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之旅系列 ————
《香港、澳門基督教文化之旅》
陳偉 牧師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和華、耶穌和天國為其核心的一種宗教,自中東地區的亞伯拉罕諸教分支而成,與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起源於西元1世紀,4世紀時盛行於地中海地區,並傳播至全世界,影響人類歷史。基督徒相信耶穌為神(天主或稱上帝)的聖子、人類的救主(彌賽亞,即基督)的一神論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又稱公教會)、東正教(又稱正教會)、新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許多規模較小的派別。中文語彙「基督教」一詞時常是專指新教,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現象,也使得部分人士改以基督宗教來稱呼整個基督教。
港澳地區是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1555年,耶穌會會士巴來多(Melchior Numes Barreto)神父到達澳門,開展了天主教在澳門的歷史。1562年,瘋王堂、花王堂和風順堂的小教堂建成,成為天主教在澳門最早教堂,隸屬於馬六甲教區。1576年1月23日,教宗額我略十三世下令成立澳門教區,為東亞第一個成立的教區。
基督教新教督教在近代第一位來到中國的傳道者是馬禮遜牧師(Robert Morrison),他屬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1807年9月4日抵澳門,開始他在華的傳教生涯。1813年7月4日其助手米憐(Willam Milne)抵澳。馬禮遜於1814年7月16日在澳門為第一位中國新教基督徒蔡高施洗(蔡高乃是馬禮遜牧師的華人助手蔡廬興之弟,廬興後於1822年接受馬禮遜的施洗),1822年6月米憐死於馬六甲,梁發(1816年11月3日於馬六甲接受米憐的施洗)回中國,1823年12月馬禮遜牧師按手封梁發為宣教士。馬禮遜牧師在澳門的宗教活動,基本上可代表著基督教新教和英國倫敦傳道會在中國傳教的初期所獲得的重大成就。馬禮遜牧師曾在澳門翻譯《聖經》,主張以「淺白及簡易文字」將新舊約譯成中文,這是一個最大的成果。1837年美國浸信傳道會來澳傳道,1840年分別有聖公會等差會來澳門傳教.1842年香港開埠後,教會紛紛遷往香港,直到1917年,中華基督教會在澳門正式為教堂奠基立碑,基督教再次重臨澳門傳道。經歷了數十年日子,基督教在澳門發展不大,原因是澳葡政府極為歧視基督教,甚至有壓制手段;直至1987年開始較有好轉,相信與中國改革開放有關。澳門的教會在過去年日,是較為艱辛,在環境上、氣氛上都是困難重重,到了80年代開始各處基督教宗派紛紛來澳宣教,建立堂點。因此在澳門教堂最多還是天主教堂。
香港的基督教新教是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從澳門傳人的。1842年1月美國浸信會牧師叔未士和羅孝全首先踏上香港的土地,並於7月21日在中環建立了香港第一個基督教新教教會「皇后道浸信會」。1843年倫敦傳道會勢力深入香港,先後建立了「真言堂」和「福音堂」,並將其在馬六甲的總部遷至香港。同年德國人原荷蘭會教士郭士立赴港任香港總督的中文秘書,在港建立「福漢會」,發展華人教徒,積極向中國內地傳教。同時他給德國三巴傳道會寫信要求派遣傳教士到華工作。1847年三巴傳道會(今禮賢會、崇真會、信義會)先後派出傳教士到港發展勢力。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籤訂,各國傳教士紛紛湧入香港,並將其作為向中國內地傳教的大本營。到1883年為止,香港已有各派系組織13個,教會學校18所,在香港社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從基督教新教傳人香港的150多年的歷史中。下面介紹幾處港澳比較有名的基督教景點和文化。以便弟兄姊妹能在香港和澳門旅遊時也能了解基督教的文化。更加豐富旅遊內涵及知識。
一、聖約翰大教堂
位於香港島花園道4-8號。是香港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香港第一間禮拜堂是木建築,1841年由菲利浦牧師籌建。1842年聖公會信徒在花園道口瑪麗操場建一棚廠作臨時禮拜之所。1844年,史丹頓牧師倡建一座永久性的禮拜堂,獲港督戴維斯的支持。1847年3月11日舉行奠基典禮,1849年3月11日落成,完成該堂之中座及鐘樓,堂內有座位640個,耗資8736鎊,一半由英國政府支付,另一半則由在港的信徒籌募。後來由於信徒日增,該堂於1872年加建側翼,增加了六十個座位。加建的奠基石仍可在東面的牆壁上看到。1941年底,香港淪陷,其信徒及牧師多被關進赤柱的集中營。1944年7月,日本人將該堂改為公眾會堂及日本人的俱樂部。當時香港天主教主教獲悉此事,及時將大部份家具遷至銅鑼灣聖保羅書院。在1945年的一次空襲行動中,半數的家具被炸毀,其餘則物歸原主。戰後,由於座堂受到嚴重的破壞,須耗費兩年修葺。現今座堂除了日常作主日崇拜之用外,更是舉行婚禮及葬禮的場所。
