了英文刊物《中印拾遺》(Indo-Chinese Gleaner),在歐洲發行,介紹中國、南洋一帶的福音需要,在歐洲甚受好評。馬氏在澳門亦自行出版不定期護教刊物,擔任中國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志乘》的撰述員,在他的專欄內傳福音、論述宗教道德,甚至言論自由。

雖然馬禮遜在一個天主教的城市中艱難地傳播著基督的福音,但上帝還是給了他令人欣慰的回報。來華七年(1814年)終於有了第一顆「福音果子」, 在馬禮遜家中協助他印刷聖經的僕人蔡高耳濡目染之下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決定。就在當地一個亞婆井旁,在金色的夕陽下蔡高受了洗禮,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基督徒,後來又在1823年按立了第一位華人牧者梁發牧師。

馬禮遜來華傳教,由於家眷不能留在廣州,經常要受分離之苦;沒有家庭生活,經常擔心妻兒的情況。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不久即在澳門去世。妻子瑪麗體弱多病,所以有六年時間,要攜同兩名子女回英養病。1812年,她返到馬禮遜身邊後未幾即與世長辭。再過不久,其好友兼「戰友」米憐亦逝世,成為他一生中極艱難的時刻,因為不但喪失了伴侶,也失去了同工。

1824年,馬禮遜來華16年,得以回國。在英國兩年,馬禮遜推動設立東方語文學校,又提倡組織婦女傳教工作促進會,差派未婚婦女到外地宣教。馬禮遜亦不時就中國問題發表演講,及教授中文。南北奔走,風塵僕僕,以口以筆為中國的傳教事業呼籲。

1826年馬氏舉家返華;馬禮遜知道東印度公司一日享有對華貿易的專利,英國的宣教士都不能來華,於是寫信給美國公理會的國外傳道會,呼籲他們差派宣教士到中國來。也許神的時間亦到,要增派祂的僕人來華,在馬禮遜寫信前的數星期,該會在紐約開會,並募捐了一筆巨款以備差派傳教士到中國。再後來,美國的差會真的差派了裨治文及雅裨理兩位牧師到華,他們在中國各有成就。

為華福音工作鞠躬盡瘁 

馬禮遜立志要死在工作崗位上,在他日夜辛勤工作之後,一系列傾注他一生心血的翻譯、編撰的著作也相繼完成。《華英字典》是全世界第一部中英文字典,在澳門印刷,由東印度公司印刷出版。之後,馬禮遜還出版了《中文聖經》,獨自編寫了《中國一覽》、《廣東省土語字彙》(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

1834年,52歲的馬禮遜身體已呈不支,第二任太太亦體弱多病,必須回國休養。馬禮遜雖然依依不捨,亦決定送妻兒回國,自己和大兒子馬儒翰則留在中國。

7月28日,馬禮遜陪同東印度公司的代表與中方開了一天的會議,他感到疲憊不堪,高燒不退,3天後不幸離世。

如今,這位英國的傳教士和他前妻及兒子的遺體依然埋在澳門基督教墓園的土地裡,永遠的留在了中國。


馬禮遜和前妻及兒子的遺體埋在澳門基督教墓園的土地裡。(圖:基督時報/施迦南)

馬禮遜作為中國福音的「先鋒人物」在一個不平凡的年代開展宣教,他留下的寶貴遺產《中文聖經》及《為華英字典》為後面的宣教士來華,以及福音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因為有了前輩們的犧牲和奠基,才有了我們如今福音的發展和復興。在他們美好故事的激勵下,如今作為中國基督徒的我們豈不更應該為福音獻上自己的一切麼。

「馬禮遜」作為第一位來華傳福音的基督教宣教士,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和紀念。

澳門基督教發展歷史

承接著馬禮遜的宣教步伐,在歷史上有許多別的新教教會傳教士受了馬禮遜的影響而來到澳門傳教。1834年,馬禮遜逝世後,1837年美國浸信傳道會來澳傳道,1840年分別有聖公會等差會來澳門傳教。1842年香港開埠後,教會紛紛遷往香港。

進入20世紀,開始有華人教會在澳門建立。1904年,澳門浸信教會創立;1906年,志道堂於黑沙灣建堂;1927年,浸信教會購得白馬行現址;1938年,聖公會在澳門開展工作。直至1950年代,澳門基督教約有五間堂會,包括: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澳門浸信教會、聖公會聖馬可堂(1949)、宣道堂(1950)、金巴崙長老會(1950);八十年代,增加至20間;九十年代,由於香港與海外傳教團體紛紛來澳,教會劇增至五十多間。

現在,澳門的基督教宗派主要有:中華基督教會、浸信會、聖公會、宣道堂、宣道會、浸信宣道會、神召會、協基會等。目前澳門基督教約有70間堂會及約60間機構,教牧人員逾100人,居澳信徒約6000人,經常參加崇拜者約4000人。

