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2020-12-12 燕趙都市報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重大發現

似海德堡人化石保存相當完整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此次在東北哈爾濱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見下圖)。

季強教授發現的頭顱化石。

經季強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的初步鑑定,應是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推測年齡為距今40萬年—20萬年,但其時代可能會更早。倪喜軍表示,在目前已知的早期古人類化石裡面,這是在亞洲發現的最完整的頭顱化石,保存程度之好令人難以置信。

季強教授表示,哈爾濱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其不僅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了確鑿的化石證據,而且也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歷史和演化模式開闢了新的途徑。因此,有必要對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觀點與「人類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發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進行評價和思考。

發現過程

季強教授偶遇「頭顱化石」

1929年12月2日,以中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了一件幾乎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北京猿人化石。遺憾的是,北京猿人化石的正型標本在中日戰爭期間丟失了,成了令人心痛的千古之謎。

可是誰也沒想到,就在北京猿人發現之後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1933年,中國東北也發現了一件古人類頭顱化石。只是當時處於戰爭時期,這件化石沒有被研究和發表科學論文,所以長期以來鮮為人知。

2017年8月,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季強參觀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看到一位農民在市場上出售一些松花石、瑪瑙、岫巖玉等標本。攀談之後,這位農民說他認識季強先生,知道他曾任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館長。他告訴季強先生,自家有一件珍藏了幾十年的頭顱化石,是祖上傳下來的。他知道古脊椎動物化石是國家禁止買賣的,有意將這件頭顱化石捐贈給一家國有博物館收藏,但條件是要徵集一批他收藏的巖礦標本。季強先生在看了頭顱化石的照片後,告訴此人,他目前在河北地質大學任教,該校有一座很好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如果他願意捐贈給河北地質大學,該校地球科學博物館同意收藏這件頭顱化石,並答應他的要求。

經過多次協商,這位農民終於在2018年5月將這件頭顱化石捐贈給了河北地質大學,並作為固定資產永遠收藏於該校的地球科學博物館。

背後故事

「頭顱化石」面世「不同尋常」

季強先生多次問這位農民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但他總不願意透露任何信息。他告訴季強先生,他只想好好過日子,現在頭顱化石有了好的歸屬也就放心了。在季強再三追問下,這個人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1932年,日本軍隊完全佔領了中國的北方冰城哈爾濱,並強徵大批的中國青壯年充當勞工,修建軍事工事、鐵路和橋梁。他的爺爺當時不滿18歲,認識幾個字,被拉去當了兵,專門為日本軍隊看管勞工。當時日本人想在哈爾濱市松花江上修建一座橋梁,也就是現在的東江橋,他爺爺被派往那裡看管勞工。1933年4月的一天,一名勞工在修建橋墩時挖出了一顆「人頭」,就把這顆「人頭」交給了他爺爺。他爺爺聽說過北京發現「古人頭」的事,便沒有將這事告訴日本人,而是偷偷地將「人頭」帶回家中,包裹好後丟進了院子裡的水井中,並連夜用土將水井填埋。

後來,他爺爺回到老家繼續當農民。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對那顆「人頭」的事隻字不提,不敢告訴任何人。臨終前,老人將他和父親叫到病榻前,把那顆「人頭」的事和埋藏「人頭」的水井位置告訴了他們。

在沉默了數年後,他們商量著將「人頭」寶貝捐獻給國家。這位農民在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遇上季強先生後,才了卻了他們的心願。

科學研究

組建團隊申請項目展開研究

2018年7月,季強教授和黑龍江省的地質學家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即當年日本人修建的橋。初步認為,1933年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應該產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這意味著頭顱化石的發現地不是化石產出的原始地點。他們計劃在哈爾濱地區松花江上遊兩岸尋找產出古人類化石的原始地點和地層層位。

據悉,目前季強教授正在組建科研團隊,申請研究項目,準備對其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如地層學、地質年代學、沉積學、古地磁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古地理學、古人類學、人類發展史等。

另外,目前該發現已在《地質學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小資料

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復原圖。

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人與猿的分異大約在距今700萬年前後,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人類的起源中心不止一個,即多中心起源。在歐亞大陸發現的古人類大約有4大類: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

直立人在非洲、亞洲和歐洲均有分布。海德堡人的化石在非洲和歐洲也有發現,在亞洲,雖然先後也發現了一些具有與海德堡人特徵相似的古人類化石,但由於化石保存不好,始終沒有定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亞洲還沒有發現過真正的海德堡人類型的化石。廣義上可以說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因此,海德堡人在研究現代人起源方面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人物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兼科普委員會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亞洲恐龍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一直致力於晚古生代地層和牙形刺與晚中生代地層和古脊椎動物研究,特別是1995年以來先後發現了中華龍鳥、神州龍、華夏顎龍、原始祖鳥、尾羽鳥、金鳳鳥、神州鳥、吉祥鳥、熱河獸、毛獸、始祖獸、中國袋獸、中華古果、始花古果等珍稀化石,使熱河生物群、鳥類起源、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等領域的研究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得到了國際科學界普遍承認和讚譽。

倪喜軍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特聘研究員(核心骨幹),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Anthropological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等期刊編委。

主要從事靈長類起源與類人猿演化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90餘篇,包括2篇在《Nature》上、1篇在《Science》上和1篇在《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發表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論文。

(燕趙都市報記者 盧偉麗 文/圖)

