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2020-12-11 荊楚網

(會議主辦方供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蘭昌林)11月25日至28日,「『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近30人出席會議,與會業界「大咖」就進一步研究、論證「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文化遺存的科學價值、學術地位與意義進行深入研討。

據介紹,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與會專家指出,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公布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該遺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材料最豐富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因諸多原因,「鄖縣人」的保護、發掘和研究,特別是在合理利用方面,還相對滯後。大會發起了「關於人類起源與演化遺產保護的共識暨倡議」,與會專家均籤名同意。倡議書指出,關於「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伴生動物等文化遺存三十年來的科研新成果,應被收錄於最新通用教科書;建議國家從遺產名錄均衡性出發,將「鄖縣人」為核心的古人類遺蹟地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建議設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項基金,建立長效機制,搭建共享平臺,依法設立專門機構,解決專職隊伍,科學有效地推動遺址保護利用和遺址公園建設。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新智,南非金山大學庫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艾丹,法國國立博物館館長德倫雷先生先後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介紹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情況及新發現。

學術研討前,專家、學者們還參觀了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遺蹟館,參觀鄖陽博物館,觀察「鄖縣人」化石、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等。研討會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在鄖陽區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並揭牌。

會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承辦。

【專家觀點】

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吳新智

1992年5月,我應李天元同志邀請,專程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觀測了鄖縣人頭骨化石,並對李天元同志正在對鄖縣人頭骨開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兩件頭骨雖然因地層擠壓都變形嚴重,但仍可觀測到一系列重要的化石形態特徵,尤其是一些分別與直立人及古老型智人相似的混合特徵共存。這些特徵表現符合我提出的中國古人類鑲嵌進化的觀點。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是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進展,在人類演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鄖縣人頭骨發現以來,極大地促進了鄖陽及漢江流域古人類及舊石器考古研究,在黃龍洞、白龍洞先後發現古人類化石。此外,在這一地區還發現多處舊石器地點。這些發現證實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會為人類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信息。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

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 艾丹·丹裡斯

我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鄖縣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特性組合、地理位置和地質年代都證明它們的重要性,隨著對古代DAN研究的進步,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簡單化的人類進化觀念,包括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出現,已不再站得住腳。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兩個流行理論,區域連續性理論和非洲以外的人類起源理論,都顯得不夠完善。它越來越清晰地說明人類在過去一百萬年的進化過程遠比以前的認識要複雜得多。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我們希望,鄖縣人對我們理解人類如何成為一個物種和一個偉大的人類大家庭方面,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化石的信息量豐富,非常難得

南非金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Katheen Kuman(凱薩琳·庫曼)和Ronald Clarke(羅納德·克拉克)

我們衷心祝賀鄖縣人遺址發現30周年,並祝賀學術會議的召開。得知在鄖陽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以及在鄖縣人遺址建立遺址公園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奮。2012年,我們非常榮幸地參觀了鄖縣人遺址,因此,我們也非常期待在未來看到這個重要的研究項目的進展。

我們對(鄖陽)博物館的展覽印象非常深刻。鄖縣人頭骨化石極為重要。化石的信息量豐富,在如此早的階段發現古老特徵和智人特徵相結合的古人類化石,這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

