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全球分為海洋、森林、溼地三大生態系統, 溼地是地球上分布非常廣泛的自然現象,總面積8.56億公頃,佔全球土地面積的6.4%。從赤道到極地苔原帶均有分布。北半球多於南半球。加拿大溼地面積最大,其次是俄羅斯和美國,中國列第四位。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薩爾籤署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也稱為《拉姆薩爾公約》,成為全球第一個環境公約。
中國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從此我國的溼地保護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溼地一詞最早出現於1956年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39號通告》,通告將溼地定義為「被間歇的或永久的淺水層覆蓋的土地。」
1979年,美國為了對溼地和深水生態環境進行分類,該局對溼地內涵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溼地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過渡的土地,該土地水位經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為淺水所覆蓋……」。1971年在拉姆薩爾通過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該公約將溼地定義為:「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
我國對沼澤、灘涂等溼地研究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溼地分類系統,通常認為「溼地係指海洋和內陸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溼的地段。」
儘管溼地的概念尚無統一,但它們有一共同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溼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別於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
溼地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積水體。《國際溼地公約》對溼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
按照廣義定義溼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中國溼地面積佔世界溼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溼地分布,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溼地類型,一種溼地類型又常常分布於多個地區。
中國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溼地已達30處。
其實中國獨特的溼地何止30處,許多溼地因為養在深閨無人識,仍無人問津。
溼地的特點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物環境,特殊的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溼地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溼地生態系統環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幹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溼地生態系統。
(3)生產力高效性。
溼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據報導,溼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 g m-2,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4)效益的綜合性。
溼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5)生態系統的易變性。
易變性是溼地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乾涸時,溼地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溼地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系統的狀態。
溼地的作用
廣闊眾多的溼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巨大貯庫
每年汛期洪水到來,眾多的溼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全國天然湖泊和各類水庫調洪能力不下2000億立方米。長江22個通江湖泊儘管面積銳減,容水量仍達600多億立方米,洞庭、鄱陽兩湖蓄洪能力不少於200億立方米,對於調節長江洪水、消減洪災依然起著關鍵作用。同時,溼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後又緩慢排出多餘水量,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有利於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中國溼地保護現狀:
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1956年建立的,而國際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872年就建立了,晚了84年;對溼地的保護,歐美國家也起步較早,上世紀50年代,它們就開始對溼地保護,我國則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落後歐美約40年。但在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之後,我國也建立了一批溼地自然保護區和溼地公園。
察汗淖爾國家溼地公園
2016年1月10日從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我國溼地保護面積增加了200萬公頃,自然溼地保護率提高到46.80%。截至目前,我國自然溼地保護面積達2185萬公頃,全國共批准國家溼地公園試點706處,其中通過驗收並正式授予國家溼地公園正式稱號的達98處,指定國際重要溼地49處。
溼地保護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之一,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紮實推進,溼地保護制度不斷強化,保護體系不斷完善。
過去的5年間,我國新指定國際重要溼地12處,新建國家溼地公園561處,恢復退化溼地240萬畝,新建一批溼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國家溼地公園建設已成為全面保護溼地和擴大溼地面積的有效措施,成為開展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保護了溼地資源,改善了民生,解決了就業,提升了百姓福祉。
「十三五」期間,溼地保護將從搶救性保護進入全面保護的新階段,力爭將溼地保有量穩定在8億畝。實行最嚴格的溼地保護制度,控制溼地流失和破壞,恢復並擴大溼地面積,增強溼地功能,全面提升溼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水平,溼地生態系統自然性、完整性、穩定性得到增強。2016年溼地保護工作的重點為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退耕還溼試點,實施溼地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新建一批國際重要溼地和國家溼地公園,嚴厲打擊破壞溼地行為。
