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淺析中國基督教改革開放後的公共化進程

2020-12-21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為北京最古老的教會之一缸瓦市堂。1980年7月13日,缸瓦市教堂恢復禮拜,成為文化大革命後第一間恢復禮拜的教堂。(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2013年,缸瓦市堂150周年慶祝時的場景。(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入華,中國基督教(新教)誕生並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回首200多年曆程,「本土化」是中國基督教最主要的基調之一,同時在觀察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過程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公共化」,因為基督教會在關注個人靈魂得救的同時亦非常關注「聖而公之」。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本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與中國社會環境的再度開放,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基督教悄然在經歷著一個逐步「公共化」的進程。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中國本土基督徒的數字顯示只有70萬,在四億中國人口裡面不足千分之二,處於邊緣群體之一。隨後的近三十年裡,中國基本處於宗教環境緊縮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大環境之中,不用談宗教,社會許多方面的生存空間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對宗教的片面認識帶來對宗教的全面打壓,甚至當時有地區還曾推行過「無宗教區、無宗教縣」的「消滅宗教」的試驗,其中基督教也遭遇艱和逼迫,教堂被燒、神職人員被下入監牢,信徒不敢公開信仰,這些都成為當年歷史的記錄。

本來人數就不多,再加上長期的大逼迫處境,這都使得本就處於邊緣地位的基督徒更加不得不轉到地下,信仰實踐最多也只能局限於私人化的環境,於是家庭聚會興起,一方面這讓基督教會在艱難環境下保留了本土信徒信仰的種子,一方面也說明了在當時環境下的沒有任何公共空間,中國基督教的「公開化」也更是無從談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宗教問題上清除了「左」傾錯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其中尤以1982年19號文件為標誌性事件。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制定的第一個系統論述宗教問題的專門文件,它闡明了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從此之後,各地關閉數十年的教堂重新開放,中國基督教再次擁有了公開聚會的合法空間,信徒也可以公開宣稱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個人性地分享信仰與彼此交流…中國基督教經歷了新一輪的發展復興。不僅基督教,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各大宗教都迎來了蓬勃發展期,宗教場所、宗教信徒、神職人員的數字都顯著增加。

宗教的發展帶來宗教事務管理的進步。2004年7月7日,在廣泛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國務院通過了《宗教事務條例》並於2005年3月1日正式執行,這是宗教法制建設中的標誌性進展,它首次以具有法律文件性質的條例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讓我國的宗教工作更加公開透明並開始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條例》明確宗教團體可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設立宗教院校等,這也帶來基督教在出版物上數量、種類與質量的提升從而豐富了信仰生活;宗教院校在各地興建起來,新一代神職人員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保護個體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條例》規定說:「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此規定的靈活性和對宗教教義教規的尊重也給予民間家庭聚會、非體制內教會在社會上現實生存一定的空間。

伴隨著宗教工作更為公開透明及時代轉型的大環境,中國近幾十年來也出現「宗教熱」現象。其中有人因為對信仰虔誠追求而成為宗教信徒,也有因為回歸傳統文化而帶來的民間宗教熱祭祖追宗熱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為推動旅遊與經濟的發展而帶來興建寺廟道觀佛像、或因為物質利益催生的各種宗教亂象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不同的現象都顯示出,宗教成為中國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社會對於宗教文化也給予了更大的空間,比如社會媒體上不乏對各種宗教文化的介紹;國家官員與宗教學者在公開場合多次呼籲「對宗教脫敏」;不同宗教研究機構發表各類研究,拓寬社會獲取正確宗教知識的渠道…這些都使得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宗教更多走入公眾視線。

其中,基督教也不例外。

一方面,各種形式與風格的教會在各地出現,特別是近10多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教會興起,給中國教會注入新的時代活力;中國基督徒的信徒結構由以前的「老人多,婦女多,文盲多」轉變為各行各業之中都有加入,信徒構成更為多元化;基督徒在展開探訪、牧養等教會內部事工的同時投身各類慈善公益事業祝福社會;2006年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等活動也顯示出基督教在公共外交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總結而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基督教進入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時期,在其人數、事工、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伴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與發展,亦自然而然開始了「公共化」的趨勢與進程。

