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86版的《西遊記》,它有多牛?
沒有人能夠做答,沒有人知道創下收視率記錄的這部老劇代表了多少人的童年!
一曲「敢問路在何方」,總能瞬間將大家從各種生活的煩亂中拉回到那個炎熱夏天,搬著小板凳扇著竹扇,坐在電視機前看猴哥的年代!
如果不是今天大量當年拍攝《西遊記》的幕後花絮被爆出,
大概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敬業和努力的精神多麼有力量!
這種毅力足以超越技術,讓大家打心眼裡敬佩老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
在34年前資源匱乏的中國,《西遊記》劇組為了拍攝在這部古典文學名著同樣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終於修成正果!
特效:技術不夠智慧來湊
剛開始拍攝的時候,劇組並不知道什麼是威亞,在國內也沒有可以參考的先例,
但為了營造出這樣一個充滿魔力的奇幻世界,劇組的工作人員只能絞盡腦汁自己大開腦洞。
沒吊過威亞,沒關係。
索性在揚州瘦西湖找了一塊平地,然後從南京體工隊把運動員和蹦床都給借過來,用運動員代替孫悟空和妖怪對打。
後來,劇組前往香港學習吊威亞,終於可以飛起來了。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鋼絲太細,以至於很多演員都從上面摔下來過。
豬八戒的扮演者馬德華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當時大家都是在用生命掉威亞,每次飛起來後,大家說的都是「這次我們沒有摔死啊」。
有些回憶,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個中艱辛,可想而知。
龍宮惟妙惟肖的海底生活又是怎樣拍攝出來的呢?誰能想到在攝像機前直接架起水缸!水缸裡擺動的綠色植物還有偶爾升騰起來的氣泡,可不就神似生活在海底!這想法這智慧真令人大開眼界!
每當唐三藏念緊箍咒的時候,孫悟空都會痛苦到難以忍受,在地上翻滾。為了做出頭暈目眩的感覺,拍攝的時候,孫悟空順時針轉,而攝影師被人扛在梯子上逆時針轉。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都暈,更何況是現場的攝像師?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歷時6年零2個月,幾乎走遍全中國大江南北的劇組,完成拍攝僅僅用了一個攝像師,一臺攝像機,說出來真的難以相信!
難怪有人會說:當一個人特別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會位他讓道!在有限的條件下,這些前輩們憑藉著自己的智慧,依靠著滿腔的堅持,做成了今天大家都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造型:再小的配角也用心創作
在《西遊記》以前,國內還沒有將妖魔鬼怪搬上電視劇的先例,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劇組人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自然也少不了人物的造型。
為了創作出孩子們喜歡的神話人物,化妝師王希鍾可下了不少功夫。
他前前後後一共做了接近200多的人物造型,個個經典,就連配角小妖怪的造型看起來都格外用心!這些妖怪長得千奇百怪,但單從造型上來說,卻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害怕或討厭。
他用模型把猴子和人最美的部分重新創作,設計出了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美猴王」。
豬八戒那一雙含情脈脈的丹鳳眼也是他思量再三後設計出來的,「豬眼是很美的,豬是丹鳳眼,非常嫵媚」,王希鍾這樣解釋他的創意。
即使在今天來看,依然會覺得這些造型別致新穎,各具特色。每個角色也因此都更傳神,西遊記也才更有意思!
片酬:條件艱苦也擋不住精湛演技
西遊記的拍攝有多艱苦呢?其實從當時主演的工資中就可以看出有多難了。
在片酬方面可以說是少的可憐,有時甚至還需要演員自己補貼。
當時群演的價格是一天10塊,主演的片酬相對比較高,馬德華老師一集大概是五六十元,整部西遊記拍下來,一共也才拿到2200元。即便是最苦最累的孫悟空,每天高強度工作,比一般演員都累,也只有70元一集。
相對於今天把大部分製作費都用來支付演員片酬的電視劇,《西遊記》是當之無愧的楷模榜樣了!
今天的我們或多或少都看過《指環王》《哈利波特》這樣頗負盛名的奇幻大片。
實話實說,單從技術上來說,《西遊記》中的特效水平自然是無法比得上國外大片,但是就製作的用心程度而言,老一輩藝術家對作品的追求毫無疑問深深的打動了我們!
在當時各種條件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劇組眾位演職人員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有了他們不畏艱難的用心付出才帶來了這樣屬於中華文化的難忘經典!
花費六年的時間創作一部電視劇,當初又有誰曾經會想到它能夠名聲大噪家喻戶曉呢?但是,這群老藝術家就是這樣克服了重重困難,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堅持真的是世界上最可貴的兩個字。
焦慮,對未來的期待,對壓力的恐慌,難道30年前的人就沒有嗎?大概率是不會的。
但是,他們選擇了腳踏實地,一錘一斬,敲敲打打。
而這種態度,真心值得我們每個年輕人學習!
與其羨慕別人成功後的鮮花與掌聲,不如擺正心態,虛心錘鍊自己的技能。要相信,我們所看到的成功的每一個人都不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成功的,當然,富二代除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