目前我國溼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1、溼地面積減少、功能衰退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溼地被開墾為農田或作其它用途,圍埂造田、興建碼頭。早在2005年,佳木斯市審計局在進行林業專項資金審計時發現非法開墾溼地4047公頃。
2、物多樣性受損
對溼地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溼地日益減少,捕獲、狩獵、砍伐、採挖等過量獲取溼地生物資源,造成了溼地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國家林業局的調查表明我國323處受監測的重要溼地中40.7%的湖泊、26.4%的海岸溼地和19.8%的沼澤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溼地水禽由於過度獵捕、撿拾鳥蛋等導致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
3、汙染加劇、環境惡化
溼地被肆意侵佔,並常成為沿江建築垃圾、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的排洩區和承洩地,汙染在不斷加劇、環境在不斷惡化。長期承洩工農業廢水、生活汙水,導致溼地水體汙染,生態系統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危及溼地生物的生存環境。
溼地的開發和保護
1.溼地概況
(1)含義:溼地是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
(2)類型:溼地包括沼澤、灘涂、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
(3)我國溼地分布特點: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東部多、西部少。
2.沼澤溼地成因
(1)沼澤地的形成一般著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節變化)、蒸發量、下滲量、排洩能力、水網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區沼澤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溼潤,降水較豐富;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凍土發育,地表水不易下滲。
(2)青藏高原溼地成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水較多;低洼地易積水;地下凍土層厚,地表水不易下滲。
(3)長江中下遊平原溼地成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
3.溼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的問題
(1)數量在減少,由於泥沙淤塞,圍湖造田,濫墾沼澤、灘涂等。
(2)質量在下降。
(3)溼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降低。
4.溼地資源問題出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氣候變化,使乾旱、半乾旱地區溼地逐漸消失;海岸侵蝕,使灘涂溼地不斷消失。
(2)人為原因(人類活動)
人口急劇增加,過度利用溼地動植物資源,大量圍墾和開墾溼地,泥沙淤積嚴重,環境汙染,水利工程建設的威脅,城市化和旅遊業的發展與道路建設,填海造陸等。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
5.溼地的保護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溼地。
(2)對已經圍墾的溼地逐步退耕。
(3)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經退化的溼地。
(4)完善有利於溼地保護的法律法規。
(5)建立溼地資源信息庫。
1.甘南若爾蓋溼地(川北)
以瑪曲溼地為核心的甘南草原溼地素有黃河「蓄水池」和「中華水塔」之稱,也是世界瀕危野生動物黑頸鶴、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棲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關鍵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氣候影響的敏感區。甘南草原溼地是青藏高原溼地面積較大,特徵明顯,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澤溼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溼地之一。
2.巴音布魯克溼地(新疆)
巴音布魯克溼地,位於和靜縣西北,天山南麓,由大小珠勒圖斯兩個高位山間盆地和山區丘陵草場組成。總面積約2.3萬平方公裡,距庫爾勒市636公裡,海拔2000——2500米,是中國僅次於鄂爾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這裡雪峰環抱,地勢跌宕,水草美風光誘人。著名的「天鵝湖」中國唯一的天鵝自然保護區就在此地,天鵝起舞,雪峰花卉映襯,宛如童話世界。
3.三江平原(黑龍江)
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衝積而成,三江溼地屬低衝積平原沼澤溼地,依地形的微起伏形式縱橫交織,構成豐富多彩的溼地景觀,堪稱北方沼澤溼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沼澤溼地之一。該溼地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溼地」第三名。
4.黃河三角洲溼地(山東)
黃河三角洲溼地,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廣闊、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最完善、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溼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溼地生態系統,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溼地類型豐富,景觀類型多樣,大體可分為天然溼地和人工溼地兩大類。
5.扎龍保護區溼地(黑龍江)
扎龍是中國著名的珍貴水禽自然保護區,位於烏裕爾河下遊,西北距齊齊哈爾市30公裡。這裡,主要保護對象是丹頂鶴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譽為鳥和水禽的「天然樂園」。扎龍自然保護區佔地4萬平方公裡,河道縱橫,湖泊沼澤星羅棋布,溼地生態保持良好。每年四五月或八九月,約有二三百種野生珍禽雲集於此,遮天蔽地,蔚為壯觀。
6.遼河三角洲溼地(遼寧)
遼河三角洲溼地總面積近60萬公頃,地跨遼寧省的盤錦市和營口市,已建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這裡是東亞和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地和驛站。一望無際的「紅地毯」形成天下奇景,大蘆葦蕩號稱世界第二,還有丹頂鶴、黑嘴鷗和斑海豹等眾多珍稀動物和鳥類,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溼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