相關焦點

  • 河北地質大學發布重大科學發現: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記者 張曉明 攝長城網9月12日訊(記者 張曉明 胥文燕)記者從河北地質大學召開的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上獲悉,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季強在現代人起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疑似發現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海德堡人復原圖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亞洲首次發現!河北地質大學科學家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展示了該校科學家發現的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記者馬利攝河北新聞網9月12日訊(記者馬利)今天,河北地質大學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他的最新發現——在我國東北首次發現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耀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河北地質大學今日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其重大科學發現——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出席此次信息交流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  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
  • 哈爾濱古人類頭骨化石發現始末
    張欣攝  ■本報記者 高長安  近日,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河北地質大學校長王鳳鳴表示,這一發現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 天地開設(一)7:海德堡人是早期北京人的歐洲分支、尼安德特人是晚期北京人的後裔
    、尼安德特人是晚期北京人的後裔 文|黃飲冰 根據長城網9月12日訊(記者 張曉明 胥文燕)記者從河北地質大學召開的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上獲悉,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季強在現代人起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疑似發現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 臺灣發現古人類化石,和南島語系研究有什麼關係?
    左鎮人的第一塊化石是在1970年8月由臺南市業餘化石採集者郭氏父子發現,次年又有完整犀牛化石和四不像角化石在菜寮溪一帶被發現,這引起了臺灣省立博物館和臺灣大學的注意,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燻(1924—)教授等學者於1971年12月下旬前往調查勘察,並將有關材料帶回臺灣大學。
  • 河北傳來重大發現!這裡竟是座「侏羅紀公園」……
    河北傳來重大發現!承德發現的保存最好的一批肉食恐龍足跡據悉,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
    10月3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國家文物局舉行。會議發布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是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人類種群,與曾經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它首次被發現於西伯利亞的一個洞穴內。科學家通過分析從化石中提取的DNA,證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
  • 海德堡人是否存在成古人類學界最大爭論—資訊—科學網
    但很多人並不接受這一說法,哈佛大學人類學家Philip Rightmire認為,現在就宣布某一人種的「死亡」太過武斷,他說:「海德堡人可能存在過很長一段時間。」 Rightmire爭論道,海德堡人的化石樣本與多達20具來自非洲、歐洲和亞洲的樣本相吻合,這些樣本距今80萬年至20萬年,恰好在智人出現在非洲之前。 海德堡人是否存在一直充滿著爭議。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這座皇家園林竟是侏羅紀公園?
    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2019年,聞名中外的避暑山莊再次爆屏,在山莊內發現了近300枚恐龍足跡的化石,一億五千萬年前,這座皇家園林竟是侏羅紀公園?2019年12月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萬曉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在「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為大家揭開了避暑山莊恐龍足跡化石的前世今生。
  • 廣東英德青塘鎮發現13500年前人體骨架化石
    ,這意味著廣東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考古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專家在小心冀冀挖掘人體骨架化石 黃振生 攝  9月26日,北京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考古權威專家夏正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舊石器時代考古和古人類學專家何嘉寧等專家學者赴考古現場,詳細解讀本次考古發現的意義,並對下一步考古發掘計劃作出建言。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新智,南非金山大學庫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艾丹,法國國立博物館館長德倫雷先生先後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介紹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情況及新發現。
  • 陝西首次發現珍貴蛇類化石
    「龍牙洞裡有龍牙,蜥蛇伴人住一家。」這是我省首次發現蛇類化石後,李永項老師寫的有趣的「打油詩」,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了研究成果。
  • 我國發現遠古"小飛俠" 比現存最早同類化石早1.1億年
    似叉骨祖翼獸復原圖(趙闖繪)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雷嘉)《自然》(Nature)雜誌9日在線發表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我國遼寧、河北境內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
  • 重大發現!承德避暑山莊原是「恐龍樂園」,當地人竟用化石鋪地
    日前,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上了熱搜,原因卻與清代那些皇室無關,而是更早的時期,有多早呢?大約距今幾億年前吧。原來,這次承德避暑山莊有重大發現,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說明曾經有很多恐龍在此地生活過。有才的網友紛紛感嘆,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呀!果然是「龍興之地」,雖然時間跨度如此之大。
  • 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公布!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化石在列
    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同時,中蒙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的發現名列其中。2019年5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一件發現於中國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是除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
  • 遼寧發現世界最早的懷孕矢部龍(蜥蜴)化石
    1942年,日本侵華期間,日本學者遠藤隆次和鹿間時夫發現並記述了遼寧義縣棗茨山的一件蜥蜴化石,並依日本學者矢部長克之姓氏命屬名,根據生物形態特徵命種名:細小矢部龍。但是其正型標本在戰亂中丟失而下落不明。1958年和1995年,中國科學家楊鍾健和姬書安又分別將遼寧凌源房身鴿子洞和北票尖山溝發現的兩件蜥蜴化石歸入細小矢部龍。
  • 科學家發現距今250萬年「湯恩幼兒」死亡證據(圖)
    他們的第二個兒子理察,從呱呱墜地時就隨父母在野外生活,對古人類遺存和化石相當熟悉。1968年,23歲的他在肯亞找到第一塊重要化石,4年後又發現距今180萬年的近代人種骨架,以後又發現距今160萬年的非洲近代直立人骨架、黑人頭蓋骨,等等。對這樣的學者,克拉克怎能不以最高禮遇待之呢?更為重要的是,克拉克在大學時學的是文物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利基家族的倉庫裡做文物保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