教堂特點:現今遠東最古老的英國教堂,哥德式建築,雄峻的石砌樓塔上有四個小尖頂;長拱形窗與圓窗對照,高約20米。周圍環境寧靜。二戰後多次重修,舊貌仍得以保存。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地下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牆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二、香港基督教墓地
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湧道,跑馬地馬場對面,1845年該墳場才正式開放,為香港開埠期成立的墳場之一。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英國人及日本人,直到1913年才有華人。由於埋葬於此墳場多是基督教信徒及西洋人士居多,是以又稱為紅毛墳場。 香港基督教墓地教堂建於1845年,與香港墳場成立時間相同,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教堂為一座單層建築,尖拱的門窗及正方形的裝飾線條均反映出其都鐸復興式建築風格。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在基督教墓地的基督徒名人:1、郭士立—又名郭實獵,1803年7月8日出生於普魯士的東部波美拉尼亞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一名裁縫家庭。四歲喪母,少年時曾從銅匠為學徒。15歲學習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18歲入柏林神學院學習,1823年到鹿特丹入荷蘭教會學習。1826年7月受戒,9月啟程前往巴達維亞,從麥都思學漢語和馬來語。1828年到新加坡。1829年脫離荷蘭教會,在馬六甲主持倫敦會。同年,和英國女士Mary Newwell結婚。1830年攜妻同往暹羅。
1831年初搭帆船前往中國,6月中登陸,9月抵達天津,由此北上遼東灣,復南下,於12月抵達澳門。他在澳門懸壺濟世,入鄉隨俗,身穿唐裝,取漢名為郭實獵(不是郭實臘),他一面行醫,一面傳教。[1]1832年2月,他陪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商業間諜林賽(Hugh Hamilton Lindsay化名胡夏米)乘坐「阿美士德號」商船北上,經廈門、福州、舟山、寧波、威海衛等地,遠達朝鮮、日本。9月返回澳門。同年10月,他乘鴉片商查頓商船「氣精號」(Sylph),再次北上,到達東北牛莊(今營口)。根據這三次旅行,他寫作《1831-1833年在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一書。
1834年,他陪同英國東印度公司植茶問題研究委員會秘書哥登(G.J.Gordon),深入福建武夷山產茶區,訪求栽茶和制茶的專家,併購買茶籽和茶苗。結果聘請雅州的茶師為指導,傳習制茶方法,帶回許多茶籽栽植於印度大吉嶺1840年鴉片戰爭中,他擔任英軍司令官的翻譯和嚮導,以及英軍佔領下的定海知縣、鎮江知府。其後,他參與及起草《南京條約》。1843年在香港開埠之後,擔任首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的中文秘書及撫華道。1844年他在香港成立傳教組織「福漢會」,洪秀全的戰友馮雲山曾為該會教徒。同時還創立中國傳教會,在倫敦招募來華傳教士。中國傳教會把戴德生送到中國,後來戴德生成功地建立了中國內地會。1851年8月9日郭士立在香港去世。香港中環吉士笠街俗稱「紅毛嬌街」,就是以他命的。
2、何啟爵士,CMG,JP(Sir Kai Ho,1859年3月21日-1914年7月21日),原名何神啟,字迪之,號沃生。香港出生,籍貫廣東南海,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同時是著名律師暨政治家同時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於1871年9月到英國留學,先後在鴨巴甸大學取得醫科碩士學位及在林肯律師學院取得高級法律學士學位,於倫敦與雅麗氏(Alice Walkde)結婚。於1882年返回香港,成為大律師。於1887年與倫敦傳道會及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白文信醫生共同創辦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附設一所西醫書院,是香港大學的前身。於1890年獲得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09年出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由於在香港社會貢獻良多,於1912年,何啟獲得英國政府頒授爵士勳銜。何啟德父親是何福堂是香港最早的牧師。何啟和孫中山是師生,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求學時,受過何啟的影響。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後,何啟給予支持,掩護了興中會在香港設立的據點,並參與孫中山籌劃的廣州起義,任革命軍的發言人。一九一一年十一月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邀請何啟返廣東,任廣東省都督胡漢民的總顧問,孫中山特別囑咐胡漢民,凡外交事務請教何啟,更於辛亥革命成功後被委任為革命政府的總顧問官,負責起草現代中國最早的憲法。後離開廣州返回香港。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何啟病逝。
