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這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有所體現,也在「聯合禮拜」和「神學思想建設」上得到體現。40年來,我國基督教大致經歷了恢復與落實政策、從「三自」到「三好」、發起神學思想建設和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4個階段。我國基督教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挑戰。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國基督教健康和諧發展。
簡單說來,「基督教在中國」可以從基督教傳入中國算起,包括教會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事的任命、神學的研究以及各項事工的開展都是外國人掌控,或受西方差會的影響;「中國基督教」的標誌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是主權在我的體現,自養是經濟獨立的彰顯,自傳是神學重構的宏願,這三者完全實現了,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中國基督教。當前,自治和自養的目標基本達成;自傳也初步體現出來,但從深層次看,我國教會在神學上的話語權還不強,因而要通過持續的神學思想建設和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來努力完成。
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它是基督教全國性愛國組織。這一組織的成立,極大地推進了三自愛國運動。1958年,各地開始進行聯合禮拜的嘗試,我國教會各宗派之間開始了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合一,今年也正好是倡導實行聯合禮拜60周年。
改革開放為我國基督教成為「中國基督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其中有幾件標誌性的大事值得一提。
首先,中國基督教協會的成立,使我國基督教有了指導教務工作的組織。1980年10月,中國基督教第三次代表會議在南京舉行,協助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印刷聖經、復辦神學院、開展國際交往等都在這次會議上成為重要內容,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成立了全國性最高教務組織——中國基督教協會(以下簡稱「全國基協」)。全國基協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我國基督教各宗派教務工作自行其是的局面,規定了其任務是「做好各項教牧工作,栽培合格的傳道人員,出版聖經和靈修書刊,加強與各地教會和信徒的聯絡」 。
其次,加強神學思想建設,使我國基督教開始從神學思想上實現獨立自主。
第三,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使我國基督教的教會性得到了不斷的增強。以往談到中國教會,我們會有許多形容,如「後宗派時期的教會」「宗派後時期的教會」等等。這些是對中國教會理解上的混亂,通過研究,我們啟用「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既通俗易懂,又能夠恰當表達今天中國教會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督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恢復與落實政策階段(1979年-1992年)。1978年12月,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歷史證明這是現代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歷史時刻。宗教界也因此受益。1979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制定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任務》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正確處理群眾宗教信仰的一項根本政策」,並要求「把廣大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為四化貢獻力量。要為各宗教團體、愛國組織恢復活動創造條件,支持這些組織的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恢復和落實宗教政策是上世紀80年代宗教領域的主要工作。1980年7月,國務院同意並批轉了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等五部委《關於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簡稱188號文件);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簡稱「19號文件」)。188號文件與19號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進了宗教政策的落實,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教堂禮拜、復辦神學院、印刷聖經和讚美詩、積極開展對外交往。
從「三自」到「三好」階段(1992年-2000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是我國基督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信徒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 ,為了更好地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中國基督教兩會提出了從「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到「三好」(治好、養好、傳好)的目標。早在1980年,丁光訓主教提出了著名的三句話:「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務未了」「從自辦教會到辦好教會」,認識到這三句話的重要性實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過一段爭論: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三自原則?是否要把辦好教會作為下一階段的目標?最終的結論是:兩者不能割裂,即要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1996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運動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羅冠宗將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精闢地總結為「四個必須」,即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必須堅持愛國愛教,必須努力增進團結,必須努力辦好教會 。這樣的論述後來被引入中國基督教第六次全國會議中上屆常委會的工作報告的經驗總結中。自治要治好並不容易,我們解決了誰來治的問題,但如何治好的問題必須不斷總結;自養上更是走了一段彎路,在「全民辦三產」的背景下,教會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然而這些投入基本以失敗告終,自養必須依靠信徒奉獻,這一點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基本實現;最難的是自傳,通過三自愛國運動,解決了誰來傳,但如何傳和傳什麼的問題,後來是通過神學思想建設來逐步實現的。
發起神學思想建設階段(2000年-2014年)。儘管以1998年11月「濟南會議」通過「關於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為標誌,我國基督教發起了神學思想建設,但由於開始時認識上的不統一,單在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就進行了不少討論,因此最終形成《有關神學思想建設的若干共識》(簡稱共識)則是在2000年。《共識》明確了神學思想建設的目標、宗旨及要求,比較重要的觀點包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不能變,但神學可以隨著時代發展而調整;神學思想建設要汲取教會傳統精華,結合我國教會走三自道路的經驗來闡述;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能反理性;要重視釋經學,樹立正確的聖經觀;神學思想建設不能閉門造車或一蹴而就,要共同努力;神學思想可以多元化等。而直到今天,神學思想建設的深入開展仍是我國基督教的一項重要的長期任務。
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階段(2014年以來)。2014年8月,「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儘管「基督教中國化」一詞在包括丁光訓主教在內的教會領袖和學者的研究中出現過,但是以「基督教中國化」作為研討的題目,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再早一點,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曾提出要研究「如何推進和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所以,這次研討會本是落實工作報告要求的一次研討,無意中卻成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先行者。同時,宗教領域的各種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基督教的快速發展及其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國基督教如果不進行中國化的努力,將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所以,基督教界提出基督教中國化完全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作了精闢的論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如何堅持宗教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推進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基督教全國兩會制訂了《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使得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基督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項事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愛國愛教,在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就能夠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本文節選自作者於10月13日至14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宗教工作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這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有所體現,也在「聯合禮拜」和「神學思想建設」上得到體現。40年來,我國基督教大致經歷了恢復與落實政策、從「三自」到「三好」、發起神學思想建設和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4個階段。我國基督教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挑戰。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國基督教健康和諧發展。
