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

2020-12-18 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2016年8月5日晚,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基督教堂舉行基督教安徽特色文藝演出,1000多位現場觀眾感受到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這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有所體現,也在「聯合禮拜」和「神學思想建設」上得到體現。40年來,我國基督教大致經歷了恢復與落實政策、從「三自」到「三好」、發起神學思想建設和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4個階段。我國基督教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挑戰。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國基督教健康和諧發展。

簡單說來,「基督教在中國」可以從基督教傳入中國算起,包括教會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事的任命、神學的研究以及各項事工的開展都是外國人掌控,或受西方差會的影響;「中國基督教」的標誌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是主權在我的體現,自養是經濟獨立的彰顯,自傳是神學重構的宏願,這三者完全實現了,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中國基督教。當前,自治和自養的目標基本達成;自傳也初步體現出來,但從深層次看,我國教會在神學上的話語權還不強,因而要通過持續的神學思想建設和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來努力完成。

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它是基督教全國性愛國組織。這一組織的成立,極大地推進了三自愛國運動。1958年,各地開始進行聯合禮拜的嘗試,我國教會各宗派之間開始了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合一,今年也正好是倡導實行聯合禮拜60周年。

改革開放為我國基督教成為「中國基督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其中有幾件標誌性的大事值得一提。

首先,中國基督教協會的成立,使我國基督教有了指導教務工作的組織。1980年10月,中國基督教第三次代表會議在南京舉行,協助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印刷聖經、復辦神學院、開展國際交往等都在這次會議上成為重要內容,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成立了全國性最高教務組織——中國基督教協會(以下簡稱「全國基協」)。全國基協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我國基督教各宗派教務工作自行其是的局面,規定了其任務是「做好各項教牧工作,栽培合格的傳道人員,出版聖經和靈修書刊,加強與各地教會和信徒的聯絡」 。

其次,加強神學思想建設,使我國基督教開始從神學思想上實現獨立自主。

第三,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使我國基督教的教會性得到了不斷的增強。以往談到中國教會,我們會有許多形容,如「後宗派時期的教會」「宗派後時期的教會」等等。這些是對中國教會理解上的混亂,通過研究,我們啟用「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既通俗易懂,又能夠恰當表達今天中國教會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督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恢復與落實政策階段(1979年-1992年)。1978年12月,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歷史證明這是現代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歷史時刻。宗教界也因此受益。1979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制定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任務》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正確處理群眾宗教信仰的一項根本政策」,並要求「把廣大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為四化貢獻力量。要為各宗教團體、愛國組織恢復活動創造條件,支持這些組織的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恢復和落實宗教政策是上世紀80年代宗教領域的主要工作。1980年7月,國務院同意並批轉了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等五部委《關於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簡稱188號文件);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簡稱「19號文件」)。188號文件與19號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進了宗教政策的落實,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教堂禮拜、復辦神學院、印刷聖經和讚美詩、積極開展對外交往。

從「三自」到「三好」階段(1992年-2000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是我國基督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信徒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 ,為了更好地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中國基督教兩會提出了從「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到「三好」(治好、養好、傳好)的目標。早在1980年,丁光訓主教提出了著名的三句話:「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務未了」「從自辦教會到辦好教會」,認識到這三句話的重要性實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過一段爭論: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三自原則?是否要把辦好教會作為下一階段的目標?最終的結論是:兩者不能割裂,即要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1996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運動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羅冠宗將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精闢地總結為「四個必須」,即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必須堅持愛國愛教,必須努力增進團結,必須努力辦好教會 。這樣的論述後來被引入中國基督教第六次全國會議中上屆常委會的工作報告的經驗總結中。自治要治好並不容易,我們解決了誰來治的問題,但如何治好的問題必須不斷總結;自養上更是走了一段彎路,在「全民辦三產」的背景下,教會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然而這些投入基本以失敗告終,自養必須依靠信徒奉獻,這一點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基本實現;最難的是自傳,通過三自愛國運動,解決了誰來傳,但如何傳和傳什麼的問題,後來是通過神學思想建設來逐步實現的。

發起神學思想建設階段(2000年-2014年)。儘管以1998年11月「濟南會議」通過「關於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為標誌,我國基督教發起了神學思想建設,但由於開始時認識上的不統一,單在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就進行了不少討論,因此最終形成《有關神學思想建設的若干共識》(簡稱共識)則是在2000年。《共識》明確了神學思想建設的目標、宗旨及要求,比較重要的觀點包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不能變,但神學可以隨著時代發展而調整;神學思想建設要汲取教會傳統精華,結合我國教會走三自道路的經驗來闡述;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能反理性;要重視釋經學,樹立正確的聖經觀;神學思想建設不能閉門造車或一蹴而就,要共同努力;神學思想可以多元化等。而直到今天,神學思想建設的深入開展仍是我國基督教的一項重要的長期任務。