三、香港挪亞方舟主題公園
位於香港荃灣馬灣由香港政府投資10億港幣,新鴻基集團前後13年興建的全球首個按照聖經記載1:1的挪亞方舟聖經主題公園,其中有:1、方舟花園:園內有67對稀有及瀕危動物的雕塑,雕塑與動物的實際大小相若,造型栩栩如生。2、方舟博覽館:博覽館透過一個180度環回影院以及4D立體影院,以影像解開大自然的奧秘;館內同時展出多艘世界各地的方舟珍藏模型,還有一個以極珍貴動物組成的幻彩生命廊,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奇妙。3、太陽館:新開幕的太陽館設有直徑350毫米的真空太陽望遠鏡,讓您可以實時觀察神奇的太陽表面活動。4、珍愛地球館:館內有15個主題展館,展出了生命教育、多元智能發展和通識教育等題材,並透過互動遊戲讓兒童在愉快中學習。5、特別展覽:特別展覽讓您認識文物保育的重要性、文化旅遊的趣味,以及動物的生命奇蹟。除了古董聖經及其他宗教珍品,這個特別展覽更設有多個展區,包括動感壁畫「伊甸之路」,展出仿製黃金約櫃的「神聖會幕」,以科技重演以色列人過紅海情景的「雲火傳奇動漫Show」,以三面銀幕組成、播放動畫《萬世巨星》的3D立體影院,以及搜羅有世界各國聖經的「神在萬國歷史中」等,讓您對歷史及宗教文化有更多認識。
四、香港英華書院
英華書院﹝英文名稱:Ying Wa College(舊稱:Anglo-Chinese College)﹞,乃香港的教會男子學校。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於1818年創立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其後於1843年遷校到香港。是香港辦學歷史最長。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現在的聖經是由他所翻譯),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現。 校址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的英華街一號(小學部位於英華街三號),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管理,是香港名校之一。 華書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辦,直至於1991年復辦,五社名稱以對該校歷史有重要影響人士的名稱命名,分別為何福堂社、梁發社、米憐社、馬禮遜社及紐寶璐社。學生在入學時便會被分派成五個會社。五社在每年都會分別競逐校內文才(文化及音樂)和武略(體育)各項比賽的錦標。總分最高之一社成為總冠軍。英華書院知名校友:
1、·陳耀南博士於60-70年代任教中文,後升任副校長,任教十年後離職被尊為榮譽校友,及後轉往香港理工學院(今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現退休長居澳洲,每日於信報撰寫專欄《晨光清景》
2香港流行曲歌手、作曲及填詞人許冠傑於70年代入讀中六預科,畢業離校後考入香港大學
3、香港前任財政司梁錦松於70年代就讀,畢業離校後考入香港大學
4、行政會議成員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廖長
五、 主日禮拜的教堂和基督教書房
1、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英語: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China Congregational Church)又名中華公理會,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堂會,位於香港島銅鑼灣禮頓道119號公理堂大樓。
此堂歷史是1810年美國公理宗教會成立「美部會」推動國外之差傳布道聖工。1883年「美部會」遣派喜嘉理牧師(Charters Robert Hager)往廣東,初期主要在四邑各地布道,及後在香港得溫清溪、宋梓榮等人之助,於1883年在必列者士街市場現址創立「福音堂」及興辦夜學教授英文。同年孫中山以孫日新名義受洗成為公理堂教友。「福音堂」信眾漸多,1898年喜嘉理牧師等人購得樓梯街2294地段(即今日「必列者士街堂」現址)開始建堂,1901年新堂落成,取名「美華自理會」。1912年會友集資2萬港元,購回全部產業權,改名「中華公理會堂」,正式宣布成為華人「自養、自傳、自治」之中華本色教會。1919年在廣東有五大宗派聯合,「中華公理會堂」屬五宗派之一,加入「中華基督教會」運動,再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1937年間,教會以樓梯街交通不便,計劃再覓地建築新堂。1940年教會購得禮頓道現址,籌備動工興建新堂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工程被逼終止。戰後1950年12月9日新堂建築物落成,初時稱為「加路連山道堂」。1970年教會在「樓梯街堂」原址重建,1971年公理堂大廈暨教會落成,因差餉物業估價署重新給予必列者士街68號之門牌,故改稱「必列者士街堂」。2009年禮頓道堂進行重建,辦事處遷到毗鄰教堂的廣旅集團大廈公理堂培育中心,而重建期辦事處則位於銅鑼灣中心,早堂及晚堂崇拜安排於公理堂培育中心舉行,日堂崇拜則安排到真光中學及必街堂舉行。重建工程於2012年11月完成,辦事處亦遷回原址。聚會時間:早堂:8點,日堂:11點,晚堂:7點半。