簡單說來,「基督教在中國」可以從基督教傳入中國算起,包括教會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事的任命、神學的研究以及各項事工的開展都是外國人掌控,或受西方差會的影響;「中國基督教」的標誌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是主權在我的體現,自養是經濟獨立的彰顯,自傳是神學重構的宏願,這三者完全實現了,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中國基督教。當前,自治和自養的目標基本達成;自傳也初步體現出來,但從深層次看,我國教會在神學上的話語權還不強,因而要通過持續的神學思想建設和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來努力完成。
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它是基督教全國性愛國組織。這一組織的成立,極大地推進了三自愛國運動。1958年,各地開始進行聯合禮拜的嘗試,我國教會各宗派之間開始了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合一,今年也正好是倡導實行聯合禮拜60周年。
改革開放為我國基督教成為「中國基督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其中有幾件標誌性的大事值得一提。
首先,中國基督教協會的成立,使我國基督教有了指導教務工作的組織。1980年10月,中國基督教第三次代表會議在南京舉行,協助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印刷聖經、復辦神學院、開展國際交往等都在這次會議上成為重要內容,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成立了全國性最高教務組織——中國基督教協會(以下簡稱「全國基協」)。全國基協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我國基督教各宗派教務工作自行其是的局面,規定了其任務是「做好各項教牧工作,栽培合格的傳道人員,出版聖經和靈修書刊,加強與各地教會和信徒的聯絡」 。
其次,加強神學思想建設,使我國基督教開始從神學思想上實現獨立自主。
第三,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使我國基督教的教會性得到了不斷的增強。以往談到中國教會,我們會有許多形容,如「後宗派時期的教會」「宗派後時期的教會」等等。這些是對中國教會理解上的混亂,通過研究,我們啟用「正在走向聯合中的教會」,既通俗易懂,又能夠恰當表達今天中國教會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督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恢復與落實政策階段(1979年-1992年)。1978年12月,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歷史證明這是現代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歷史時刻。宗教界也因此受益。1979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制定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任務》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正確處理群眾宗教信仰的一項根本政策」,並要求「把廣大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團結在政府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為四化貢獻力量。要為各宗教團體、愛國組織恢復活動創造條件,支持這些組織的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恢復和落實宗教政策是上世紀80年代宗教領域的主要工作。1980年7月,國務院同意並批轉了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等五部委《關於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簡稱188號文件);1982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簡稱「19號文件」)。188號文件與19號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進了宗教政策的落實,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教堂禮拜、復辦神學院、印刷聖經和讚美詩、積極開展對外交往。
從「三自」到「三好」階段(1992年-2000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是我國基督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信徒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 ,為了更好地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中國基督教兩會提出了從「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到「三好」(治好、養好、傳好)的目標。早在1980年,丁光訓主教提出了著名的三句話:「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務未了」「從自辦教會到辦好教會」,認識到這三句話的重要性實際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有過一段爭論: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三自原則?是否要把辦好教會作為下一階段的目標?最終的結論是:兩者不能割裂,即要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1996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運動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羅冠宗將按三自原則辦好教會精闢地總結為「四個必須」,即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必須堅持愛國愛教,必須努力增進團結,必須努力辦好教會 。這樣的論述後來被引入中國基督教第六次全國會議中上屆常委會的工作報告的經驗總結中。自治要治好並不容易,我們解決了誰來治的問題,但如何治好的問題必須不斷總結;自養上更是走了一段彎路,在「全民辦三產」的背景下,教會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然而這些投入基本以失敗告終,自養必須依靠信徒奉獻,這一點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基本實現;最難的是自傳,通過三自愛國運動,解決了誰來傳,但如何傳和傳什麼的問題,後來是通過神學思想建設來逐步實現的。
發起神學思想建設階段(2000年-2014年)。儘管以1998年11月「濟南會議」通過「關於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為標誌,我國基督教發起了神學思想建設,但由於開始時認識上的不統一,單在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就進行了不少討論,因此最終形成《有關神學思想建設的若干共識》(簡稱共識)則是在2000年。《共識》明確了神學思想建設的目標、宗旨及要求,比較重要的觀點包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不能變,但神學可以隨著時代發展而調整;神學思想建設要汲取教會傳統精華,結合我國教會走三自道路的經驗來闡述;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能反理性;要重視釋經學,樹立正確的聖經觀;神學思想建設不能閉門造車或一蹴而就,要共同努力;神學思想可以多元化等。而直到今天,神學思想建設的深入開展仍是我國基督教的一項重要的長期任務。
倡導推進基督教中國化階段(2014年以來)。2014年8月,「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儘管「基督教中國化」一詞在包括丁光訓主教在內的教會領袖和學者的研究中出現過,但是以「基督教中國化」作為研討的題目,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再早一點,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曾提出要研究「如何推進和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所以,這次研討會本是落實工作報告要求的一次研討,無意中卻成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先行者。同時,宗教領域的各種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基督教的快速發展及其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國基督教如果不進行中國化的努力,將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所以,基督教界提出基督教中國化完全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作了精闢的論述:「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如何堅持宗教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推進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基督教全國兩會制訂了《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使得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基督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項事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愛國愛教,在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就能夠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本文節選自作者於10月13日至14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宗教工作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