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階段(2014年以來)。2014年8月,「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儘管「基督教中國化」一詞在包括丁光訓主教在內的教會領袖和學者的研究中出現過,但是以「基督教中國化」作為研討的題目,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再早一點,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曾提出要研究「如何推進和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所以,這次研討會本是落實工作報告要求的一次研討,無意中卻成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先行者。同時,宗教領域的各種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基督教的快速發展及其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國基督教如果不進行中國化的努力,將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所以,基督教界提出基督教中國化完全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作了精闢的論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如何堅持宗教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推進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基督教全國兩會制訂了《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使得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基督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項事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愛國愛教,在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就能夠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本文節選自作者於10月13日至14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宗教工作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這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有所體現,也在「聯合禮拜」和「神學思想建設」上得到體現。40年來,我國基督教大致經歷了恢復與落實政策、從「三自」到「三好」、發起神學思想建設和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4個階段。我國基督教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挑戰。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國基督教健康和諧發展。

簡單說來,「基督教在中國」可以從基督教傳入中國算起,包括教會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事的任命、神學的研究以及各項事工的開展都是外國人掌控,或受西方差會的影響;「中國基督教」的標誌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是主權在我的體現,自養是經濟獨立的彰顯,自傳是神學重構的宏願,這三者完全實現了,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中國基督教。當前,自治和自養的目標基本達成;自傳也初步體現出來,但從深層次看,我國教會在神學上的話語權還不強,因而要通過持續的神學思想建設和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來努力完成。

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它是基督教全國性愛國組織。這一組織的成立,極大地推進了三自愛國運動。1958年,各地開始進行聯合禮拜的嘗試,我國教會各宗派之間開始了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合一,今年也正好是倡導實行聯合禮拜60周年。

改革開放為我國基督教成為「中國基督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其中有幾件標誌性的大事值得一提。

首先,中國基督教協會的成立,使我國基督教有了指導教務工作的組織。1980年10月,中國基督教第三次代表會議在南京舉行,協助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印刷聖經、復辦神學院、開展國際交往等都在這次會議上成為重要內容,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成立了全國性最高教務組織——中國基督教協會(以下簡稱「全國基協」)。全國基協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我國基督教各宗派教務工作自行其是的局面,規定了其任務是「做好各項教牧工作,栽培合格的傳道人員,出版聖經和靈修書刊,加強與各地教會和信徒的聯絡」 。

其次,加強神學思想建設,使我國基督教開始從神學思想上實現獨立自主。

第三,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使我國基督教的教會性得到了不斷的增強。以往談到中國教會,我們會有許多形容,如「後宗派時期的教會」「宗派後時期的教會」等等。這些是對中國教會理解上的混亂,通過研究,我們啟用「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既通俗易懂,又能夠恰當表達今天中國教會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督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恢復與落實政策階段(1979年-1992年)。1978年12月,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歷史證明這是現代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歷史時刻。宗教界也因此受益。1979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制定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任務》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正確處理群眾宗教信仰的一項根本政策」,並要求「把廣大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為四化貢獻力量。要為各宗教團體、愛國組織恢復活動創造條件,支持這些組織的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恢復和落實宗教政策是上世紀80年代宗教領域的主要工作。1980年7月,國務院同意並批轉了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等五部委《關於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簡稱188號文件);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簡稱「19號文件」)。188號文件與19號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進了宗教政策的落實,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教堂禮拜、復辦神學院、印刷聖經和讚美詩、積極開展對外交往。

從「三自」到「三好」階段(1992年-2000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是我國基督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信徒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 ,為了更好地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中國基督教兩會提出了從「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到「三好」(治好、養好、傳好)的目標。早在1980年,丁光訓主教提出了著名的三句話:「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務未了」「從自辦教會到辦好教會」,認識到這三句話的重要性實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過一段爭論: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三自原則?是否要把辦好教會作為下一階段的目標?最終的結論是:兩者不能割裂,即要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1996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運動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羅冠宗將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精闢地總結為「四個必須」,即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必須堅持愛國愛教,必須努力增進團結,必須努力辦好教會 。這樣的論述後來被引入中國基督教第六次全國會議中上屆常委會的工作報告的經驗總結中。自治要治好並不容易,我們解決了誰來治的問題,但如何治好的問題必須不斷總結;自養上更是走了一段彎路,在「全民辦三產」的背景下,教會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然而這些投入基本以失敗告終,自養必須依靠信徒奉獻,這一點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基本實現;最難的是自傳,通過三自愛國運動,解決了誰來傳,但如何傳和傳什麼的問題,後來是通過神學思想建設來逐步實現的。