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高星

三十一年前,「鄖縣人」第一具頭骨化石在曲遠河口學堂梁子被文物工作者王正華、屈盛明先生發現;三十年前,第二具頭骨化石被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並有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伴生共出。這在有關古人類的探索、發現和研究史上是值得特殊紀念的學術大事!人類化石彌足珍貴,幾近完整的古人類頭骨更是稀缺;與文化遺存一同出土,更增加了「鄖縣人」遺址學術價值的含金量。自此以後,「鄖縣人」及其文化遺存就成為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界的明星,散發著科學的光芒,吸引著社會和媒體的關注。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學術和社會各界永恆的話題。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是東亞人類的發祥地。對這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研究碩果迭出,每每吸引國際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是我國在國際學壇具有重要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特殊領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8日就我國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所做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原標題: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記者14日從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文物局了解到,該縣考古工作人員在日常勘探過程中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活活動。」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館長呂東風介紹說。
  • 欒川龍泉洞遺址震動中國考古界,現代人類在這兒出現
    勘測現場  現代人類是源自非洲的熱帶雨林,還是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化?這是全世界學界長期爭論的話題。「這個遺址很重要,3萬至4萬年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現代人類就是在這時出現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介紹。他表示,歐洲已經做了很多該時期的發掘、研究工作,但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原地區,對當時古人類活動有什麼特點並不是很清楚。龍泉洞遺址既有豐富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又存在骨器及用火遺蹟等,可以很好地揭示古人類是如何生活的。
  • 湖北「龍骨洞」:中國最早古人類遺址之一,挑戰人類起源非洲之論
    在200萬年之前,這裡長期生活著一支直立人類,他們在這裡繁衍進化,並很有可能是從這裡走出三峽,走向華夏乃至走向亞洲建始直立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自1970年至2002年,共進行了九次調查與發掘,從中發現的早期直立人牙化石
  • 非洲並非人類唯一起源地!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就不斷有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專程來到中國進行考察,泥河灣遺址也是因此被發現的。 在1924年9月,來自法國的古生物學家在河北張家口地區考察的時候,將當時還沒有名字的一處盆地裡的河湖沉積物,取名為「泥河灣層」,泥河灣盆地也由此誕生,神秘的泥河灣遺址,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揭開自己的面紗。
  • 古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化曾在漢江中遊交匯
    新華網武漢7月11日電 大量的考古發現證實,至少在距今6000年至7000年前,流經我國中部的漢江中遊地區就成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的交匯區。  在這裡進行考古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李桃元研究員說,新石器時代以後這裡因水路交通的發展而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各種不同的地方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特別是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後,這一地區作為中國南北政權的政治分界線,南北文化的交鋒在此顯得更加活躍。  在漢江上修建的丹江口水庫被確定為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這一帶遠在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
  • 作為富源人,你了解大河古人類文化遺址嗎?
    富源大河舊石器遺址遺址位於富源縣城東南約17公裡的大河鄉茨託村,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遺址面積約300平方米。洞穴系由三疊系石灰巖構成,洞前為一小古湖盆,遺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兩次發掘共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3枚、石製品2000多件以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上千件。石製品原料主要有凝灰巖、玄武巖、燧石、砂巖、矽質灰巖等。石製品類型組合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鑽具以及石核、石片等,其中的盤狀石核、三角形尖狀器、凹缺器、圓盤狀刮削器、鋸齒狀刮削器等,與歐洲莫斯特文化典型器物如出一轍。此外,還發現了火塘、燒骨、燒土、顏料、人工鋪墊的礫石地面等古人類生活遺蹟。
  • 河南這個鮮為人知的縣,發現古人類遺址,竟是中原人類文明發祥地
    這裡是中國早期人類重要發源地之一,現存有距今50萬年前的中原人類始祖:南召猿人。還有著名的五朵山風景區、真武頂風景區等著名景區,曾榮登「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來到南召旅遊,位於伏牛山南麓的五朵山景區你絕對不容錯過。五朵山是國家4A級景區,擁有伏牛山標誌性的峰牆地貌和壺穴景觀。
  • 東非不再是人類唯一起源地,看看中國這個地方,夠你驕傲一整年
    大家好,我是遠山,今天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距離北京兩百多公裡的河北省陽原縣,現在我站的地方就是被譽為東方人類發源地的泥河灣遺址;在20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乾枯的「古湖」變成了現在這樣。
