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信仰 和諧中國」系列之五 基督教在中國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郭丹):說起中國的基督教,可以從一本書談起。十一屆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先生與美國神學家、基督徒路易·帕羅博士與在2006年曾經聯合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江邊對話》。書中,帕羅博士注意到:雖然現在大城市的土地資源已經緊缺,但是在北京還新建了兩座很漂亮的基督教教堂。談到這兩座新教堂,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陳順鵬說,北京的新教堂不止這兩座:「北京的朝陽區叫朝陽堂,另外一座叫豐臺堂。當然還有幾座在其他的區,比如說密雲縣、懷柔區、大興區等等,有七座禮拜堂,非常漂亮,有現代氣息。」

基督教在中文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狹義的僅指新教。中國人所說的基督教實為狹義的基督教,即新教。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發布了2010年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首次公布了全國基督教入戶調查數據。藍皮書顯示,近年來,中國基督教徒的數量增長較快,現有基督徒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總體估計為2305萬人。對於基督教較快發展的原因,陳順鵬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國家的政策,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另外一個是國家的改革開放使許多人都這樣一個需要。因為人畢竟在社會裡面,他會遇到很多的一些困難,在家庭、婚姻、工作、求學等等很多方面碰到困難、困擾,他心裏面的問題解決不了,他來到教會。我們的兄弟姐妹從心靈上,從其他一些方面幫助他,他得到了幫助,認識了基督教,然後接受基督教。這個比例的確是比較大的。」

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入華,標誌著基督教傳入中國。儘管傳入中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基督教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說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學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領導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林巧稚醫生等,他們都是基督徒。「在文化,還有科學技術,醫術,還有慈善事業等等都是基督教把新的理念帶過來。比如說第一間西醫院是在廣州辦的,另外第一個英文報刊也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印出來的。很多的一些現代的東西,現代的教學的理念,現代的文化,包括民主的意識,自由的理念、思想,都是通過傳教士帶過來中國,對中西文化的交流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馬禮遜編撰的全6冊《華英字典》,是中國第一部中英大字典,被後世學者稱為「西方認識中國社會和制度的一把鑰匙」。1815年,由馬禮遜等人撰稿和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出版,封面印有:「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創造了「孔孟加耶穌」的獨特模式。傳教士們穿中國衣,說中國話,深入最偏僻的地區,為窮苦的人治病、辦學,對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用一些中國的文藝形式,比如說歌曲,因為詩歌很早就是從教會發展起來的。傳進來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西方的那種聖樂,聖歌,後來我們自創了一些詩歌,讚美型的詩歌,用中國民間的曲調來譜這樣一些歌曲。」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基督教在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聖經》的出版方面。2004年,中國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聖經》展,之後分別在美國和德國舉辦。今年在美國舉辦了第二次中國《聖經》展,展覽了不同版本、不同時期的《聖經》,包括早期19世紀的、20世紀初的版本。對於舉辦這些展覽的意義和作用,陳順鵬說:「一個就是讓參展地方的教會的信徒、當地的人民來了解中國教會的現狀,來了解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的情況怎麼樣。到去年,我們中國教會所出版的《聖經》已經是達到5500萬冊,這就是說我們中國信徒讀《聖經》,完全沒問題了。」

陳順鵬介紹,近幾年,中國關於基督教的學術研究機構也在不斷增加,國家在學術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經費,在辦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很多大學都有相關的基督教的研究結構。近年來學術研究的風氣也非常濃厚,出版了很多有關基督教的家庭倫理道德的書籍。這些書籍的出版,對處理家庭關係、夫妻關係、教育好子女,有積極的作用。「上帝造人先造亞當,再造一個夏娃,後來他們成為夫妻,就結成一個家庭了。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那麼作為我們基督教來講,你家庭沒有一個好的行為出來你怎麼去影響社會?我們說榮耀神、榮耀上帝,你的行為都不好,你怎麼去榮耀我們的神呢?所以我們也很注重用《聖經》的教導來讓我們信徒要處理好家庭的關係,夫妻的關係,怎麼去教育好我們的子女,讓他走在一條正路上面。這是我們基督教裡面非常重要的工作。」