2、基道書樓——位於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19號公理堂大樓15樓(港鐵銅鑼灣站F出口,步行6分鐘即至)。1981年「基道書樓」成立,以製作事工為主,服事海內外各構及團體,同時開設門市,以開放態度供應中英文神學用書,服事神學院,接觸群眾為宗旨。是香港比較大的書房。建議做11點的禮拜,禮拜完可以去這禮拜堂15樓去購基督教書籍和音像製品,。完後可以在銅鑼灣購物非常方便。
六、聖保羅教堂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就是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炮臺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聖保羅學院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創辦的。培訓東方傳教士學習漢語,然後進入中國內地傳教。澳門培養教士的聖保祿學院規模逐漸擴充,萬曆年間耶穌會士最多時約有80人,為當時馳名遠東的最大修院。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1835年1月26日黃昏,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對聖保祿教堂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並發現了當時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該遺址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展出不少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同時,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可是樓梯的鐵架插了在牌坊的結構之內,此舉引來一些文物專家的不滿。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米、闊23.5米、石壁厚2.7米[10],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杆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頭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制炮工廠的出品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12]的浮雕圖案。
七、望德聖母堂
(又稱聖拉匝祿堂,也常簡稱為望德堂),是一座位於澳門瘋堂斜巷的天主教教堂。亦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其餘兩座為風順堂及聖安多尼教堂)。雖然不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但仍在澳門眾多古文物中具有重要普世價值。望德聖母堂建造於1568年,即在澳門開埠不久已經建立。望德聖母堂至今已有440多年歷史,而今天望德聖母堂的規模則是在1886年改建而成的。望德聖母堂在大堂建立之前,為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是澳門最早的教堂。主教座堂建築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教堂的最大特色是裡面裝嵌有富藝術性的顏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凡是澳門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及古蹟,而宗教名畫如《聖約翰受洗圖》。
八、 澳門基督教墓地和教堂
1、馬禮遜教堂
位於白鴿巢公園旁東方基金會新會址邊的永久墓園內。建於1821年,曾於1922年重修,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教傳道所。教堂的興建是為了紀念曾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中國基督教新教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教堂的門窗為別致的拱形設計,教堂門前亮著很有特色的小圓燈,教堂內只有十張長椅,教堂頂部保持著年代久遠的屋梁、屋椽以及兩臺長吊扇。教堂四周的環境清幽脫俗。教堂的畫窗上刻畫了一本聖經的圖案並寫上<太初有道>的字
2、馬禮遜墓地