同時,澳門基督教會對教育和福利事業十分熱心,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中學有四間,均設有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另有四間小學和附設幼稚園,一間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總人數約有10,000人。此外,還有五所聖經學院或培訓中心,兩間基督教書店。澳門基督教團體設有七間社會服務機構,提供青年社區中心、扶貧、青少年、家庭、勞工、慈善和教育等多種社會服務。同時,另有五間專門事工機構,為監獄、醫療、戒毒及露宿等有需要者提供服務。

澳門基督教聯會為基督教最大的聯合組織,1990年成立。聯會每年均舉行聯合晨曦崇拜、基督教文化節、差傳大會、培靈會、佈道會、聖誕報佳音等大型公開活動。此外,各主要宗派均設有聯合組織,包括:澳門浸信聯會、宣道堂港澳區會、宣道會澳門聯會、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辦事處等。

現時在澳門活動的基督教組織包括會所在香港,但在澳門開展活動的基督教會已經有: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聖公會聖馬可堂、澳門浸信教會、宣道堂總堂。

相關焦點

  • 特寫丨基督教在澳門
    基督教在澳門歷史悠久。澳門是第一個福音來到中國的立足點,就是在1552年由耶穌會傳教士把福音帶到中國的地方。後來,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闢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 【基督教文化之旅系列】—— 香港、澳門基督教文化之旅
    亦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其餘兩座為風順堂及聖安多尼教堂)。雖然不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但仍在澳門眾多古文物中具有重要普世價值。望德聖母堂建造於1568年,即在澳門開埠不久已經建立。望德聖母堂至今已有440多年歷史,而今天望德聖母堂的規模則是在1886年改建而成的。望德聖母堂在大堂建立之前,為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是澳門最早的教堂。
  • 見證澳門宗教文化史(澳門歷史城區探寶)(圖)
    澳門教眾大多為天主教徒,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人相對較少,因此,在澳門眾多的教堂中,只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馬禮遜教堂,它位於白鴿巢公園東側基督教墳場前面。這座教堂與其後面的基督教墳場,因其宗教文化歷史淵源,成為澳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景點。  對此,澳門基督教會在其刊物上撰文指出:「在澳門25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基督教墳場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可以說是中國基督教會歷史的一項盛事。自馬禮遜牧師來華至今,在中國境內並無一處基督教的歷史建築或文物,可以被聯合國文化遺產委員會評審為世界文化遺產。
  • 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東印度公司的中文譯員——馬禮遜
    這個使團和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的目的一樣,是企圖減輕清政府對廣州貿易的限制,取得在廣州以外各地貿易的自由和駐使北京等,其實際目的更在於擴大鴉片輸入。這些目的當然沒有實現,但作為翻譯的馬禮遜卻被東印度公司的經理,稱為「此行的主要人物」①,他在一路上顯得十分活躍。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成立,第二年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來華。
  • 450萬字,學者蘇精手抄國內缺失的來華傳教士檔案
    此後,基督教會陸續派遣傳教士進入中國。不同時期的來華傳教士都對當時的中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其中就來華傳教士留下的文獻,在學者看來猶如敦煌文獻,不僅涉及政治史、軍事史等,還有生活史、物質文明史、文化史等內容。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獻躺在西方的圖書館中,被中國學者長期忽視。蘇精,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研究所博士,曾任臺灣輔仁大學教授等,目前早已退休。
  • 「馬禮遜,你以為靠你一個人,就能改變中國幾千年的偶像崇拜?」
    清嘉慶十二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到達廣州,是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25年。他在廣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第一個把《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獨自編撰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編寫了《中國一覽》、《廣東省土語字彙》(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為第一個華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華人牧師梁發。
  • 澳門有座羅馬式教堂,看起來充滿著童話感,但卻位於墓園之中
    由於歷史的原因,澳門有很多葡萄牙風格的建築,各種各樣的教堂隨處可見,與具有我國特色的建築一起,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天介紹澳門的羅馬字教會,看起來像童話,其實是在墳墓裡。是澳門眾多建築物中,為澳門少數基督教徒建造的教堂,教堂在永久的墓園,墓園裡擺放著50個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墓碑,這些墓碑讓我想起過去澳門的國際商務和海軍駐紮在澳門的日子。教會給人充滿了童話的感覺,教堂的窗戶的門是拱形的設計,凝聚著獨特的心思,教堂門前有獨特的圓燈,周圍環境幽靜而不俗氣,在這個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基督教傳教所裡,只有十張長椅,教堂的頂部有古老的屋頂。