2011年1月,中國五大宗教團體發表了《倡導宗教和諧共同宣言》。對於社會上熱議的和諧的話題,陳順鵬從基督教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社會的和諧和宗教間的和諧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基督教在宗教融合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聖經》裡面講到神就是愛,愛是我們最基本的東西,要真正的能夠像耶穌所說的,要『愛人如己』,作為信徒本身他要和諧,內心和諧以後,再跟社會其他人產生一種和諧的關係。《聖經》有一句話就是:愛是永不止息。」

相關焦點

  • 多元信仰 和諧中國 基督教在中國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郭丹)在中國,每年春天舉行的全國「人大」、「政協」例會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備受矚目。今年「兩會」期間,本臺記者特別專訪了中國五大宗教的代表委員,通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在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現狀,共同探討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宗教界如何發揮積極作用。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一、中國宗教「五教同光」「五教同光」的提出反應了中國已明確把中國宗教劃分為五大宗教。
  • 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
    40年來,我國基督教大致經歷了恢復與落實政策、從「三自」到「三好」、發起神學思想建設和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4個階段。我國基督教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挑戰。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國基督教健康和諧發展。
  • 段琦: 2008年中國基督教現狀及研究
    報告在最後部分從三自教會、非三自教會、準三自教會三個方面探討了目前中國教會組織的多元存在格局,並初步分析了其中蘊含的各種張力。 關鍵詞:基督教 現狀 基督教研究 多元存在 一 2008年中國基督教會的重要事件及變化 對於中國基督教會而言,2008年是個很不尋常的一年。
  • 愛國愛教促和諧 從基督教看北京宗教的發展
    新華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黃海)北京市基督教「兩會」最近在世紀劇院舉行了「同心同行」感恩讚美會。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蔡葵說,這次讚美會表達了北京基督徒對黨和政府、對社會的感恩之情。
  • 中國的基督教
    1958年各種不同信仰禮儀背景的教會實行了「聯合禮拜」。從此中國教會進入「後宗派時期」,基督教的宗派組織在我國不復存在。「文革」時期,中國基督教一度中止活動。1980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恢復活動,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會議並成立了中國基督教協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三自愛國運動,開始了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的新探索。
  • 【特稿】淺析中國基督教改革開放後的公共化進程
    本來人數就不多,再加上長期的大逼迫處境,這都使得本就處於邊緣地位的基督徒更加不得不轉到地下,信仰實踐最多也只能局限於私人化的環境,於是家庭聚會興起,一方面這讓基督教會在艱難環境下保留了本土信徒信仰的種子,一方面也說明了在當時環境下的沒有任何公共空間,中國基督教的「公開化」也更是無從談起。
  • ...固本強身建教會——市基督教兩會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
    要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增進與國外基督教界的交流,宣傳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上海基督教的良好形象。三是始終堅持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引導信教群眾自覺在法律法規範圍內開展正常宗教活動,堅持正信正行,防止利用宗教從事非法違法活動。四是始終堅持加強基督教愛國團體建設。
  • 基督信仰中國化的聖經基礎
    「基督教中國化」是近日叫得最響的口號,但在教會的一些牧者、長執及信徒中間仍有不少疑慮,甚至引起教會及社會分裂的意見。因為對不少信徒來說,中國化目的是否將基督信仰核心扭曲、改變信仰、教義甚至修改聖經?但是對於社會中的非信徒大眾來說,亦有人以為中國化的目的,是否使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信仰?是否幫助基督教的傳播?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教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中國學術界稱之為新教,以別於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在內的基督教。  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倫敦宣道會派遣馬禮遜到中國,是為第一個到中國大陸的新教傳教士。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作為特權列入條約,傳教士遂以此為護身符進入內地傳教。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教徒人數不到70萬。
  • 【基督教文化之旅系列】—— 香港、澳門基督教文化之旅
    基督教文化之旅系列 ———— 《香港、澳門基督教文化之旅》 陳偉 牧師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和華、耶穌和天國為其核心的一種宗教,自中東地區的亞伯拉罕諸教分支而成,與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4 全文完)
