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次疫情中,一些非洲國家也算是「白眼狼」。四月份,中國政府援助奈及利亞的第二批抗疫物資剛抵達當地。4月26日,奈及利亞最高法院對國際法院對中國發起國際訴訟,要求中國賠償2000億美元。
奈及利亞事件的發酵,也激起非洲民眾與一部分政府對中國態度微妙的變化,他們與中國拉仇恨,興起了「反華」的浪潮。現在可以總結這一現象的原因所在:
一 美日的插足,使非洲國家用挑剔眼光看待與華關係
我們國家一直把非洲視為「老朋友」,是世界上對非洲有興趣並且進行投資的大國之一。截止到2017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達到430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尤其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中國與非洲進行深度廣泛合作。
但是,這幾年來,古老非洲大陸也變為一塊「香饃饃」。世界上其他國家也興起了對非洲開發與投資的熱潮,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在非洲身影也變為活躍。如日本安培晉三政府「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目的就是非洲的肯亞。
美國川普總統也緊跟著背書,實施「重返非洲」戰略,對非洲投資在經濟、安全和發展三大領域上,也出臺一系列美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融資項目。
美國與日本在非洲投資主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國,這一種全面競爭關係也轉化為相互對抗與全面遏制。非洲國家在多元化選擇背景下,必然用挑剔型眼光看待與中國關係與合作。這就是非洲政府到民間「反華」浪潮掀起的重要原因。
二 非洲的民主制度,「反華」是政客拉選票
很多非洲國家,實施是民主制度,在朝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勢力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到國際關係與合作。政黨的「改朝換代」,與中國產生矛盾與摩擦也是經常的事情。再加上一些政黨在美國的挑撥離間下,也會用苛刻眼光去看待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活動,如會指責中國的產品傾銷造成了剝奪了非洲本地人的就業機會,在內外因作用下也容易出現「反華」浪潮。
三 非洲政府的實用主義,也是重要原因
與中國合作的非洲政府,大多數是抱有「實用主義」態度,只要有利益的事情,都可以沒事認作「爹」。給他們好處就認媽,斷奶就罵娘。一些非洲政府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也是希望中國減免債務。非洲政客的勢利心理,這也是對華態度轉變重要原因。
四禮遇不同,也是原因
作為一種戰略投資,中國對非洲人員尤其是留學生來華的資金補助非常高,禮遇優厚,如非洲留學生的獎學金高於國內學生。國內民眾與之相比,就有強烈反彈,這也是非洲海外屢屢報導「仇華」事件的根本原因。如前不久在廣州的奈及利亞事件,也是很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