馬禮遜(Roben Morrison)是英國人,是基督教新教第一位來中國的傳教士。1782出生蘇格蘭,12歲信主,自幼有心來華宣教。他的父親是家鄉長老會的長老,信仰虔誠,受父親影響,馬禮遜在16歲那年加入蘇格蘭長老會。馬禮遜在牧師的鼓勵下進入倫敦霍斯頓學院讀神學,具有語言天賦,掌握拉丁、希臘,希伯來等語種,在學習期間,馬禮遜開始海外傳教有感動。1804年,由英國國教會、長老會、公理會等組成的「倫敦布道會」想派人到中國和非洲去傳教,他要求來華。1807年1月8日,馬禮遜從神學院畢業,受封牧師,,倫敦會曾指望馬禮遜搭乘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但因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對傳教士懷有戒心,嚴禁傳教士搭乘公司船隻到東方,故只能決定馬禮遜取道美國轉赴廣州。1807年1月31日,馬禮遜出發橫渡大西洋,4月20日達到紐約,逗留3周後,5月12日乘三叉號從紐約啟程,9月4日到達澳門,三天後抵達廣州,藏在美國商館中,開始非法匿居,請中國人教習中文,並在中國政府的禁令之下,「偷偷地取得了四五百本中國書籍,內容包括中國語言、宗教、哲學、醫藥、法律和歷史。馬禮遜在研習中國語言文字方面相當有恩賜,他沒用多長時間就已成為一個中國語言文化專家,在非法隱居廣州初期,處境相當困難,精神壓力也很大,他甚至一度離開廣州到澳門調理身體,在澳門居住期間,他認識一位東印度公司高層職員的女兒瑪麗∙莫頓,彼此產生感情。
1809年,馬禮遜娶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一位高級職員的女兒瑪麗∙莫登小姐,從而消除了公司對他的冷遇。公司在結婚典禮上宣布,聘用馬禮遜公司翻譯,年薪500英磅,因此而獲得在廣州、澳門合法居留的身份,他一邊參加公司的商務工作,一邊在廣州等地秘密傳教。1816年7月16日,也就是馬禮遜來華的第7個年頭,他終於發展了地一個中國的新教教徒——蔡高——一位在東印度公司澳門印刷廠工作的雕板工人。蔡高在1807年就與馬禮遜相識,和哥哥蔡興一起為馬禮遜刻印中文《新約》,蔡高在刻印過程中,逐漸認為「耶穌的功績足以拯救所有時代所有國家的人」1814年上半年,他向馬禮遜表示希望受洗,並寫一篇表達其信仰基督的懺悔書給馬禮遜。同年,另一位雕板工人梁發,有馬禮遜的助手米憐(Willjian Milne)施洗。1823年。馬禮遜有給梁發封了聖職,梁發成為基督新教的第一位中國籍牧師。
1834年,英國政府決定取消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壟斷權,並委派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馬禮遜也於當年7月27日被任命為商務監督秘書,他轉身一變有成為大英帝國的正式外交官。接到這項任命後,馬禮遜很是興奮,有在酷暑下拼命工作,結果病倒,8月1日在廣州病逝去世,終年52歲,安葬於澳門基督教墳地(有他的長子1811,原配妻子1821,次子1843年)。結束了他長達27年的傳教日子。雖然他在中國的事奉一直都很限於廣州及澳門之間,在事奉果效方面也未見突出,不過無疑他確已作了很好的鋪路工夫,更重要的,是他的毅力委身感召了很多人,,令更多傳教士踏上來華之路。
馬禮遜在華25年,沒有建立人何傳教結構,私下洗禮的中國教徒也不超過10個人,純從宗教角度看,他的宣教工作不算成功。但從更廣義的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他則為基督新教的在華工作奠定了基礎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1810年,他著手翻譯《新約》,歷時3年譯完,1814年在廣州出版。1819年與米憐牧師合譯舊約聖經,於1819年完成,在馬六甲出版,1823年,出版聖經新舊約全書,稱為《神天聖書》,首開先河的譯本,成為當時最通用的文言文聖經及後來其他中文聖經譯本的典範。
(2)1811年,他在廣州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中文書《神道論贖救世總說真本》,簡要地論述神的救恩
(3)1818年,由他編著的新教第一冊聖詩集《養心神詩》出版共印三百本,全冊共二七頁,聖詩三十首,全部採自英國教會當時所用的韻文詩篇和聖詩翻譯出來的,先由馬禮遜譯成中文散文,再由華人助手寫成韻文。
(4)1818年,在馬禮遜的倡導下,並得到梁發的協助,米憐於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教育青年,兒童,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用西式教育制度的學校,以中英文教學,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科目,1843年遷到香港,至今仍在,培養造就不少中國基督徒人才。
(5)從1808年開始,馬禮遜編纂華英字典》這部字典的初衷,是給以後到中國活動的傳教士提供方便.馬禮遜經過七年的艱苦勞動,在1815年出版了該書的第一卷,書名為《字典》。這卷是馬禮遜按照嘉慶十二年刊刻的《藝文備覽》英譯的,漢、英對照,按漢字筆畫分成二百十四個字根排列,書後還附有字母索引整部字典.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在1819年出版,書名為《五車韻府》,根據音標按英文字母編排。1820年續出第二卷的第二部分,在附錄中把漢文書寫體按拼音分別將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古文六大類列出。第三卷於1822年出版,書名為《英漢字典》,內容包括單字、詞彙、成語和句型的英、漢對照,解釋頗為詳盡,例句都有漢譯。在1823年出齊,共有六大本,合計四千五百九十五頁,全部由馬禮遜獨自編纂,前後歷時十五年。這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部英漢、漢英對照字典巨著。
