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府八十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

2020-12-16 平說江東史

陳山遺址

寧國府境內有一條水陽江(古稱句溪),發源於績溪與浙江交界的天目山脈太子山。水陽江是寧國府的母親河,幾十萬年來,這裡的人們沿江而居,繁衍生息。

陳山遺址溼地

在水陽江的中遊宣城縣(古宛陵縣)有一座磚廠(用黏土燒制),規模不是很大,但異常熱鬧。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都非常淳樸樂觀,大家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點沒有什麼。

一天,一個挖土的工人突然感覺挖出來的鵝卵石與以前的不一樣,作為在水陽江邊長大的人,太了解鵝卵石了,江裡面的石頭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明顯的菱角(是被水衝刷的緣故),而他在一丈多深的黃土層裡挖出來的石頭卻有很明顯的菱角,怎麼看都像是有人加工過的。這個工人就多了個心,把這樣的石頭單放著。

接下來幾天,挖土的工人們又陸續的發現了這樣的石頭,這個工人就感覺不對,趕緊向廠領導匯報。廠領導到取土的山上看著一堆石頭確實不一樣,就急忙跑到公社匯報,公社又向縣裡匯報,縣裡又向省裡匯報,終於驚動了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山古人類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

198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首次到陳山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

1987年,又普查了一次。

1988年至1992年省、市、縣文物考古部門對陳山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現了較大面積的含舊石器的第四紀堆積物。

陳山遺址出土部分石器

陳山遺址位於宣城市區(古寧國府)南15公裡,東經1182',北緯3053'。遺址東邊水陽江(古代江水就在山下,後築圍壩)西邊山脈連到柏梘山,屬黃山餘脈。

遺址海拔45米,相對高度25米。其上沉積了水陽江的衝積物和其他堆積物。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地層年齡為81.7――12.6萬年,文化時代是舊石器早期至舊石器中晚期。

陳山遺址文化層平均厚7米,最厚達10米。地層可分為10層,第一層黃褐色粉砂質黏土,第二層棕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三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四層橘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五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六層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七層棕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八層黃紅色粉砂質黏土,第九層淺黃色粉砂質黏土,第十層紫色粉砂質黏土。

陳山遺址出土石製品和地面、地層採集品300多件,石器的特徵以大型礫石器為主,石片石器很少,主要器型是砍器、尖狀砍器和尖狀器、刮削器,與中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有很大不同。石質的巖性大多為石英砂巖,其次為砂巖和石英巖,只有少量的矽質巖。在發掘時發現,地層中有集中成組的礫石和石製品,顯示了就地製造石器、就地使用的跡象。該遺址文物有石鏟、石斧、石錛、石鏃、石矛、石鉞,還有大量的陶器遺存,有鼎、鬲、鬹、網墜,並有彩陶,時代為新石器直至夏、商、周。

博物館陳山遺址展

後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水陽江流域找到了近10個舊石器地點,分布面積達1000平方公裡,它們代表了長江下遊的一種新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而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遺物豐富,可能是長江下遊地區舊石器地點群的中心,這裡也可能是一群原始人類的生活圈。這些舊石器遺址群的發現,填補了長江下遊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只有人類化石。缺少文化遺物的空白,為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古人類生存、生活、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也說明了寧國府人傑地靈,源遠流長。