  • 寧國府八十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
    這個工人就多了個心,把這樣的石頭單放著。接下來幾天,挖土的工人們又陸續的發現了這樣的石頭,這個工人就感覺不對,趕緊向廠領導匯報。廠領導到取土的山上看著一堆石頭確實不一樣,就急忙跑到公社匯報,公社又向縣裡匯報,縣裡又向省裡匯報,終於驚動了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山古人類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
  • 打造漢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大品牌
    ,攜手共建漢江全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大品牌。綿延1532公裡的漢江猶如一條綠色的彩帶,將豫鄂陝三省的15市(區)、84個縣(市、區)聯結在一起。據統計,漢江流域15市總人口5600萬左右,消費市場聚集。江漢流域文化深厚、生態富集,旅遊產品資源開發空間大。漢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承擔著一江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任務,同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也為激發漢江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了機遇。
  • 四川涼山地區罕見發現:猴子洞古人類遺址同時現石棺墓葬及居住區
    26日下午,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在受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影響的一處重要早期遺址猴子洞遺址中,目前已出土1000餘件器物,並且,罕見的同時發現石棺墓葬地及居住區,這將為探索城河流域石棺葬的源流及與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關係,解決青藏高原東麓、川西高原與雲貴高原石棺葬人群的文化互動、人類遷徙提供重要資料。
  • 東非不再是人類唯一發源地!中國有個叫泥河灣的地方更牛
    大家好,我是遠山,今天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距離北京兩百多公裡的河北省陽原縣,現在我站的地方就是被譽為東方人類發源地的泥河灣遺址;在20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乾枯的「古湖」變成了現在這樣。
  • 世界古文明之首在長江流域的洞庭湖
    這些舊石器最早出現在6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沉積紅土中,說明洞庭湖區在60萬年前已經有古人類了。考古界認為湖南舊石器具有對相鄰地區的包容性和先進性,故「以洞庭湖為中心的湖南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由此說明當時的以洞庭湖區為中心的古人類是比較先進的,形成了先進的舊石器文化中心。長江流域的城市建設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 還有一個古人類遺址!是北京地區又一人類文明發祥地,就在門頭溝
    在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看到畫面上的古人類生活場景時,我疑惑地問講解員,門頭溝也有古人類遺址?她嫣然一笑:「是的,在齋堂鎮的東胡林。」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就有人類居住,那是繼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後,北京地區又一人類文明發祥地。
  • 【中國科學報】新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
    2013年5月出版的《人類學學報》刊發一項新的古人類遺址發掘報告,該遺址位於湖南道縣,地處湖南、廣西和廣東接壤地帶。2011年9~10月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對位於湖南省道縣樂福堂鄉的福巖洞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面積約20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
  • 洛陽這個約2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緣何震動中國考古界
    勘測現場  現代人類是源自非洲的熱帶雨林,還是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化?這是全世界學界長期爭論的話題。  「這個遺址很重要,3萬至4萬年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現代人類就是在這時出現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介紹。他表示,歐洲已經做了很多該時期的發掘、研究工作,但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原地區,對當時古人類活動有什麼特點並不是很清楚。龍泉洞遺址既有豐富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又存在骨器及用火遺蹟等,可以很好地揭示古人類是如何生活的。
  • 人類的起源之謎以及食人傳說
    「夏娃」的後裔由非洲大陸向世界其他大陸遷移,並逐漸取代原先生活在那裡的直立人和智人。後來,他們中的一支來到了亞洲地區,並完全取代了那裡的古人類,成為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亞洲現代人的祖先,發展成現代黃種人;另一支則侵入歐洲,消滅了土著尼安德特人,形成了現代的歐洲人。
  • 人類進化倒退現象:一家五口像熊一樣爬行(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1日報導,來自土耳其南部哈塔伊省的一家五口人長期用腳和手掌像「熊一樣在地上爬行」,他們只能曲著膝彎著頭直立一小會兒,疑似「人類進化倒退」的現象。近期,美國科學家正式宣布,這種行走方式是對一種罕見的失調症狀的適應措施,而非「返祖」現象。自2005年這個土耳其家庭的故事被報導後,這種奇異的行走方式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關注。早期的理論曾認為這個土耳其家庭四肢著地的步法類似於靈長類的活動方式,稱之為「人類進化倒退的現象」。土耳其進化生物學家尤利爾 談(Uner Tan)曾宣稱,這些有腦部損傷的兄妹患上了一種稱為尤利爾綜合症的病症。
  • (人類進化謎團)和黑猩猩的基因組並排起來觀察,差異僅為1%
    加州聖地牙哥大學的阿吉特·瓦爾基說,將我們造就成為人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化,是通過學習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他說,更重要的是,基因和文化共同進化是人類進化的主要力量。破解人類為何如此獨特的奧秘,我們需要知道基因如何組成身體和大腦、大腦如何創造文化,以及文化反饋最終如何改變基因組。揭開這個謎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