(6)1815年8月5日出版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由於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馬禮遜便委派米伶前往華人聚居的馬六甲創辦此報,馬禮遜等為主要撰稿人,該刊為月刊,木板雕版印刷。內容首為宗教,解釋基督教義,再次為科學知識,介紹天文地理,還有世界各國情況簡介。這份報紙是中國近代報業的鼻祖,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張中文報刊,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 墓地除了馬禮遜之外,還有他的妻子瑪利亞之墓、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之墓、馬禮遜夭折的孩子雅各之墓。
九、 澳門聖馬可教堂和澳門蔡高中學的幼稚園、小學部
1、聖馬可教堂
位於澳門水坑尾街市政廳55。澳門聖馬可堂是聖公會於1948年在港澳教區建築的教堂。現在是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的地區首堂。聖公會在澳門的宣教工作,開始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年代。抗日戰爭中,由於葡萄牙政府沒有參與任何國際戰爭,中立地位使澳門成為一個南方的避難勝地。1939年,各地難民南下湧至,為了關心疏散來澳艱苦坊眾,何明華主教調派麥彼得牧師到澳門事奉。馬禮遜堂(位於舊基督教墳場旁)便成為聖公會在澳宣教的第一個堂址。翌年,李添嬡牧師奉何主教差遣調往澳門聖公會代替麥牧師的工作。戰爭結束後,在教區支持下平價購得白馬行一舊式西洋酒店,以長遠的在澳門中心地區開始事工,並於1948年改建成一座大聖堂,命名為聖馬可堂。教區於1949年派許公燧牧師為聖馬可堂第一任牧師。現任牧區主任牧師是徐旭帆牧師,助理聖品是鄔格培牧師和潘靄君牧師。
2、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
(葡萄牙語:Sheng Kung Hui Escola Choi Kou(Macau),英語:Sheng Kung Hui Choi Kou School(Macau)),為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屬下之辦學機構,於1919年創校,是澳門其中一所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學校。該校現行小學六年制,初中三年制及高中三年制。蔡高中學前身志道幼兒園,由志道會堂(今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於1919年創辦,位於馬大臣街。1933年,易名為蔡高幼兒園,以記念蔡高為首位華人新教徒。1946年,蔡高幼兒園增辦至初中,並租賃東望洋斜巷一幢三層高的洋房作為校舍。1949年,增辦至高中。1962年,中學實施五年制,復辦大學預科班(即中六)。1967年,由於餘艷梅校長年事已高而退休,志道堂考慮到新任校長能否在後一二·三事件的社會環境下保侍該校的基督教辦學精神,故經得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同意後,由聖馬可堂接辦蔡高中學,隸屬聖公會港澳教區東九龍傳道地區。而中學部設在馬大臣街,幼兒園和小學則遷往東望洋斜巷,就是澳門聖馬可教堂內。宗旨是以基督教信仰融貫誠、毅、愛、樸的美德,實施全面教育。
十、澳門東望洋山的教堂
聖母雪地殿教堂(葡文:Igreja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臺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1996年,政府對聖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發現了壁畫遺蹟。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託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簷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臺。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瑪利亞、聖安東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這是目前中國在華南地區早期基督教堂裡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在教堂門前有一塊碑文上說;「這扇門前躺著一位平凡的基督徒,他不應接受如此榮耀的葬禮。1687-1720年」。東望洋燈塔建於1864年,1865年9月21日夜開始工作,燈塔高13米,他是遠東及中國海岸的第一座燈塔。
十一、 澳門風順堂風順堂
(聖老楞佐教堂)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批西方教堂。聖老楞佐堂初建於1558年,1618年經過重建,1979年聖老楞佐堂再次全面重修。聖老楞佐堂位於今風順堂街卑第巷的對過處,是澳門城市初建早期市南區的居民聚居中心。
