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2020-12-16 葉三說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大肆宣傳君權神授,為了政治需要將人分成為三六九等,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安於現狀,這樣他們才能安分守己的創造剩餘價值。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封建迷信思想開始廣泛流傳,以至於很多窮人甘心情願的安貧樂道。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都認為,自己之所以窮是因為命不好,而達官貴人則是天生的貴人。

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之後,就形成了綿延了2000多年的迷信思想,妖魔、鬼怪、仙佛思想大行於世。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在他離任即將告老還鄉之時,本想一個人悄悄地獨自離開,可是僚屬們卻趁夜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

看到此情此景葉存仁不禁感慨:「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由於他為官清廉所以離任之時也是孑然一身,可是他曾經的同僚和下屬們,由於特別敬佩他的為人,所以趁著夜黑風高之際,給他送來了一船財物。

這首詩歌所描繪的含義,其實就是為了表達「拒贈」之意,大家的心意葉存仁都心領了,可是這一船財物卻說什麼也不能收。

縱然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好像是不會被別人發現,但即使是這樣也被會天上的神明發現,他藉此詩作表達謝意、婉拒之情。

「舉頭三尺」真的有神明嗎?很多事情信則有不信無。古人將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冠以虛無縹緲的神佛之說。但由於沒有人見過神佛,所以就會產生好奇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迷信思想。

「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呢?古人在供奉神佛的時候,往往都會為其打造一個基座,然後將內心中無比崇敬的神佛放於其上供奉。

據後來有人測量得出結論,從地面到神佛塑像的距離正好是三尺,所以即使人們看不到他們,也會覺得他們一直在盯著自己。

有一句話叫做「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實際上所表達的內涵,也體現出了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的思想。

就算是做虧心事的時候沒有人看見,也不要心存僥倖,因為自有神佛在天上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不畏人知畏己知」

自己做了錯事、壞事做虧心事,可能根本沒有人發現,而且由於神佛只見其形不見其人,所以也不需要忌憚,但是卻逃不過自己這一關。

而下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說白了就是縱使不怕別人揭你老底,但是自己每天都會受到內心的折磨,這種感覺比被人罵還要難受。

人性好壞絕對與天生癖性息息相關,生活中有很多天生的壞胚,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壞事了,比如說偷東西、打架,根本不讓父母省心,隨著年齡逐漸長大,還學會了騙人。

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句話,騙人只能騙一時卻騙不了一世。縱然是自己在騙人的時候沒有被別人拆穿,但是在事後也會反覆回想騙人時候的場景,以及那些受騙上當的人的慘狀。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那些天生的壞胚子,根本不會將騙人當作一回事,也就不會受到心理的折磨了。可是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他們天生就壞,但是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在這種前提下就會發現,有的時候騙人容易,但是卻騙不了自己。

尤其也是在做虧心事之後,內心的煎熬、折磨、糾結等感覺同時迸發出來,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一塊心病。

他們在平時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心安理得,可能表面上看起來不露聲色,但事實上內心深處早已崩潰了。

這其實就是後半句俗語的真諦,就算是做壞事的時候沒有目擊證人,但是就無法逃避內心的反覆譴責。

結 語

古人在發明俗語的時候,想必早已經做好了教化世人的準備。一個人縱然無法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平時也要通過俗語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大家在做人、做事的時候,一定不能抱有絲毫的僥倖心理,認為做得十分隱蔽根本沒人發現,可是卻躲不過心理折磨。

相關焦點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老人們總提的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好像是告誡,也好像是約束。老人們之之所以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觀點。可是,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並不是一整句的俗語,而是俗語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很少被人提及,但卻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絲毫不亞於前句。我們來品一品《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事實上「舉頭三尺有神明」, 其實也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
  •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卻少有人知
    經常聽古人說道: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古人們堅信,你平日裡的所作所為,小偷小摸,大偷大搶儘管可能沒人發現,老天爺可是看在眼裡的,終究有一日會讓你付出代價。於是便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一俗語,然而這句話卻僅僅是下半句,它的上半句才是真正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您知道嗎?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自律之人不需要監督,面對巨大的誘惑毫不動心,這才配得上君子的名號。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哪些神明呢?有哪些出處呢?
    「公門裡面好修行,半夜敲門心不驚;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出自【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集俗語竹枝詞。在道教對神明的認為舉頭三尺的神明是三臺北鬥神,《太上感性篇》有云:「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三臺星名北鬥神君,主人間善惡、生死、壽夭、富貴貧賤之事。」
  • 民間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懂得敬天畏地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你做了壞事別以為沒有人不知道,你行善之後自然會有福報,你別不信,看了民間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的觀點就會有所轉變。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句民間俗語,大家都知道,俗語是民間通俗易懂,富於一定寓意,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通俗言語。舉頭三尺有神明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所思所行都是知道的。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卻少有人知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卻少有人知東野圭吾在《白夜行》的書評中有那麼一句話,這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是否存在尚且不得而知,所以這裡的「神明」更像是對人的一種道德約束。在小的時候做壞事的時候總是會心虛,念叨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神仙不要懲罰我啊。孩童時的我們有的人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在做了錯事後祈求著神明的原諒。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其實這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老話,很多家庭教育中,長輩們也經常拿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由來,及記錄人間的善惡
    古代有句話叫「舉頭三尺有神明」,這種說法源自人們祭祀的行為。古時候,人們遇到不順就會到寺廟中祭祀叩拜,認為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若誠心禱告,神明就會顯靈並幫助自己。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勸善規過的意思。不過佛道兩家對這位「神明」,卻有不同的解釋。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
  • 有句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你知道嗎?還有一個典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你聽我瞎胡謅。大家好!我叫韓一笑。我希望任何事情都不能傷害我,我還能一笑而過。我也知道這樣做太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勇氣。有一句俗話大家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話還有下半句。才是對這句話更完美的解釋。
  • 道教那些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身邊都有哪些神呢?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說每個人的頭上都有神明,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嚴格遵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原則,否則就會「欺天」,正所謂「天道好輪迴」,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是誰嗎?天神有兩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世間所有的事都有因果,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一個人心存善念,常做善事,不僅為自己修了好運,也為兒孫積累了陰德。自古以來因果報應的事例,無不歷歷應驗,這也充分證實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
  •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我是酉水之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但是我並不認為這句話在實際當中真的存在。相信是我的主觀感受,這是一個自我約束心存敬畏之心的必然,而真實存在這是客觀事實,這種所謂的神明其實是不存在的。
  • 鎌倉物語:舉頭三尺有神明,願未來揣著敬意走的浪漫
    後來了解到在日本這個神道文化濃厚的國家中,有兩句俗語,一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另一是「一粒米上站著七個神仙」,他們相信神仙有八百萬之多,因此他們對於自然和神靈都更為親近與敬畏。對比之下覺得日本真是個可愛又浪漫的地方,可以將對神明的敬畏融入到日常之中,展現與熒幕之上,驕傲地跟全世界說:你看,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地方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