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振奮!提氣!抗擊疫情一線傳來好消息!3天完成送電承諾兌現,每1度電都與生命相關!
「 1號配電箱檢驗完畢。」
「2號配電箱檢驗完畢。」
……
「26號配電箱檢驗完畢。」
「全部符合送電要求,送電!」
現場項目負責人一聲令下,10千伏軍運一、二迴環網櫃向雷神山醫院供電,26臺配電箱和2個網環櫃幾乎同時發出均勻的「嗡嗡」聲,正式開始帶電運行。
1月29日18時23分,連接湖北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電網主動脈架通。湖北武漢第二個「小湯山」模式醫院——雷神山醫院通電了。
原本15天的工期,3天完成,國家電網人做到了!這就是中國速度、中國效率!
武漢雷神山醫院選址於江夏區黃家湖畔。根據最新設計,雷神山醫院總建築面積擴大至約6萬平方米。其中,醫療隔離區約51000平方米,病床增至約1600張;醫護住宿區約9000平方米,可容納2000餘名醫護人員。
而醫院建設之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架通連接工地的施工電源。
1月25日,湖北武漢江夏區供電公司接到通知:江夏將建設第二個「小湯山」醫院,要求在醫院圖紙確認後,3天完成電力建設施工項目工程。
時間緊、任務重。供電公司第一時間緊急向全體黨員發出倡議動員。大家響應集結,迅速成立了以黨員服務隊為主體的工作專班,緊鑼密鼓地開展施工方案策劃。
為了接通雷神山醫院的「生命線」,供電員工開始與時間賽跑。
1月26日,氣溫驟降,寒風刺骨,天空不時飄起小雨。
按照原定施工計劃,300多名供電員工準時集結在雷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
與往常不同的是,大家除了整齊地穿戴著安全帽和工作服,還都戴上了口罩。設計人員一宿未睡,經過商討、繪圖、修改和定圖後,第一張施工圖紙及時地出現在了施工人員的面前。
疫情就是命令。工作任務指令一下達,13個施工點迅速開工。
施工場地上,水、電、氣及基礎建設多個施工隊、近百臺機械同時作業。機械與水泥地面劇烈撞擊,不時濺起陣陣火花。送電工程艱難地向前推進。
刺骨的寒風吹打著施工隊員們的臉龐,沾滿汙漬的手套裡粗糙的雙手凍得冰涼。
通電,就是為雷神山醫院連接上「生命線」,這是與時間在賽跑!「這些苦又算什麼?」
1月27日,雨水短暫停歇。
為了節省時間,施工方案立即調整,30名專業技術骨幹火速馳援。
來不及落位的26臺箱變計量裝置提前安裝完成,10臺環網箱及所有主環網電纜耐壓試驗完成,所有箱變基礎建設完成。
1月28日,天,終於放晴了。
施工現場,一面面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與突擊隊員們身著的黨員服務隊紅馬甲交相輝映,格外顯眼。久違的陽光灑在施工人員的臉上,讓人格外溫暖。
大家士氣高漲,將一條400平方毫米規格、長2000米的電纜扛在肩上,喊著號子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挪移。儘管額頭上掛滿了汗珠,但沒有一人喊苦叫累。
夜幕降臨,一臺又一臺箱變不斷矗立。
支撐牆澆築完成、鋼結構安裝完成……
近了!近了!
雷神山醫院馬上就要來電了!
1月29日,到了送電最後期限。
在為現場送電設備及貼牌進行標註的同時,江夏區供電公司火速組織三方人員全面複查設備質量及工藝要求。
一切合格!準備就緒!
18時23分,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負責送電工作的幾個小組同步啟動。
「軍食一回送電成功。」「軍食二回送電成功。」「……」
「電來了啦!」「成功啦!」
送電成功,電網硬漢們個個激動得熱淚盈眶!
原本15天的工期,300多名供電員工,以鐵的紀律和鐵的作風兌現了3天按期送電的承諾,為醫院建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雷神山醫院3天成功送電,在這背後是許許多多供電員工加班加點、奮力拼搏,哪有什麼「基建狂魔」,只是一個個樸實善良的逆行者用雙手築起了抗擊疫情的「城牆」——
潘寶寶和楊麗霞是武漢市江夏區供電公司的一對夫妻職工。潘寶寶是安質部專責,自雷神山醫療點開建以來,始終駐紮施工現場,確保現場安全措施到位。妻子楊麗霞是客戶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為配合雷神山醫療點供電設施建設,她配合完成計量裝置的安裝和後續報裝工作。夫妻倆以不放過一個流程、不放過一個環節、不放過一個細節的高標準,做好雷神山醫療點供電設施建設的安全保障。
疫情防控阻擊戰仍在繼續,國家電網人晝夜保電在一線。哪些需要光明,我們點亮哪裡!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這場硬仗! (稿件來源:電網頭條 周雲 朱長江 攝影:杜偉 姚華力 方新國 連線記者: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