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郭丹):說起中國的基督教,可以從一本書談起。十一屆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先生與美國神學家、基督徒路易·帕羅博士與在2006年曾經聯合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江邊對話》。書中,帕羅博士注意到:雖然現在大城市的土地資源已經緊缺,但是在北京還新建了兩座很漂亮的基督教教堂。談到這兩座新教堂,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陳順鵬說,北京的新教堂不止這兩座:「北京的朝陽區叫朝陽堂,另外一座叫豐臺堂。當然還有幾座在其他的區,比如說密雲縣、懷柔區、大興區等等,有七座禮拜堂,非常漂亮,有現代氣息。」
基督教在中文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狹義的僅指新教。中國人所說的基督教實為狹義的基督教,即新教。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發布了2010年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首次公布了全國基督教入戶調查數據。藍皮書顯示,近年來,中國基督教徒的數量增長較快,現有基督徒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總體估計為2305萬人。對於基督教較快發展的原因,陳順鵬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國家的政策,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另外一個是國家的改革開放使許多人都這樣一個需要。因為人畢竟在社會裡面,他會遇到很多的一些困難,在家庭、婚姻、工作、求學等等很多方面碰到困難、困擾,他心裏面的問題解決不了,他來到教會。我們的兄弟姐妹從心靈上,從其他一些方面幫助他,他得到了幫助,認識了基督教,然後接受基督教。這個比例的確是比較大的。」
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入華,標誌著基督教傳入中國。儘管傳入中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基督教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說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學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領導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林巧稚醫生等,他們都是基督徒。「在文化,還有科學技術,醫術,還有慈善事業等等都是基督教把新的理念帶過來。比如說第一間西醫院是在廣州辦的,另外第一個英文報刊也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印出來的。很多的一些現代的東西,現代的教學的理念,現代的文化,包括民主的意識,自由的理念、思想,都是通過傳教士帶過來中國,對中西文化的交流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馬禮遜編撰的全6冊《華英字典》,是中國第一部中英大字典,被後世學者稱為「西方認識中國社會和制度的一把鑰匙」。1815年,由馬禮遜等人撰稿和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出版,封面印有:「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創造了「孔孟加耶穌」的獨特模式。傳教士們穿中國衣,說中國話,深入最偏僻的地區,為窮苦的人治病、辦學,對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用一些中國的文藝形式,比如說歌曲,因為詩歌很早就是從教會發展起來的。傳進來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西方的那種聖樂,聖歌,後來我們自創了一些詩歌,讚美型的詩歌,用中國民間的曲調來譜這樣一些歌曲。」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基督教在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聖經》的出版方面。2004年,中國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聖經》展,之後分別在美國和德國舉辦。今年在美國舉辦了第二次中國《聖經》展,展覽了不同版本、不同時期的《聖經》,包括早期19世紀的、20世紀初的版本。對於舉辦這些展覽的意義和作用,陳順鵬說:「一個就是讓參展地方的教會的信徒、當地的人民來了解中國教會的現狀,來了解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的情況怎麼樣。到去年,我們中國教會所出版的《聖經》已經是達到5500萬冊,這就是說我們中國信徒讀《聖經》,完全沒問題了。」
陳順鵬介紹,近幾年,中國關於基督教的學術研究機構也在不斷增加,國家在學術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經費,在辦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很多大學都有相關的基督教的研究結構。近年來學術研究的風氣也非常濃厚,出版了很多有關基督教的家庭倫理道德的書籍。這些書籍的出版,對處理家庭關係、夫妻關係、教育好子女,有積極的作用。「上帝造人先造亞當,再造一個夏娃,後來他們成為夫妻,就結成一個家庭了。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那麼作為我們基督教來講,你家庭沒有一個好的行為出來你怎麼去影響社會?我們說榮耀神、榮耀上帝,你的行為都不好,你怎麼去榮耀我們的神呢?所以我們也很注重用《聖經》的教導來讓我們信徒要處理好家庭的關係,夫妻的關係,怎麼去教育好我們的子女,讓他走在一條正路上面。這是我們基督教裡面非常重要的工作。」
2011年1月,中國五大宗教團體發表了《倡導宗教和諧共同宣言》。對於社會上熱議的和諧的話題,陳順鵬從基督教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社會的和諧和宗教間的和諧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基督教在宗教融合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聖經》裡面講到神就是愛,愛是我們最基本的東西,要真正的能夠像耶穌所說的,要『愛人如己』,作為信徒本身他要和諧,內心和諧以後,再跟社會其他人產生一種和諧的關係。《聖經》有一句話就是:愛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