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遺址
寧國府境內有一條水陽江(古稱句溪),發源於績溪與浙江交界的天目山脈太子山。水陽江是寧國府的母親河,幾十萬年來,這裡的人們沿江而居,繁衍生息。
在水陽江的中遊宣城縣(古宛陵縣)有一座磚廠(用黏土燒制),規模不是很大,但異常熱鬧。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都非常淳樸樂觀,大家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點沒有什麼。
一天,一個挖土的工人突然感覺挖出來的鵝卵石與以前的不一樣,作為在水陽江邊長大的人,太了解鵝卵石了,江裡面的石頭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明顯的菱角(是被水衝刷的緣故),而他在一丈多深的黃土層裡挖出來的石頭卻有很明顯的菱角,怎麼看都像是有人加工過的。這個工人就多了個心,把這樣的石頭單放著。
接下來幾天,挖土的工人們又陸續的發現了這樣的石頭,這個工人就感覺不對,趕緊向廠領導匯報。廠領導到取土的山上看著一堆石頭確實不一樣,就急忙跑到公社匯報,公社又向縣裡匯報,縣裡又向省裡匯報,終於驚動了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山古人類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
198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首次到陳山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
1987年,又普查了一次。
1988年至1992年省、市、縣文物考古部門對陳山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現了較大面積的含舊石器的第四紀堆積物。
陳山遺址位於宣城市區(古寧國府)南15公裡,東經1182',北緯3053'。遺址東邊水陽江(古代江水就在山下,後築圍壩)西邊山脈連到柏梘山,屬黃山餘脈。
遺址海拔45米,相對高度25米。其上沉積了水陽江的衝積物和其他堆積物。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地層年齡為81.7――12.6萬年,文化時代是舊石器早期至舊石器中晚期。
陳山遺址文化層平均厚7米,最厚達10米。地層可分為10層,第一層黃褐色粉砂質黏土,第二層棕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三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四層橘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五層褐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六層黃色粉砂質黏土,第七層棕紅色粉砂質黏土,第八層黃紅色粉砂質黏土,第九層淺黃色粉砂質黏土,第十層紫色粉砂質黏土。
陳山遺址出土石製品和地面、地層採集品300多件,石器的特徵以大型礫石器為主,石片石器很少,主要器型是砍器、尖狀砍器和尖狀器、刮削器,與中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有很大不同。石質的巖性大多為石英砂巖,其次為砂巖和石英巖,只有少量的矽質巖。在發掘時發現,地層中有集中成組的礫石和石製品,顯示了就地製造石器、就地使用的跡象。該遺址文物有石鏟、石斧、石錛、石鏃、石矛、石鉞,還有大量的陶器遺存,有鼎、鬲、鬹、網墜,並有彩陶,時代為新石器直至夏、商、周。
後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水陽江流域找到了近10個舊石器地點,分布面積達1000平方公裡,它們代表了長江下遊的一種新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而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遺物豐富,可能是長江下遊地區舊石器地點群的中心,這裡也可能是一群原始人類的生活圈。這些舊石器遺址群的發現,填補了長江下遊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只有人類化石。缺少文化遺物的空白,為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古人類生存、生活、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也說明了寧國府人傑地靈,源遠流長。
資料來源於宣城市博物館及遺址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