    五、宗教關係積極健康中國妥善處理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中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等多種關係,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黨和政府與宗教界的關係和諧融洽。兩千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很少出現以宗教為背景的衝突和對抗,國家與社會對各種宗教和多樣的民間信仰持開放態度,宗教信仰自由和民間信仰多樣性獲得尊重。各宗教繼承和發揚長期以來中國化、本土化的傳統,主動適應社會,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和諧包容的優良傳統,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履行社會責任。
  • 宗教局副局長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上講話
    中國基督教界要發揚愛國傳統,不斷深化三自,不斷增進團結,不斷追求進步,堅持走中國化道路,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    堅持走中國化道路,是中國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來,基督教界有識之士為了洗刷「洋教」烙印,一直在追逐中國教會的自立夢想。
  • 王文鋒:建言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基督教為例
    阻礙政府完善宗教政策的因素不僅來自宗教法規的不健全,同時亦來自中國管轄宗教之機構的不合理身份。就目前中國政府管轄宗教部門的設置以及宗教團體機構的功能來講,顯然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據筆者觀察,目前中國體制外的基督教團體(比如家庭教會),基本上都是基於其宗教信仰目的而非政治目的,追尋其生存的宗教空間,因此政府應該要明白這一層面的宗教因素。換句話說,基督徒群體的立場都是一樣的,即尋求憲法所賦予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有意對抗政權,而是在堅持自己的法律權利與活動空間。如果明白這一點,那就應該要調整現有的宗教政策,給予宗教團體更自由的信仰空間。
  • 中國基督教兩會:抵制新天地教會等韓國滲透的邪教
    中新社北京3月24日電 中國基督教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近日在中國基督教網刊發文章,呼籲抵制異端、反對邪教。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打著基督教旗號的異端邪教乘機活動,或散布謠言蠱惑人心;或蒙蔽大眾借難撈人,發展組織;或違抗政府法令,破壞防控工作。
  • 望海樓: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四個特點
    白皮書用一系列事實說明,中國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具有深刻、真誠、一貫和牢固等四個特點。深刻: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有深入思考,認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與主張辯證唯物論並不衝突。
  • 晚清為什麼會有中國人信仰基督教,進而欺負自己的同胞?
    如果我們去追究晚清教案發生的緣由,大概可以看出是有幾個大的原因,一個是西方人借宗教欺壓中國人,一個是因為文化差異導致出現了衝突,還有一個,最值得關注,就時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欺壓自己同胞,從而導致事情愈演愈烈。
  • 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四個特點(望海樓)
    4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白皮書用一系列事實說明,中國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具有深刻、真誠、一貫和牢固等四個特點。深刻: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有深入思考,認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與主張辯證唯物論並不衝突。
  • 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是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性教務機構。1980年,根據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會議決議成立該會。該會宗旨是:團結全國所有的信奉獨一天父和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基督教信徒,在同一聖靈的帶領下,依照同一本聖經,同心協力,辦好我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
  • 宗教文化生態的中國模式——牟鍾鑑
    第二、中華民族有基礎性信仰而無獨尊的國教,它為多元信仰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相互溝通的橋梁。基礎性信仰是敬天法祖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這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基本教義。但它不壟斷信仰,只要你遵守中國人普通的做人之道,不忘祖先恩德,敬畏天命,認同中華禮俗,你可以去選擇任何其他的宗教信仰,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第三、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有多種類、多層次、內外兼收的特點,其多樣化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