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大肆宣傳君權神授,為了政治需要將人分成為三六九等,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安於現狀,這樣他們才能安分守己的創造剩餘價值。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封建迷信思想開始廣泛流傳,以至於很多窮人甘心情願的安貧樂道。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都認為,自己之所以窮是因為命不好,而達官貴人則是天生的貴人。
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之後,就形成了綿延了2000多年的迷信思想,妖魔、鬼怪、仙佛思想大行於世。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在他離任即將告老還鄉之時,本想一個人悄悄地獨自離開,可是僚屬們卻趁夜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
看到此情此景葉存仁不禁感慨:「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由於他為官清廉所以離任之時也是孑然一身,可是他曾經的同僚和下屬們,由於特別敬佩他的為人,所以趁著夜黑風高之際,給他送來了一船財物。
這首詩歌所描繪的含義,其實就是為了表達「拒贈」之意,大家的心意葉存仁都心領了,可是這一船財物卻說什麼也不能收。
縱然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好像是不會被別人發現,但即使是這樣也被會天上的神明發現,他藉此詩作表達謝意、婉拒之情。
「舉頭三尺」真的有神明嗎?很多事情信則有不信無。古人將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冠以虛無縹緲的神佛之說。但由於沒有人見過神佛,所以就會產生好奇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迷信思想。
「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呢?古人在供奉神佛的時候,往往都會為其打造一個基座,然後將內心中無比崇敬的神佛放於其上供奉。
據後來有人測量得出結論,從地面到神佛塑像的距離正好是三尺,所以即使人們看不到他們,也會覺得他們一直在盯著自己。
有一句話叫做「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實際上所表達的內涵,也體現出了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的思想。
就算是做虧心事的時候沒有人看見,也不要心存僥倖,因為自有神佛在天上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不畏人知畏己知」
自己做了錯事、壞事做虧心事,可能根本沒有人發現,而且由於神佛只見其形不見其人,所以也不需要忌憚,但是卻逃不過自己這一關。
而下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說白了就是縱使不怕別人揭你老底,但是自己每天都會受到內心的折磨,這種感覺比被人罵還要難受。
人性好壞絕對與天生癖性息息相關,生活中有很多天生的壞胚,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壞事了,比如說偷東西、打架,根本不讓父母省心,隨著年齡逐漸長大,還學會了騙人。
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句話,騙人只能騙一時卻騙不了一世。縱然是自己在騙人的時候沒有被別人拆穿,但是在事後也會反覆回想騙人時候的場景,以及那些受騙上當的人的慘狀。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那些天生的壞胚子,根本不會將騙人當作一回事,也就不會受到心理的折磨了。可是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他們天生就壞,但是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在這種前提下就會發現,有的時候騙人容易,但是卻騙不了自己。
尤其也是在做虧心事之後,內心的煎熬、折磨、糾結等感覺同時迸發出來,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一塊心病。
他們在平時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心安理得,可能表面上看起來不露聲色,但事實上內心深處早已崩潰了。
這其實就是後半句俗語的真諦,就算是做壞事的時候沒有目擊證人,但是就無法逃避內心的反覆譴責。
結 語
古人在發明俗語的時候,想必早已經做好了教化世人的準備。一個人縱然無法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平時也要通過俗語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大家在做人、做事的時候,一定不能抱有絲毫的僥倖心理,認為做得十分隱蔽根本沒人發現,可是卻躲不過心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