資料來源於宣城市博物館及遺址現場

相關焦點

  • 《Nature》登新考古發現:古人類在210萬年前就從非洲來到中國
    經測定,這些器具所處的沉積物層中最久遠的來自 210 萬年前。這些石器的風格與在非洲大陸發現的直立人石器高度近似。此前,根據在喬治亞的德馬尼西出土的骨骼和石具,學界普遍認為古人類最早是於 177 萬至 185 萬年前從非洲的發源地遷移出去的。不過,此次在中國的發現證明,事實上這個日期應該再提早數十萬年。
  • 作為富源人,你了解大河古人類文化遺址嗎?
    富源大河舊石器遺址遺址位於富源縣城東南約17公裡的大河鄉茨託村,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遺址面積約300平方米。洞穴系由三疊系石灰巖構成,洞前為一小古湖盆,遺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文化堆積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經碳14測定,年代大於距今3萬年;下層經鈾系法測定,年代距今4萬年前。兩次發掘共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3枚、石製品2000多件以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上千件。石製品原料主要有凝灰巖、玄武巖、燧石、砂巖、矽質灰巖等。
  • 北京的金街其實2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然而誰能想到在現代而時尚的東方廣場下面埋藏著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其實北京的城市中心地帶,在距離1929年發現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50公裡處的王府井及周邊地區,也曾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址。1955年,在北京飯店工地地面下10米砂層中,發現處於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更新世晚期德永象臼齒化石。
  • 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原標題: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記者14日從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文物局了解到,該縣考古工作人員在日常勘探過程中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活活動。」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館長呂東風介紹說。
  • 江西這裡發現10萬年前的寶貝
    從石器埋藏地層可以初步推斷,古人類在瑞昌活動的時間可以至少追溯至距今10萬年左右。這一發現表明,在十萬年前就有先民在瑞昌繁衍生息。佐證:瑞昌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被推早至少10萬年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介紹,瑞昌出土的十多件石器標本,證實了在遠古的舊石器時代,瑞昌北部和西南部地區就已有古人類在此活動。
  • 【中國科學報】新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
    2013年5月出版的《人類學學報》刊發一項新的古人類遺址發掘報告,該遺址位於湖南道縣,地處湖南、廣西和廣東接壤地帶。2011年9~10月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對位於湖南省道縣樂福堂鄉的福巖洞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面積約20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
  • 河南這個鮮為人知的縣,發現古人類遺址,竟是中原人類文明發祥地
    這裡是中國早期人類重要發源地之一,現存有距今50萬年前的中原人類始祖:南召猿人。還有著名的五朵山風景區、真武頂風景區等著名景區,曾榮登「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來到南召旅遊,位於伏牛山南麓的五朵山景區你絕對不容錯過。五朵山是國家4A級景區,擁有伏牛山標誌性的峰牆地貌和壺穴景觀。
  • 文化 |在萬壽巖遺址,聆聽18萬年前的遠古回聲
    1999年9月,原福建省博物館(現為福建博物院)與三明市文管辦、博物館組建聯合考古隊,對萬壽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山上的靈峰洞、船帆洞等洞內發現了2000餘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在這裡,聯合考古隊先後發現了約18.5萬年前、4萬年前、3萬年前的人類活動跡象。這一記錄遠古信息的資料寶庫,向我們講述了三段鮮為人知的古人類生存啟示錄。
  • 陝南,這座古寺所在的山崗,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活動
    一想到此,我立刻心急火燎地來到龍崗寺的東院,企圖尋找到哪怕一絲半點的古人類遺址。東院裡,有一排整齊的宣傳欄。宣傳欄旁,一個不大的方坑裡遍布石頭,周圍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在小道的盡頭,有一條較寬的土路,直接通往遺址。我在心裡暗自竊喜,但又怕闖入「禁區」,於是小心翼翼地在周圍看了又看,始終沒有發現「遊人止步」或「禁止入內」的警告標誌,所以也就大膽地走向了古人類遺址。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但你知道下湯遺址嗎?它把台州的文明發展史,推到一萬年前。1984年,仙居縣下湯村挖出了大量石器、陶器,經科考研究,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下湯地區沉睡的文明,被無意間揭開了神秘面紗。下湯遺址年代距今有10000年2017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發表《仙居下湯遺址勘探報告》。
  • 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石器時代「瑞士軍刀」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9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對中國貴州觀音洞遺址出土石器的最新研究顯示,用「勒瓦婁哇技術」製造的石器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被大大推前,說明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了這種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 遼寧發現三處古人類遺址,你知道都在哪裡麼?
    迄今為止,在遼寧大地上發現屬於舊石器早期的古人類遺址共有三處,一處是本溪縣廟後山,一處是營口的金牛山,還有一處也在營口,就是藏山。廟後山發現的古人類被稱為」廟後山人「,金牛山和藏山發現的古人類則被稱為」金牛山人「,她們是遼寧,也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居民。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該遺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材料最豐富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 東海發現的史前文明把江蘇的人類文明史推至5萬年前
    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村落的一處弧形丘陵的坡地和幾道衝溝,在20世紀70年代末,把江蘇的人類文明史推至5萬年前。江蘇人類文明史究竟有多久?按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說法,無論蘇南還是蘇北,地域都是比較年輕的,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最早的也只是新石器時代的,也就是說最遠不過幾千年。像太湖畔的泰伯文化,洪澤湖畔的古文化,都不過五六千年前至七八千年前,尚未發現萬年以上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考古學家發現3萬年前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圖)
    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  日前,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出土了一系列文物,並發現了烘烤過的長毛象殘餘物,表明古人類曾經捕食過長毛象,這為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人類的生活史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 福建三明寧化發現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三明寧化發現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臺海網7月3日訊 (海都報記者 李熙慧)三明寧化意外地發現了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據悉,這些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1982年採集的標本,已於日前正式移交當地文管部門保管。
  • 還有一個古人類遺址!是北京地區又一人類文明發祥地,就在門頭溝
    在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看到畫面上的古人類生活場景時,我疑惑地問講解員,門頭溝也有古人類遺址?她嫣然一笑:「是的,在齋堂鎮的東胡林。」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就有人類居住,那是繼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後,北京地區又一人類文明發祥地。
  • 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當時間進入到上世紀50年代之後,陸續有來自20多個國家,500多名古生物學家來到過泥河灣地區,最終,經過多方研究,大家一致確認,泥河灣遺址是古人類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 讓18萬年前的萬壽巖遺址「活」起來
    這是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石碑及雕塑(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猿如何進化成人?古人類如何完成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巖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8.5萬年至3萬年,被視為「閩人之源」。
  • 江西安義縣發現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央廣網南昌5月21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劉苑 塗霄峰)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超榮,在安義縣發現早期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江西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空白,把江西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認定的五萬年前提前到五十萬年前。  今年3月27日,安義縣文物愛好者胡賢鋼在黃洲鎮的一處海拔高度為49米的山坡上找到了8件大型舊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