  • 驚嘆│地方細小的澳門竟開創了眾多中國第一?
    ,有一座簡單古樸、具英國特色的小教堂,它不但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亦是中國境內的第一所基督教教堂。直至1821年,在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推動下,才有了第一座基督教墳場。教堂與墳場同年建成,本名為澳門基督教聖堂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無錫教會的基督教文化建設:打造基督教文化展覽館
    主要介紹了基督教四次傳入中國的歷史,展示了基督教自盛唐傳入以來1300多年與中國文化相互碰撞與融合的歷史與意義。據無錫市基督教堂微信公眾號消息,該展覽館以唐元景教與明清天主教入華、基督教新教入華、以及基督新教進入無錫的發展歷程為三大篇章,在建設上,該館將江南特色景觀與無錫著名景點清明橋微縮複製在展館中,讓人們在中國文化中領略基督教文化。
  • 澳門歷史城區,中西文化的匯聚之所,宗教文化濃鬱
    西方文化最早進入中國還要說到宗教的傳播,不得不說,宗教總是會先人一步,宗教發展和融合就像今天的全球化一樣,但是宗教走出這一步要早得多得多,西方文化到達澳門與東方文化相交融,最早也是宗教的傳播到了這裡。作為當時基督教在東亞地區傳播的門戶,澳門歷史城區當中教堂很多,為了能夠更好的讓基督教得到傳播,聖若瑟修道院在1728年拔地而起,負責專門針對東亞的環境培養傳教士,在修道院的旁邊聖若瑟修道院聖堂於三十年後建成,這座大教堂承載了早期基督教在澳門和東亞的傳播的初步成果,基督教墳場也在澳門歷史城區當中,為基督教在澳門的完整性存在提供了很好的證明,也可見基督教在澳門紮根有多深
  • 中國大地上那些精美教堂(港澳篇)
    ,分別是澳門主教座堂(大堂)、玫瑰聖母堂(板樟堂)、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聖奧斯定教堂(龍鬚廟)、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聖母雪地殿聖堂、馬禮遜教堂和大三巴牌坊。隨著葡萄牙人開放澳門,1807年,基督新教則是由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傳入。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蘇精(澎湃新聞 蔣立冬)蘇精先生長期致力於研究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近代藏書三十家》等。
  • 澳門遊記-6 澳門2019-2 文化 宗教
     [58] 澳門天主教教區首位署任主教是耶穌會會士賈耐勞。澳門教區的實際範圍只局限於澳門本埠,共擁有堂區6個,準堂區3個,傳教區聖堂3間。獨立建築物形式的大小聖堂18間,設立在公教機構建築物內的小聖堂55間。
  • 澳門遊記-7 澳門歷史城區
    大三巴牌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 中國的基督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從羅馬天主教裡分離一部分,產生了「新教」(在中國習慣上稱為基督教)。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開始。
  • 歷史回顧與思考丨作為商業先鋒的美國宣教士
    ——李道南馬禮遜在被英國倫敦會差會派往中國傳教的時候,因為東印度公司拒絕搭載有傳教任務的傳教士,而不得不繞道美國,搭載美國的商船前往中國。最終馬禮遜得到美國商人、中國同孚洋行的老闆奧利芬的支持,乘坐著同孚洋行的商船抵達中國,開始傳教。
  • 澳門旅遊重新開放了,教你一天內走遍澳門世界遺產!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的通知,9月23日起,也就是今天,開始恢復辦理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籤注,自1月20日停止澳門旅遊籤注以來,已經整整8個月了,而澳門,也很可能成為很多人今年出境旅遊的第一站。仁慈堂大樓→板樟堂(板樟堂前地的左邊)→板樟堂前地→盧家大屋→(轉左)澳門主教座堂(大堂)→大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大三巴牌坊前面)→大三巴牌坊(大三巴街的盡頭)→(大三巴左邊)大炮臺→(大三巴右邊)舊城牆遺址→(舊城牆旁邊)哪吒廟→(往左拐出花王堂街)聖安多尼教堂→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燈塔、聖母雪地殿聖堂(澳門半島的最高峰東望洋山的山巔上)。
  • 澳門旅遊重新開放了,教你一天內走遍澳門世界遺產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的通知,9月23日起,也就是今天,開始恢復辦理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籤注,自1月20日停止澳門旅遊籤注以來,已經整整8個月了,而澳門,也很可能成為很多人今年出境旅遊的第一站。白鴿巢前地附近有兩處世界遺產,其中基督教墳場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新教墳場,裡面有墓數十座,多是百年前來華的英國商人
  • 澳門旅遊重啟,如何一天內遊遍澳門的世界遺產?
    (往後至三巴仔橫街)聖若瑟修院聖堂(右折至崗頂前地)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和何東圖書館(新馬路旁邊)民政總署大樓(對面)議事亭前地(左邊)三街會館(關帝廟)(右邊)仁慈堂大樓板樟堂(板樟堂前地的左邊)板樟堂前地盧家大屋(轉左)澳門主教座堂(大堂)大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大三巴牌坊前面)大三巴牌坊(大三巴街的盡頭)(大三巴左邊)大炮臺(大三巴右邊)舊城牆遺址(舊城牆旁邊)哪吒廟(往左拐出花王堂街)聖安多尼教堂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