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2018年09月13日 06: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 

  河北地質大學學者稱: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耀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河北地質大學今日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其重大科學發現——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出席此次信息交流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

  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經季強和倪喜軍初步鑑定,該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測化石年齡為40萬年~20萬年,時代可能會更早。

  據季強介紹,2017年8月他在參觀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時從一位農民處了解到該古人類頭骨化石。經雙方多次協商,這位農民在今年5月將化石捐贈給了河北地質大學,並收藏於該校的地球科學博物館。今年7月,季強和黑龍江省地質學家實地考察當年發現該化石的哈爾濱市東江橋,初步認為這枚早在1933年就被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應該產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

  此前,亞洲也先後發現了一些具有與海德堡人特徵相似的古人類化石,但由於化石保存不好,始終沒有定論。因而,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亞洲還沒有發現過真正的海德堡人類型的化石。此次發現可能改變這個說法。

  季強告訴記者,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現代人起源問題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哈爾濱海德堡人類型化石不僅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了確鑿的化石證據,而且也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歷史和演化模式開闢了新的途徑。「現在我們有必要對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觀點與『人類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發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進行評價和思考。」

  目前,季強正在組建科研團隊和申請研究項目,將在哈爾濱地區松花江上遊兩岸尋找產出古人類化石的原始地點和地層層位,並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人類進化圖     在哈爾濱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人類進化圖     在哈爾濱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哈爾濱古人類頭骨化石發現始末
    張欣攝  ■本報記者 高長安  近日,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河北地質大學校長王鳳鳴表示,這一發現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 亞洲首次發現!河北地質大學科學家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展示了該校科學家發現的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記者馬利攝河北新聞網9月12日訊(記者馬利)今天,河北地質大學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他的最新發現——在我國東北首次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 河北地質大學發布重大科學發現: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記者 張曉明 攝長城網9月12日訊(記者 張曉明 胥文燕)記者從河北地質大學召開的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上獲悉,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季強在現代人起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疑似發現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 海德堡人是否存在成古人類學界最大爭論—資訊—科學網
    早期直立人於180萬年前首次出現,曾經遍布非洲、歐洲和亞洲。但一些科學家在研究了最新的不完整化石後認為,實際情況並沒有原先想像的那般簡單。腦容量較小的直立人可能是通過多種渠道進化成為腦容量較大的古人類人種。如果真是這樣,就不存在橫跨多個大陸,處於承上啟下位置的單一人種,而是存在多個古人類人種,不能用一個名字來簡單概括。
  •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2/2)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2/2) "← →"翻頁
  •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1/2)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1/2) "← →"翻頁
  • 中國學者在皖發現30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同號文、李強、裴樹文/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武、吳秀傑、裴樹文及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對位於安徽省東至縣的華龍洞進行連續5年的系統發掘,發現距今約3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30餘件,並研究揭示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人類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提供了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區域連續性以及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
  • 國內考古專家學者齊聚鄖陽,再次聚焦百萬年前「鄖縣人」
    鄖陽網訊有一句宣傳標語叫做「人類老家 中國鄖陽」,之所以稱為人類老家,是因為在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陽區青曲鎮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被學術界稱為「鄖縣人」,今年是「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全國各地的學者再次來到鄖陽區參觀「鄖縣人」遺址。
  • 今天,國內考古專家學者齊聚鄖陽,再次聚焦百萬年前「鄖縣人」
    有一句宣傳標語叫做「人類老家 中國鄖陽」,之所以稱為人類老家,是因為在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陽區青曲鎮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被學術界稱為「鄖縣人」,今年是「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全國各地的學者再次來到鄖陽區參觀「鄖縣人」遺址。
  • 陝西首次發現珍貴蛇類化石
    這是我省首次發現蛇類化石後,李永項老師寫的有趣的「打油詩」,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了研究成果。原來,在陝西洛南龍牙洞發現的有鱗類化石,其中的水遊蛇化石距今大約35萬-27萬年,時代為中更新世。這是我省首次發現三十萬年前珍貴蛇類化石。
  • 陝西首次發現珍貴蛇類化石
    這是我省首次發現蛇類化石後,李永項老師寫的有趣的「打油詩」,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了研究成果。原來,在陝西洛南龍牙洞發現的有鱗類化石,其中的水遊蛇化石距今大約35萬-27萬年,時代為中更新世。這是我省首次發現三十萬年前珍貴蛇類化石。
  • 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90周年,中科院學者:化石丟失是心結
    而在歐洲與北京猿人大概同一時期的海德堡人,演化成尼安德特人,後來又變成今天的歐洲人。當時學術界就提出來,人類的演化是一個多地區進化的模式,在不同的地區由不同的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類演化。這種現象以前就被發現過,在印度尼西亞的弗洛裡斯島發現過一群小矮人,弗洛裡斯人生活在大概五萬年之前,年代很近,但他們保留的特徵特別原始,跟北京猿人也差不太多。而且後來在中國的雲南馬鹿洞和廣西隆林發現了一萬年左右的人的化石,他們頭骨上表現出的性狀也是非常原始的。這些現象說明什麼呢?就是人類的演化不是簡單的單向、直線的模式。
  • 海德堡大學附院回應中國學者成果遭掠奪: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
    海德堡大學附院回應中國學者成果遭掠奪: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 袁一雪/「科學網」微信號 2019-04-04 12:10
  • 中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圖)
    本報記者 劉歡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澠池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 澠池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在瑪利亞的幫助下,在澠池蘭溝發現了距今100-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遺址。之後,安特生安排僱工在這裡採集化石。1920年在蘭溝38號地點出土了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同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床和第一脊椎,之後,被認定為「古中華虎」。同時出土的還有中華鼻三趾馬化石,在仰韶村附近還首次發現了古駱駝和豪豬化石。
  • 中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圖)
    本報記者 劉歡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