發起神學思想建設階段(2000年-2014年)。儘管以1998年11月「濟南會議」通過「關於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為標誌,我國基督教發起了神學思想建設,但由於開始時認識上的不統一,單在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就進行了不少討論,因此最終形成《有關神學思想建設的若干共識》(簡稱共識)則是在2000年。《共識》明確了神學思想建設的目標、宗旨及要求,比較重要的觀點包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不能變,但神學可以隨著時代發展而調整;神學思想建設要汲取教會傳統精華,結合我國教會走三自道路的經驗來闡述;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能反理性;要重視釋經學,樹立正確的聖經觀;神學思想建設不能閉門造車或一蹴而就,要共同努力;神學思想可以多元化等。而直到今天,神學思想建設的深入開展仍是我國基督教的一項重要的長期任務。

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階段(2014年以來)。2014年8月,「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儘管「基督教中國化」一詞在包括丁光訓主教在內的教會領袖和學者的研究中出現過,但是以「基督教中國化」作為研討的題目,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再早一點,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曾提出要研究「如何推進和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所以,這次研討會本是落實工作報告要求的一次研討,無意中卻成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先行者。同時,宗教領域的各種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基督教的快速發展及其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國基督教如果不進行中國化的努力,將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所以,基督教界提出基督教中國化完全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作了精闢的論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如何堅持宗教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推進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基督教全國兩會制訂了《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使得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基督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項事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愛國愛教,在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就能夠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本文節選自作者於10月13日至14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宗教工作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相關焦點

