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的李治這位帝王,他是唐朝前幾位帝王中性格最為懦弱的一位帝王,如果不是因為他後來娶了一位有治國能力的皇后武則天,說不定唐朝的江山社稷在李治的手中也會開始走向衰敗的局面。武則天本是李世民封為的才人,李世民在世的時候膽小的李治根本不敢多瞧武則天幾眼。在李治選妃的時候,一位叫蕭氏的女子各方面都和武則天很像,李治深知身為太子的自己和武則天中間隔了一個輩分,兩人是根本不可能的,李治雖然無法和武則天相見,但是身邊卻有一個神似武則天的蕭氏,所以蕭氏入宮多年即便性子囂張跋扈,但是也一直都得到了李治的專寵。後來,武則天在皇后王氏的幫助下成功回到宮中,並成為了李治的妃子,蕭淑妃瞬間失寵,這時蕭氏才意識到這些年她之所以能夠得寵原來她一直都是武則天的替身。
武則天剛入宮之時才只有14歲,這時10歲的李治還沒有被冊立為太子。武則天在剛入宮的那幾年一直都十分得寵,李世民經常帶著武則天一起到馬場騎馬,舉行皇家家宴時,他也會讓妃位不高的武則天出席。武則天性格強勢,對於在戰場上徵戰多年的英雄李世民而言,他更為喜歡性子柔弱讓人想要保護的女子,所以武則天除了剛入宮的時候被專寵了一段時間後,李世民也開始漸漸的不再專寵於她了。
武則天不甘心在深宮中一直過著失寵的生活,她想要重新尋找一個靠山,這時武則天看好了已經被立為太子的李治,李治小時候就見過武則天,那時候他就記住了比自己大了4歲的武則天,現在再見到武則天,李治的心情還是十分激動的,他心中意識到他喜歡上了父皇的妃子,在唐朝時期,雖然有收繼婚的習俗,但是李治也深知自己生出這種心思是不對的。
雖然武則天和李治的交集並不多,但是每次李治和武則天相見,李治都想要多看幾眼武則天,武則天在後宮中呆了多年,自然知道自己已經吸引了李治。武則天侍奉了李世民多年,始終都沒有懷有子嗣,現在李世民的身體十分糟糕,想要在這種時候懷上子嗣根本就不可能,武則天不甘心在自己20多歲的年紀就被送到尼姑庵,所以她才會找到李治,就是希望到時候身為太子的李治稱帝後能夠將她從尼姑庵中接出。
李世民駕崩之後,武則天和其他幾位沒有子嗣的妃子都被送到了尼姑庵,這時雖然李治心急如焚,但是他也毫無辦法,總不能不顧唐朝的祖制直接將武則天從尼姑庵中接回來吧,現在他剛稱帝,他的皇位還沒有坐穩,所以如何讓武則天從尼姑庵中脫身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李治稱帝之後後宮中只有兩位得寵的妃子,一位是背景強大的皇后王氏,還有一位就是一直被李治專寵的蕭氏了。因為蕭氏和武則天實在太像了,李治將對武則天的痴愛全部都轉移到了蕭氏的身上,在被李治專寵的那幾年,蕭氏雖然只是後宮中的一位妃子,但是她的排場比皇后王氏還要大。
皇后王氏眼看著蕭氏奪走了李治的全部寵愛,王氏一直都知道李治心中藏著武則天,所以王氏就想著趕緊將武則天弄回宮中,這樣李治就不會再專寵於蕭氏一人了。王氏畢竟深處後宮多年,她的心思也很多,在王氏的籌謀策劃下,很快她就將武則天接回了宮中,並且和武則天達成了協議,讓武則天幫她對付蕭氏,並且讓她坐穩後位。
王氏將武則天想的太過簡單,武則天本身就比皇后王氏在後宮中所呆的時間要長,即便武則天曾經嫁給過李治的父親,但是只要李治心繫於她,武則天就能成功爭寵。武則天入宮不久後,在皇后王氏的幫助下很快就被李治冊封為了昭儀,儘管朝中眾臣子均反對,但是身為帝王的李治下的命令又有哪位官員敢不聽呢?武則天剛到後宮就將李治全部的寵愛都奪走了,這時被專寵多年的蕭氏心中肯定氣不過,她就去找武則天理論。武則天雖然強勢,但是她也知道帝王都喜歡柔弱的女子,所以她多次在李治面前扮柔弱,好襯託蕭氏的囂張跋扈,儘管李治以前對蕭氏有一些情分,也禁不住武則天的多次設計。
武則天進宮沒幾年,蕭氏就徹底失寵,儘管蕭氏曾經給李治生下了幾個孩子,但是李治現在心中只有武則天一人為他所生的孩子,這時蕭氏終於意識到自己那些年能夠被專寵居然只是因為和武則天的長相和氣質都比較相像,一旦武則天這位本尊到了李治身邊,那麼她這位替身也可以退下了。
皇后王氏本以為武則天將寵妃蕭氏除掉之後自己就能夠穩坐皇后之位了,只是沒想到武則天的野心實在太大了,武則天開始設計奪走她的皇后之位,在後宮中雖然呆了多年,但是王皇后的計謀是遠遠比不過武則天的,武則天利用女兒之死,並讓大臣舉報王皇后使用厭勝之術,成功奪走了王氏的後位,這時王氏才發現自己當初將武則天接回宮中是最錯的一個決定,雖然武則天確實幫她剷除了蕭氏,但是也讓她賠了自己的後位。
小編覺得,李治身邊的眾多女人中唯有武則天最有計謀,蕭氏最初能夠得到李治的寵愛,也只是因為蕭氏和武則天太過相像,武則天是父皇的妃子,李治自然不敢肖想,所以李治才會將所有的寵愛都給予了蕭氏。當皇后王氏將武則天接回宮中之後,這時李治終於能夠日日看到心中最愛的武則天了,他自然不會再將寵愛分給其他的妃子,即便是曾經被專寵多年的蕭氏現在也根本無法入得了李治的眼了。直到失寵之後,蕭氏才發現自己原來做了武則天多年的替身,蕭氏也為自己感到不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