但與此同時,中國基督教自身還未清晰意識到此點。

如何面對自身從一個邊緣性存在、民間宗教存在轉變成為一個公共存在,並如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及當下多元文化語境下承擔公共角色、踐行「光和鹽」的使命,是當下中國教會亟需思考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分享並註明來源與連結,其他媒體與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基督教從「基督教在中國」向「中國基督教」轉變
    改革開放為我國基督教成為「中國基督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其中有幾件標誌性的大事值得一提。首先,中國基督教協會的成立,使我國基督教有了指導教務工作的組織。為了更好地推進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基督教全國兩會制訂了《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使得推進工作有序開展。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基督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項事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愛國愛教,在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就能夠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舉辦
    本報訊(邵立良 何彬彬) 為積極探索具有雲南特點的基督教中國化道路,11月26日,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在昆明市盤龍區北辰基督教堂舉辦。雲南省民族宗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盤豔陽,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永耀等出席並講話。
  • 朝鮮開啟改革開放進程,中國應做何選擇?
    本文來源於《財經》雜誌,作者為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原標題《朝鮮開啟改革開放進程,中國應做何選擇?》半島問題很複雜、事態發展很意外。老成謀國那一套羈絆,被年輕人嗤之以鼻;「一貫主張」對於商人背景的老年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政治家來說,更是不存在的教條。
  • 邪教喜歡打著基督教旗號原因淺析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邪教組織逐漸發展起來,進入21世紀,當代邪教勢力開始出現國際化的趨勢,據新華網公布、中國反邪教協會宣布的目前國內20個有代表性的邪教名錄中,打著基督教旗號的約有16種之多。這些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中,除了韓國背景的統一教、達米宣教會、世界以利亞福音宣教會和港臺背景的新約教會外,其餘大多都是土生土長的。
  • 參考消息特稿|日本人對中國改革開放很欽佩
    【原標題】外交官憶開放往事(20):日本人對中國改革開放很欽佩——專訪中國前駐日本教育參贊劉佔山文/陳銳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改革開放之初,有大批中國研修生留日學習先進技術、3000日本青年訪華掀起日本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熱情、日本對華基礎設施等全方位援助客觀上對中國經濟起飛助力不小。中日之間儘管有各種摩擦和矛盾,但也曾經歷過「親密無間」的蜜月期。作為改革開放之初留學橫濱研究職業教育的留學生以及後來從事教育交流與培訓的駐日使館參贊,劉佔山在中日交往中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 全球知名車企上海加速「本土化」進程 中國製造「駛向」歐洲
    全球知名車企上海加速「本土化」進程 中國製造「駛向」歐洲 2020-12-17 11:47:39    特斯拉正在不斷加速自身「本土化」進程。
  •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民族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將發表評論員文章,題目是《民族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習近平總書記中外記者見面會講話啟示②》。
  • 從哥德式的產生看基督教中國化
    到了中世紀中期,因著戰亂逐漸平息,封建領主之間、各自治地區之間都形成了較好的交流機制,在這樣穩定繁榮的背景下,各個領域都有了快速發展的外部條件,基督教藝術自然也在悄無聲息的孕育著各樣的變革。因著聖丹尼修院的一把大火,加上蘇傑本人在神學上的思考和建築學上的造詣,哥德式建築就橫空出世,從此逐漸取代了拜佔庭和羅馬風格。可以說,哥德式建築在教會裡出現,是基督教藝術一個重大的變革。
  • 改革開放後的價格制度變遷
    長江商報消息 ■朱巧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價格改革,多次被稱為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價格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要素價格和公共品價格扭曲還沒有根本解決,中國的價格制度仍然有待完善。
  • 沒有中國改革開放,日本的平成時代更加暗淡!
    「平成最後的日本第一可愛女中學生」富本愛琉當日本人懷著複雜心情告別平成30年的時候,中國人則迎來改革開放40年。如果將中國和日本在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的話,那麼能夠發現日本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蒸蒸日上。
  • 芬蘭聖經公會一行訪問中國基督教兩會
    2018年6月11日,中國基督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單渭祥牧師接待了芬蘭聖經公會訪問團一行6人,向來賓介紹了中國教會和聖經出版、發行的基本情況,並就對方關心的中國教會未來發展和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回應。單牧師首先感謝芬蘭聖經公會長期以來對中國教會聖經事工的支持,隨後簡要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為更好融入當代社會、見證基督福音而開展的基督教中國化事工;又分享了教會需要提升信徒素質、解決牧養精細化等問題。
  • 改革開放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經過40年的努力奮鬥,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開闢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成功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更加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中國基督教信徒人數「超常規增長」 在2300萬至4000萬之間
    愛國愛教,榮神益人,融會中國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神學思想——萌櫱於6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精神,正在引領著基督教實現從「在中國」到「中國化」的轉變。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5日在上海舉行。活動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主辦。
  • 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改革開放中砥礪堅定
    改革開放40年,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曆程,又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自信愈加堅定的偉大曆程。
  • 基督時報•2017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
    2017年尾聲之際,基督時報根據點擊率、熱搜詞、分享率和重要性等綜合因素,評選出2017年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包括事件、熱點和話題):1.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2.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公布3.兩位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IS殺害4.基督徒自媒體亂象與打假5.直面基督徒女性家暴現象
  • ...固本強身建教會——市基督教兩會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
    她充分肯定了上海基督教界在堅持三自原則下,愛國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斷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各項工作。對上海基督教未來的發展,她說,一是始終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引導信教群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神學思想建設上,不斷開拓創新,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我國時代特徵的闡釋。二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 宗教局副局長在中國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上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中國基督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中國基督教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基督教界要發揚愛國傳統,不斷深化三自,不斷增進團結,不斷追求進步,堅持走中國化道路,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    堅持走中國化道路,是中國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來,基督教界有識之士為了洗刷「洋教」烙印,一直在追逐中國教會的自立夢想。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教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中國學術界稱之為新教,以別於廣義的、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在內的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
  • 中國基督教第十次代表會議閉幕
    閉幕式開始,全體代表聽取了中國基督教第十次代表會議通過的關於《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九屆 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七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章程》修改的決議、關於《中國基督教協會章程》修改的決議、關於學習貫徹新修訂的《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的決議、關於落實《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的決議和關於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議書
  • 李蘭成牧師:大道無形,行道有為——基督教中國化的感悟
    ‍‍‍‍近幾年,關於基督教中國化的討論可謂見仁見智7月16-18日,南京市棲霞區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於邁皋橋堂舉行了義工培訓,來自棲霞全區24個堂點(教會)的負責人、教牧人員等義工300多人參加,特邀市基督教兩會主席李蘭成牧師就基督教中國化及「國法與教規」開展主題講座,李牧師以「大道無形,行道有為——基督教中國化的感悟」為題分享了他對於基督教中國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