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縣龍泉洞遺址有了考古新發現

2020-12-16 洛陽網

距今3萬年至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是咋生活的?在日前召開的洛陽市2017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欒川縣龍泉洞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透露,通過近年的持續發掘,該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蹟,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骨器,還會用火。

  距今3萬年至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是咋生活的?在日前召開的洛陽市2017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欒川縣龍泉洞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透露,通過近年的持續發掘,該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蹟,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骨器,還會用火。

  龍泉洞遺址位於欒川縣城關鎮龍泉山公園內廟坡南麓坡根,洞口朝東,洞頂部分坍塌嚴重。2011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和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曾對此進行考古發掘。自2014年至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欒川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持續發掘。

  該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顧雪軍介紹,遺址目前發掘面積20平方米,最重要的發現當數1處灰燼和3處火塘(用火遺蹟),3處火塘呈「品」字形排列,每個火塘用石塊圍成近乎圓形。

  遺址發掘出土的編號標本目前近1.8萬件,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和骨器等。其中,石製品體現了中國舊石器晚期北方主工業的特點。石器原料以脈石英為主,比較小,打片以錘擊法為主,石器修理比較精緻。石制工具以刮削器為主。此外,該遺址還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如發現有單盤狀石核和板狀石核,刮削器的刃角較鈍,這可能是由龍泉洞自身原料所決定的。

  該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多為破碎的牙齒和骨骼化石,主要有鹿、牛、羊、犀及食肉類動物等,通過進一步研究,將揭示遺址周邊區域古環境和當時人類對肉食資源的獲取傾向、方式及人類和環境的關係。

  顧雪軍說,除了石製品,龍泉洞遺址還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骨器,有的還有火燒痕跡,這些都是古人類在此生產生活的遺物。該遺址年代距今3萬年到4萬年,恰好處於現代人形成的關鍵時期,為復原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面貌提供了依據。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對遺址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進而更清晰地了解古人類的生活。

  會議透露,除了欒川縣龍泉洞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去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申報的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還有8項,包括伊濱區西朱村曹魏墓、隋唐洛陽城郭城西南角城牆遺址等;完成配合城市基礎建設考古項目43項,發掘清理古墓葬745座,出土歷代文物1869件(套);完成西朱村曹魏墓出土文物、回洛倉管理區陶器類文物等修復,對伊川徐陽墓地車馬坑進行加固、包裝及搬遷。伊濱區考古博物苑、曹休墓博物館、定鼎北路燒窯保護展示工程等也在持續推進。(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程召輝)

相關焦點

  • 欒川龍泉洞遺址震動中國考古界,現代人類在這兒出現
    欒川縣龍泉洞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望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新的線索,為揭示人類在不同區域演化的多樣性,研究人類進化提供重要依據。日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齊聚欒川縣,對龍泉洞進行實地探訪並召開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該遺址對現代人類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應該用幾十年的時間對其進行細緻、系統的發掘。
  • 洛陽這個約2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緣何震動中國考古界
    欒川縣龍泉洞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望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新的線索,為揭示人類在不同區域演化的多樣性,研究人類進化提供重要依據。  日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齊聚欒川縣,對龍泉洞進行實地探訪並召開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該遺址對現代人類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應該用幾十年的時間對其進行細緻、系統的發掘。
  • 河南"考古界奧斯卡"名單出爐 五大考古新發現是這些!
    在論壇上,來自全省十二個考古項目的負責人分別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後由專家評委會成員無記名投票,最終,被譽為咱河南考古界的"奧斯卡"——"2018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新鮮出爐,欒川龍泉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義馬上石河春秋墓地、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及其周邊附屬建築遺址、開封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五個考古項目入選。
  • 河南欒川發現3萬至4萬年前古人類用火遺蹟
    新華社發  新華社鄭州3月3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201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近日揭曉,欒川龍泉洞舊石器遺址入選。該遺址發現1處灰燼和4處火塘,這是以古人類洞穴而聞名的欒川舊石器遺址群首次發現用火遺蹟。  其中3處火塘呈「品」字形排列,距今約3萬至4萬年的古人類還會把每個火塘用石塊圍成近乎圓形。
  • 河南考古多處千年遺址有新發現
    近年來,考古人員在河南新發現多處千年遺址。其中,南陽市黃山遺址考古發現了10座距今五千多年的玉石器生產作坊,有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產作坊3座、屈家嶺文化時期玉石器生產作坊7座,被專家認為是一個具有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大遺址;葉縣餘莊遺址出土了一組距今四千多年的隨葬陶器,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時期的帶有明確禮制色彩的高規格成組明器;淮陽時莊遺址發現了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
  • 血池遺址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12日,被譽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文物旅遊局、鳳翔縣博物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聯合組隊發掘的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昌吉一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咱們昌吉州的 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字體:大 中 小】   4月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在北京揭曉
  • 江川甘棠箐遺址考古項目成功入選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合作開展的「雲南江川甘棠箐遺址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出土大量陶片、動物骨骼、石製品。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這對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直擊「江口沉銀」考古新發現④丨江口明末古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
    蜀世子寶,三期考古中最重要發現2017年,江口明末古戰場遺址開始發掘至今,從證實江口沉銀不是傳說,到證明江口是古戰場遺址,每一期的發掘都有不同的學術目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項目領隊劉志巖介紹,此次發掘為第三期,其目標是進一步了解遺址分布範圍及文物分布規律,從而為後續遺址的全面保護和利用提供幫助。
  • 新考古發現:焦家遺址被認為是龍山文化的重要源頭
    本次活動主題是「讓考古走向大眾」,所以特別吸引一批重量級專家出席,其中包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巍,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等。  活動之所以選在焦家遺址,是因為在這裡的考古發掘獲得重要發現。
  • 橋頭遺址、應家遺址……浙江考古2019年有這些重要發現
    12月7日至8日,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召開。省內各考古機構將推薦19個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匯報,接受專家點評,並進行「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項目評選。項目內容主要涉及上山文化考古新進展、河姆渡文化探源、商周考古新發現、漢唐墓葬考古、瓷窯址考古、城市考古、佛教考古、海塘遺址考古新發現等方面。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開展
    央廣網西安7月15日消息(記者雷愷)「古芮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今天(7月15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展,展出文物精品175組300餘件,展期3個月。「古芮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匯集了劉家窪等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是自國家博物館展出後,首次在陝西面向公眾集體亮相。
  • 渠縣城壩遺址入選2018中國考古新發現
    2019年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2018中國考古新發現的入選、入圍項目,其中,來自四川的渠縣城壩遺址入選2018中國考古新發現。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甘南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文中還依據牙璋的形制特徵及皇城臺新發現的大臺基石雕「舊物新用」現象,認為石峁遺址的下限年代可能晚至公元前1600年,而目前所知的石峁遺存,至少是兩個不同的人類群團的遺存,它們在時間上有先後,而文化性質相異[54]。  需要說明的是,發掘者將石峁遺址的相對年代與中原地區建立的文化編年進行橫向比較,旨在將石峁遺存放置於中國早期文明視野下綜合觀察和分析。
  • 專家熱議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
    ——專家熱議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光明日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人民網哈爾濱5月13日電 中國考古界最高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5月5日揭曉,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榜上有名成功入選,這是黑龍江省第四次獲此殊榮。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一座孤立的馬鞍形小山上,是目前在烏蘇里江流域發現的最重要的多時期古代遺址。在這裡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青銅時代聚落址,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期墓葬,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等遺存,年代跨度15000餘年。
  • 2020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府谷寨山遺址入選
    2020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府谷寨山遺址入選 2021-01-12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