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新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2013年5月出版的《人類學學報》刊發一項新的古人類遺址發掘報告,該遺址位於湖南道縣,地處湖南、廣西和廣東接壤地帶。

2011年9~10月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對位於湖南省道縣樂福堂鄉的福巖洞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面積約20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

據古脊椎所研究員裴樹文介紹,發掘出土的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總體形態特徵與現代人接近,牙齒尺寸也在現代中國人牙齒變異範圍內。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對這些牙齒展開詳細形態描述和對比研究。

此外,從出土的動物化石中,研究人員目前已鑑定出39種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為現生屬種,其中滅絕種只有巴氏大熊貓、劍齒象、巨貘、南方豬等。

裴樹文表示,該遺址仍有較大的發掘潛力,是開展晚更新世人類演化和生存環境研究的理想選地,對其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將為探討古人類在該區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價值的科學信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5-15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18-12-17 中國科學報 王晨緋 【字體:後來經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英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22頭麋鹿從英國運抵北京,才得以使這個物種又一次在中國大陸上漸漸恢復。  據悉,最早的麋鹿化石發現於河北泥河灣盆地下沙溝地點,德日進一步將其命名為雙叉麋鹿,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麋鹿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北方、東北方、東方以及臺灣地區和日本等地。
  • 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原標題: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記者14日從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文物局了解到,該縣考古工作人員在日常勘探過程中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活活動。」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館長呂東風介紹說。
  • 遼寧發現三處古人類遺址,你知道都在哪裡麼?
    迄今為止,在遼寧大地上發現屬於舊石器早期的古人類遺址共有三處,一處是本溪縣廟後山,一處是營口的金牛山,還有一處也在營口,就是藏山。廟後山發現的古人類被稱為」廟後山人「,金牛山和藏山發現的古人類則被稱為」金牛山人「,她們是遼寧,也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居民。
  • 《Nature》登新考古發現:古人類在210萬年前就從非洲來到中國
    7月11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指出,中國的黃土高原出土了可能是最早「出走」非洲古人類的石器。這批「遺物」是由中國科學院的朱照宇院士領導的一支考古團隊在黃土高原南部上陳村發現的,主要包括石芯、刮刀、石錘、尖棍等石器。
  • 寧國府八十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
    接下來幾天,挖土的工人們又陸續的發現了這樣的石頭,這個工人就感覺不對,趕緊向廠領導匯報。廠領導到取土的山上看著一堆石頭確實不一樣,就急忙跑到公社匯報,公社又向縣裡匯報,縣裡又向省裡匯報,終於驚動了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山古人類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198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首次到陳山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
  • 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新聞—科學網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該遺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材料最豐富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 西班牙考古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古人類遺址
    中國網6月14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6月12日報導,一位西班牙考古學家近日宣布在坦尚尼亞發現了最新的古人類活動痕跡,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古人類遺址。據了解,這名年輕的考古學家名叫小路易斯·裡奇(Louise Leakey),目前他和他的同事正在加快遺蹟的開發工作。
  • 河南這個鮮為人知的縣,發現古人類遺址,竟是中原人類文明發祥地
    這裡是中國早期人類重要發源地之一,現存有距今50萬年前的中原人類始祖:南召猿人。還有著名的五朵山風景區、真武頂風景區等著名景區,曾榮登「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來到南召旅遊,位於伏牛山南麓的五朵山景區你絕對不容錯過。五朵山是國家4A級景區,擁有伏牛山標誌性的峰牆地貌和壺穴景觀。
  • 作為富源人,你了解大河古人類文化遺址嗎?
    富源大河舊石器遺址遺址位於富源縣城東南約17公裡的大河鄉茨託村,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遺址面積約300平方米。洞穴系由三疊系石灰巖構成,洞前為一小古湖盆,遺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兩次發掘共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3枚、石製品2000多件以及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上千件。石製品原料主要有凝灰巖、玄武巖、燧石、砂巖、矽質灰巖等。石製品類型組合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鑽具以及石核、石片等,其中的盤狀石核、三角形尖狀器、凹缺器、圓盤狀刮削器、鋸齒狀刮削器等,與歐洲莫斯特文化典型器物如出一轍。此外,還發現了火塘、燒骨、燒土、顏料、人工鋪墊的礫石地面等古人類生活遺蹟。
  • 欒川縣龍泉洞遺址有了考古新發現
    距今3萬年至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是咋生活的?在日前召開的洛陽市2017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欒川縣龍泉洞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透露,通過近年的持續發掘,該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蹟,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骨器,還會用火。
  • 湖北「龍骨洞」:中國最早古人類遺址之一,挑戰人類起源非洲之論
    建始直立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自1970年至2002年,共進行了九次調查與發掘,從中發現的早期直立人牙化石這一發現,不僅充實了人類進化史,也說明中國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決人類早期進化歷程的關鍵地區。
  • ...異形契約》沒告訴你的事:中國境內有哪些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
    舊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以下這些:1、祿豐古猿:這是在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人猿化石,距今約七八百萬年。2、元謀人:這是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只有一顆牙齒,距今約170萬年。3、藍田人:發現於陝西藍田縣,距今約100萬年。4、北京人:發現於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約70—20萬年。
  • 北京的金街其實2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花園北側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兒童影院、東單郵局等建築,現在已被一組稱為東方廣場的龐大現代建築群所取代。然而誰能想到在現代而時尚的東方廣場下面埋藏著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其實北京的城市中心地帶,在距離1929年發現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50公裡處的王府井及周邊地區,也曾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址。
  • 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石器時代「瑞士軍刀」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9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對中國貴州觀音洞遺址出土石器的最新研究顯示,用「勒瓦婁哇技術」製造的石器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被大大推前,說明中國古人類可能獨立製造了這種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 臺灣發現古人類化石,和南島語系研究有什麼關係?
    臺灣的史前文化遺址,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其中也發掘出若干人類遺骨。這些古人類材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於研究臺灣海峽兩岸古代的文化交流,以至南島語諸族群(the Austronesian speakers)的起源和散布等問題,都大有幫助,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分子生物學家的關注。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
    10月3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國家文物局舉行。會議發布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國際國內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並獲得「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甘南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古大湖和古人類活動遺蹟
    會議總結了兩年來研究人員深入我國西部八大沙漠和東部四大沙地,在沙漠變遷的沉積地層、沙漠物源、古水文遺蹟、沙丘形態變化、沙漠文明遺址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浙江大學教授楊小平團隊在中國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發現了大規模古水文遺蹟的地質證據,並認為該沙地西部約8萬年前可能存在一個跨越中蒙兩國邊境的古大湖,其總面積約為我國青海湖面積的3至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