因聖老楞佐堂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航海保護神,故此葡萄牙人又稱聖老楞佐堂為「風信堂」,華人則稱之為「風順堂」。風順堂即為聖老楞佐堂今名,如今澳門市的風順堂區即是以風順堂為區域中心並以該教堂的名字命名的。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期間曾幾度重修。在以風力為動力的帆船時代,遠洋航行是非常危險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視風信而定行止。所以凡有船出港,船民都到風順堂來祈風。
教堂設計,雄偉壯觀,左右鐘樓並崎,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彌撒時搖動轟鳴用。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宏偉,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十二、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Igreja de S oAntonio de Padua)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有關這座教堂的記憶,可以參看以葡文鐫刻在門前石碑上的內容,譯作:「(教堂)建於1638年,毀於1809年,重建於1810年,再次毀於1874年,重修於1875年。」聖安多尼教堂創建於1558至1560年間,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1930年改建教堂鐘樓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兩度裝修教堂內部。該堂在1930年重建後成為今貌。
教堂室內採用磚木結構,橢圓形木構拱頂,木屋架上為坡屋頂,瓦屋面。夾層樓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布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內有夾層;無柱廊阻隔,木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堂內祭壇為建於1875年的巴洛克式聖壇,採用斷山花和雙柱的形式,中間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穌會標誌IHS。
主祭壇莊嚴華麗,體現巴洛克風格:錯落有致的簷部,斷裂扭曲的山花,繁複彎曲的線條以及多重層迭的壁柱,烘託出天主教的表現主題--十字架上的受難耶穌和帶有深刻含義的耶穌會標誌。牆面用壁柱劃分,以拱券裝飾。頂棚與牆體用齒飾線腳區分、勾勒。室內色彩以黃色為基調,用白色裝點,即牆面和拱頂是黃色塗料,柱頭、線腳以白色粉刷。教堂後部唱詩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風都選擇幾何圖案,流露現代氣息。
十三、玫瑰聖母堂
又稱板樟堂或多明我堂,始建於1687年,是天主教的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教堂於1828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模即源於此。
玫瑰聖母堂供奉的花地瑪聖母,是葡萄牙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頗富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宗教藝術的特色和風格。
聖堂大門雕工精細,天花板布滿圖案裝飾,聖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明快鮮豔的圖案,祭壇上有聖母聖嬰像,聖堂內則擺放花地瑪 聖母像,每年5月13日的花地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教堂通常於下午開放,可先按門鈴,然後經旁邊閘門進入,再繞過一條長廊便可進入聖堂內部,聖堂後面設有一小博物院,內藏聖保祿大教堂所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
板樟堂供奉花地瑪聖母,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的宗教藝術特異之處。
聖堂內的天花板飾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圖下便是主壇,大門雕工精細;聖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以明快之感;祭顛壇上有聖母聖嬰像,聖堂內則設放花地瑪聖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
聖物寶庫珍藏了近三百件宗教藝術品,部分展品來自其他教堂或社會人士捐獻。藏品種類繁多:彌撒常用的金質、銀質和銅質器具;有木材、石膏、象牙制的聖像,栩栩如生;細膩的油畫和有關聖經故事的板畫;彩印的圖案和神父用的絲織祭衣,華麗精緻。其中名為《聖奧斯丁》的油畫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觀眾可通過這批珍貴的文物了解天主教在亞洲的發展史。在聖物寶庫頂樓的盡頭,有兩座銅製大鐘,是澳門最古老的鐘,由於年代久遠,它們清脆的鐘聲已成為了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