  • 【特稿】淺析中國基督教改革開放後的公共化進程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本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與中國社會環境的再度開放,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基督教悄然在經歷著一個逐步「公共化」的進程。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中國本土基督徒的數字顯示只有70萬,在四億中國人口裡面不足千分之二,處於邊緣群體之一。
  • 中國的基督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從羅馬天主教裡分離一部分,產生了「新教」(在中國習慣上稱為基督教)。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開始。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教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中國學術界稱之為新教,以別於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在內的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
  • 中國基督教信徒人數「超常規增長」 在2300萬至4000萬之間
    愛國愛教,榮神益人,融會中國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神學思想——萌櫱於6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精神,正在引領著基督教實現從「在中國」到「中國化」的轉變。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5日在上海舉行。活動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主辦。
  • ...固本強身建教會——市基督教兩會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
    與會者共同觀看了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在上海發起70周年宣傳片。回望上海基督教70年走過的歷史足跡,展望上海基督教的未來發展。中國基督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沈學彬、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金宏偉分别致辭。黃紅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上海基督教界人士表示誠摯的問候。
  • 中國基督教第十次代表會議閉幕
    閉幕式開始,全體代表聽取了中國基督教第十次代表會議通過的關於《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九屆 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七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章程》修改的決議、關於《中國基督教協會章程》修改的決議、關於學習貫徹新修訂的《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的決議、關於落實《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的決議和關於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議書
  • 基督教為什麼能在中國存在下去
    這主要是因為基督教把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帶了進來,對中國的近代科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是他們能在中國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基督教的傳教士在華交流活動,也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研究中國的近代西方漢學,就是在華傳教時期形成的。允許他們存在是西方文化對於近代中國教育、新聞、出版諸方面的建設,有積極推進作用,在思想界也有啟蒙意義。基督教在中國能夠存在下去,是因為大多數傳教士是懷著誠意來幫助中國並對中國人民持友好態度的人。
  • 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是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性教務機構。1980年,根據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會議決議成立該會。該會宗旨是:團結全國所有的信奉獨一天父和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基督教信徒,在同一聖靈的帶領下,依照同一本聖經,同心協力,辦好我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
  • 徐曉鴻: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 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堅持我國基督教的中國化方向,是黨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國教會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近代以來,基督教是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而大規模傳入中國的,被稱為「洋教」,我國任何地方的教會,都不過是西方差派傳教的結果,是「基督教在中國」,不少信徒缺乏國家意識,因而人們說:「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同時,中國信仰地圖顯示,紅色的基督教在華北和中原的河南很興盛,尤其是農村。中國的農村是非常保守的,很多農村老人甚至是文盲,他們怎麼會去信仰這種八千裡外外國的信仰呢?讓人十分疑惑。很多人想到基督教,就會想到歐美發達國家,覺得中國西化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才應該是基督徒多的地方,怎麼會是河南河北的農村呢?
  • 多元信仰 和諧中國 基督教在中國
    本期《中國社會》是系列節目《多元信仰,和諧中國――對話五大宗教「兩會」代表委員》的第五期。一起聽聽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陳順鵬先生的專訪。 說到基督教,本屆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先生與美國神學家、基督徒路易?
  • 芬蘭聖經公會一行訪問中國基督教兩會
    2018年6月11日,中國基督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單渭祥牧師接待了芬蘭聖經公會訪問團一行6人,向來賓介紹了中國教會和聖經出版、發行的基本情況,並就對方關心的中國教會未來發展和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回應。單牧師首先感謝芬蘭聖經公會長期以來對中國教會聖經事工的支持,隨後簡要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為更好融入當代社會、見證基督福音而開展的基督教中國化事工;又分享了教會需要提升信徒素質、解決牧養精細化等問題。
  • 中國基督教兩會慶祝國慶6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召開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傅先偉長老,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徐曉鴻牧師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的主要負責同工近50人聚集一堂,一同見證和暢談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基督教會與祖國同命運、同發展的歷史,同工們不僅對上帝充滿了感恩,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所帶來的和平與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充滿了感激之情。
  • 中國唐朝就有基督教?《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景教」是基督教嗎?
    以及教堂標配「懺悔室」(劇中叫告解室)很多人心裡就泛起了疑問:基督教在唐朝時就已經傳入中國了嗎?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其實,劇中所說的「景教」並非歐洲地區流行的天主教,而是基督教的另一個小分支,原名「聶斯託利派」。
  • 「多元信仰 和諧中國」系列之五 基督教在中國
    談到這兩座新教堂,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陳順鵬說,北京的新教堂不止這兩座:「北京的朝陽區叫朝陽堂,另外一座叫豐臺堂。當然還有幾座在其他的區,比如說密雲縣、懷柔區、大興區等等,有七座禮拜堂,非常漂亮,有現代氣息。」 基督教在中文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狹義的僅指新教。中國人所說的基督教實為狹義的基督教,即新教。
  • 中國基督教兩會舉辦《天風》特約撰稿人、中國基督教網站通訊員...
    2016年9月22-23日上午,中國基督教兩會在上海舉辦《天風》特約撰稿人、中國基督教網站通訊員寫作培訓,《天風》雜誌特約撰稿人以及中國基督教網站各省市基督教協會的通訊員近50人參加了培訓。22日上午,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宗守雲教授受邀講授「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字傳播和寫作」,他指出,基督教寫作的前提需要具備神學基礎、百科基礎、語文基礎。
  • 君士坦丁的改革制度讓基督教得以極大發展
    在成為皇帝之後他做了許多改革以加強自己的君主專制,並在改革當中以大力的扶持讓基督教得以極大的發展。君士坦丁的身世與繼位關係君士坦丁的父親是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但是在歷史上其母親的身份卻有兩種說法,一來說其母親海倫娜是一家旅店的僕人,君士坦丁是君士坦堤烏斯和海倫娜的私生子。
  • 宗教局副局長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上講話
    向與會代表並通過你們向全國廣大基督徒致以誠摯問候!    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懷念丁光訓主教、羅冠宗先生等老一輩教會領袖。他們是中國基督教愛國愛教事業的一代典範,為推動三自愛國運動的深化和發展,為中國教會的健康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和懷念。
  • 杜青林:在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6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今天,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隆重舉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60周年慶祝大會。這是中國基督教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宗教界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賈慶林主席、回良玉副總理,代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對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吳耀宗先生等老一輩中國基督教愛國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向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基督教健康發展的各位朋友,致以誠摯的問候!
  • 段琦: 2008年中國基督教現狀及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為了切斷與西方帝國主義的聯繫,中國教會發起了政治色彩較濃的「三自革新運動」,並由此建立了三自愛國會。由於三自愛國會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因此這個團體自然也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改革開放後,中國基督教會全面復興,考慮到三自愛國會只是一個中國基督徒的愛國團體,是政治運動的產物,缺乏教會性,在丁光訓領導下,中國基督教會成立了基督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